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不理舊事”,是官場中的積弊,它秉承的是圓滑的為官處事原則,是典型的私心作祟。這種陳舊觀念,應該毫不猶豫地摒棄掉。領導幹部履新職,職務範圍內的事,無論舊事新事,都是應該去理的,而且新官理舊事,如果處理得當,也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新官不理舊事”的緣由
所謂舊事,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正常的舊事,即前任領導提出的一些工作目標、規劃、要求等還沒有完全落實;另一種是曆史遺留下來難以解決的舊事,例如長期拖欠的債務、職工的福利待遇難以落實等的“老大難”問題。對於前一種情況,一般來說,如果堅持繼承創新的精神,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就可以得到正常的解決。然而,對於後一種情況,則必須高度重視,謹慎處理。從新官與舊事的關係來看,理不理是態度問題,理得好不好是水平問題。處理得好壞,將直接影響本屆班子的政績。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新官一直抱有不理舊事的觀念。
“新官不理舊事”之所以被官員們所津津樂道,是因為舊事不僅解決的難度大,而且其中的關係錯綜複雜,是一條明顯的“高壓線”,一旦處理失當,其後果難以預計。這可以從舊事的幾個特征中體現出來。
一是難度係數大。一般情況下,難度不大的事,前任早就解決了,問題之所以遺留下來,多是一些難啃的骨頭。
二是牽涉關係多。有的舊事解決起來本來沒有什麼難度,但是,由於這件事所牽涉的人員關係比較複雜,也使這件事變得複雜起來,前任或前幾任在複雜的關係麵前卻步,最後將它留給新官。
三是曆史包袱重。這主要體現在前任或前幾任領導留下的債務,有欠銀行的,有欠企業的,有欠單位的,有的甚至是欠群眾個人的,等等。債台高築,新官自然不願意一上任就背上沉重的包袱。還有一種情況是,前任領導做了許多承諾,但是,還沒來得及兌現就被調走了,有的則是由於沒有能力或其他各種原因而不能兌現,結果將兌現這些承諾的重任留給了新官。
四是耗費精力多。“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官大概都希望有所作為,以不負群眾的信任和重托,留下一個好的“官”聲。“三把火”燒得好壞,直接影響到上級對其政績評價的好壞。因此,大多新任領導一般都是將著力點放在如何創造新的政績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棄舊創新,鋪新攤子,上新項目。在他們看來,理舊事,難以顯現創新意識和新的政績。
二、理舊事與不理舊事的利弊
“新官不理舊事”看似可以避免上述提到的各種衝突和矛盾,但實際上卻存在很多的弊端和隱患。
不理舊事,民心難得。群眾對新官大多采取觀望態度,在看清新官對待舊事的態度的時候,群眾心中的那杆秤就開始發揮作用了。舊事其實很多都是和群眾利益直接相關的,“群眾利益無小事”,假如新官避開舊事,不是從群眾利益出發,而是以個人得失為重,那麼必將處於“失民心”的境地,侵蝕了政府的信用。
不理舊事,新事難立。對於新任領導班子來說,都將麵臨著一個怎樣對待舊事與新事的問題。一些新上任的領導怕前任留下未解決的難題會給自己添麻煩,總覺得理舊事體現不出自己的水平,反映不出自己的政績,於是就不願理舊事了。殊不知,舊事牽涉關係複雜,曆史包袱沉重,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必將成為新事的“絆腳石”。
不理舊事,政績難顯。新官對待舊事的態度,不僅僅影響到民心的得失,而且也直接影響到自己政績的好壞。如果以“這是上屆班子留下的,不是我們造成的;弄成這樣,我們也沒有辦法”來推諉,那麼失去的除了民心之外,更多的則是上級的信任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