正文 微觀點:“關愛國軍抗戰老兵就是對民族記憶的尊重”等3則(1 / 1)

微觀點:“關愛國軍抗戰老兵就是對民族記憶的尊重”等3則

熱點·透視

1.關愛國軍抗戰老兵就是對民族記憶的尊重

民政部提出,在舉辦紀念抗戰勝利等重大活動以及元旦春節等重大節日時,建議當地黨委、政府邀請原國民黨抗戰老兵參加,並予以慰問。並要求各級民政部門將符合條件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納入相應保障範圍。

當人們消除橫亙在麵前的曆史認知的鴻溝之後,對那些國軍抗戰老兵進行物質上撫恤,是必要也是必須的,但不能僅止於此。其實他們中的不少人,在漫長的誤解中,更期待的是精神上的尊重。“我現在什麼都不要,我隻要國家承認我是抗戰老兵,給我發枚功勳章就行,真正屬於二戰老兵的功勳章。”國軍抗戰老兵羅國忠的這番話,可能就代表著他們中許多人的心聲。

老兵們的這些要求不知何時實現,但我們已經看到了政府類似的安排。這樣的曆史銘記,不僅是對那些健在者的精神撫慰,更是對那些至死都沒有得到認可者在天之靈的一個交代,這也是我們這些後人麵對曆史時應有的態度。我們總說在善待曆史、尊重曆史,隻有給那些已經風燭殘年的曆史功臣以善待與尊重,才是對民族記憶的尊重。(田德政,觀點中國)

2.“江水泡飯”是怎樣的“生活習慣”

日前,一組關於雲南麗江小學生吃“江水泡飯”的照片走紅網絡,視覺效果令人淚崩。當地解釋:“學生有吃油茶泡飯的習慣,即使學校有開水,不少學生還是會接冷水喝。”

鄉村教育,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開啟民智,傳播新知,哪怕暫時改變不了現實,也要讓孩子了解外麵的世界,在他們心中種下向上的種子。要讓他們知道世上還有很多比“江水泡飯”更美味、更可口的食物,要告訴他們“江水泡飯”不足以補充成長的營養,如果江水被汙染更是對健康有害。所以,千萬別拿習慣當必然。社會在進步,不管是生活習慣,還是個人習慣都要與時俱進,向好的方麵轉變,向更高的層次靠攏。從這個角度看,“江水泡飯”真的“泡”出了不少問題,誰失職,誰的工作還有欠缺,希望都對著江水好好照照。(於靜,《北京青年報》)

3.底層溫暖托不起麥秸下的老無所依

100公斤麥秸稈裝車、上麵覆蓋著塑料膜,年近七旬的老人弓身穿行街頭,拉著它們顯得頗為吃力!在鄭州市嵩山南路,一位等活兒的民工目睹此景心頭泛酸——老人的境況,極像當年辛苦操持家庭的父親;他趕緊掏錢買下麥秸,讓老人回家。

關愛徒步百裏賣麥秸的老人,顯然不能靠底層的溫暖,畢竟一個民工給予的溫暖是有限的。2010年我國老年人口比例已達13.3%,人數為1.78億。據預測,我國每年平均增加的老年人將從500多萬人提高到800多萬人。而一個更可悲的事實是,我國還有大量勞動者沒有基本的養老保障。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靠什麼養老?他們的老無所依如何才能走進“春天裏”?

每一個孤寡老人都該老有所依。人老了,不能還要自力更生,應該有製度的關愛,應該有政府的托底。那是孤寡老人的權益,也是孤寡老人的幸福。這該是每一個孤寡老人的“中國夢”。(王軍榮,《法製日報》)

編輯/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