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技術學發展脈絡綜述
理論研究
作者:梁亮平
摘 要 在我國教育技術發展過程中,教育技術學相關概念隨技術的進步而幾度變遷,其內涵與外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差異,可本質上是共通的,即這些日新月異的技術如何實踐於教育領域展開應用創新來推動教育改革與創新。同時,在分析我國教育技術學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探討西藏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差距,並對西藏教育技術學的發展前景進行展望。
關鍵詞 中國;教育技術學;述評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36-0001-04
教育技術在我國起步於19世紀20年代,期間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早期電化教育階段,新中國初期的電化教育階段和新中國電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麵發展階段[1]。在我國教育技術發展過程中,教育技術學相關概念隨技術的進步而幾經變遷,各教育技術學界前輩、專家在不同時期發揮著其特殊的學科推動作用,教育技術學作為專業建設與學位點建設在我國各高校情況也不盡相同,教育技術學所依托的理論基石也一直是業界思索的重點所在。同時,在對我國教育技術學整體發展進行梳理的基礎上,不難發現東西部教育技術水平上業已存在的差距。因此,在我國教育技術學發展的大背景下,也有必要關注西藏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並探討西藏教育技術的發展前景,這樣才有利於我國教育技術學的整體推進。
1 教育技術的概念
國外教育技術的定義 教育技術一詞來源於國外,但是提到教育技術不得不涉及的就是教育技術AECT94以及AECT2005定義[2]。AECT94關於教育技術的定義:教育技術學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及實踐。AECT2005關於教育技術的定義:教育技術是通過創造、使用、管理適當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提高績效的研究與符合倫理道德的實踐。
通過AECT94和AECT2005定義的參照可以看出,AECT2005定義中突出強調了促進學習和提高績效,也就是說教育技術在發展的過程中更趨向於注重學生的學習,同時還有教師的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和結果。從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這個意義上來說,教育技術就是要達到教育的最優化。
國內關於教育技術的定義 南國農教授將教育技術分為傳統教育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廣義理解),但是現代教育技術根據我國的國情又有電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信息化教育等名稱,且這些名稱是我國特有的稱謂,顯然同我國特有的國情分不開,卻也是我國教育技術發展的見證。
1)電化教育。首先是有關這一詞彙大致有三種來源:第一種是舒新城的觀點,認為是1933年由當時國民政府教育司司長陳禮江提出的,是指電影教育和播音教育的簡稱;第二種則是劉之常的看法,認為這一詞彙是1934年由鎮江教育館提出的;第三種認為的是由1936年由陳友鬆、戴公亮根據“Electrifying Education”翻譯而來的[3]。第一種說法在《電化教育的孕育與誕生》(阿倫娜,2010)一文中進行了實物考證,但時間卻是1936年。
其次是電化教育的定義:①簡單說就是利用現代化的聲、光、電設備進行教育、教學活動(蕭樹滋,1983);②運用現代化教育媒體,並與傳統教育媒體恰當結合,傳遞教育信息,以實現教育最優化(南國農,1985);③根據教育理論,運用現代化教育媒體,有目的地傳遞教育信息,充分發揮多種感觀的功能,以實現最優化的教育活動(蕭樹滋,1988);④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主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育活動,以實現教育過程的最優化(南國農、李運林,1998)。
2)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同樣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以下是有關現代教育技術的一些陳述,可以從這些定義中找到有關“電化教育”的影子。①現代教育技術是把現代教育理論應用於教育、教學實踐的現代教育手段和方法體係(南國農,1998);②把現代教育理論應用於教育、教學實踐的手段和方法體係,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目的是實現教育過程的最優化(張舒予、張新民,2002);③是指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劉睿智、高炳岩,2005)。
3)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主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重要目標的一種新的教育方式[4]。
由此,可以按照“電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以及“信息化教育”的定義來抽取主要共同元素,三個定義中首先談到的活動都是針對教育、教學活動,其次是教育理論,再有就是優化教育的活動。那麼,從所提取共同主要元素的角度出發,這三種名稱所解決的問題具有相通之處,亦能夠理解為:時代的發展導致技術深層次的變革,促使人們在不同時期對教育技術的發展側重點提出了不一樣的理解,並不是說這三者之間有著本質的不同。教育技術的發展隻是在不同社會背景的需求下,對各種媒體的運用、新型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結合中所貫穿的理論、方法以及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等方麵的諸多思考與別樣設計。
2 我國教育技術發展過程中的領軍人物及其思想
我國的教育技術發端於民國初年,民國期間出現了許多的先驅人物,如孫明經、舒新城、劉之常等。新中國成立後,教育技術領域不斷湧現出新的領軍人物,並產生了諸多思想,如南國農、蕭樹滋以及何克抗、李克東和桑新民等。
早期電化教育階段(1920—1949) 1917年,陶行知先生在嘉興利用幻燈機進行《千字文》授課,被學術界認為是最早將幻燈技術用於教學的事件(平民教育)。自此,電化教育開始進入我國的社會教育,即為我國的電化教育發端於民間。1936年,由當時的教育部專員郭有守、南京金陵大學校長陳禮光、理學院院長魏學仁授命孫明經起草“電化教育訓練班”授課內容,“電化教育”這個名稱正式出現。根據其當時的授課內容,電化教育的內涵也有明確的規定。在上述曆史事件中,孫明經先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思想的影響,以及當時所處的曆史環境及家庭因素的影響,成就了孫明經先生成為我國教育技術(電化教育)發展過程中的第一代領軍人物,同時期的還有舒新城、劉之常先生。下麵就孫明經先生、舒新城先生和劉之常先生的教育技術思想予以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