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風口浪尖上的網絡新霸主(1)(1 / 3)

我國著名思想家、大文豪魯迅先生曾稱讚:“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會先於他人得到好處,也總會先於他人承擔風險。

從搜索霸主到網絡霸主,一路走來,百度在無限風光的同時卻也麻煩纏身,比如,2005年的百度MP3侵權風波、2008年月央視對百度競價排名盈利模式的曝光等。一連串事件的發生,使百度遭受著是否流淌著道德血液的拷問,坐上IT行業霸主位置的李彥宏也被推上風口浪尖。

李彥宏作為一個敢想、敢為、敢作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是先於他人看到商機所在,也總是先於他人付出行動,而在實踐中一旦出了問題也敢於正視問題,並勇於改正錯誤。這使得百度能夠在問題中前進,在探索中成長。

從搜索霸主到網絡霸主

如果說李彥宏身上有什麼特質的話,那麼,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兩個字:“韌”和“忍”。他有遠大的目光,務實而謹慎,深藏不露地捕捉成功的時機;他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對時局能迅速地做出客觀冷靜的判斷;他堅韌、曆練、沉穩,厚積薄發促成百度的迅速崛起。

阻擊Google,百度獨占中文搜索鼇頭

百度與Google是一對神奇的競爭對手,其競爭關係如同麥當勞和肯德基、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寶馬和奔馳、耐克和阿迪達斯那樣,依靠彼此的名聲來深入消費者,贏得市場。對於百度登陸納斯達克,有人高呼“中國的Google”。而對於Google進入中國,也有人笑談是“再現百度”。所不同的是,百度和Google的競爭演繹的是一個中國小公司臥薪嚐膽、以弱勝強的精彩故事。

2000年9月12日,Google開發其主站Google.com的中文界麵,直到2003年,Google在中國搜索引擎市場上都占據最大份額。那時,Google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市場上都一直遙遙領先,根本就不把像百度這樣的小公司放在眼裏。

2000年,李彥宏在創業之初,采取的是為國內門戶網站提供搜索技術服務的模式,不久卻發現這種模式隻是“為他人作嫁衣”。從2001年起,百度開始自立門戶。但在網站初創時,其日點擊流量少得可憐。但李彥宏毫不灰心,他逐漸網羅到一批對互聯網搜索技術有興趣、也有激情的技術天才加入百度團隊。

2002年,百度成功實施了“閃電00計劃”,在用戶體驗上不斷改進中文搜索技術,網民們開始發現行使用百度搜索“很快,也很方便”。

從2003年起,Google在中國市場上的流量就開始落後於百度了。到2004年,Google前CEO埃裏克·施密特放下架子,開始與百度的“親密”接觸。施密特的如意算盤是想通過投資控製百度,從而兵不血刃地拿下中國市場。

2004年在百度上市前的1470萬美元的融資中,百度接受Google 499萬美元的投資,即Google擁有百度2.6%的股份。這在自負的施密特看來,作為美國搜索巨頭的Google,拿下微小的中國百度,不過是早晚的事。

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李彥宏當時接受Google的參股隻是“緩兵之計”-因為在當時來說,Google的實力、財力比百度強上百倍,知名度、影響力也比百度大得多。若是直接拒絕,說不定會激怒對方,導致實力薄弱的百度遭到扼殺。因而,李彥宏是以一種隱忍的方式與施密特交往,對外界,李彥宏稱百度和Google之間是“競合”關係。而在與Google“合作”的迷魂陣下,百度加快開拓中國市場的步伐,積極地密謀上市。施密特沒有想到的是,在中文搜索引擎領域,百度竟然打著“百度最懂中文”的旗幟,一路攻城略地,贏得了穩定的用戶群和較高的忠誠度。

2005年首季,百度不僅在流量上遠遠超過Google,同時,也取得了不菲的營業收入。施密特聞之大驚。即便是這樣,施密特依然一相情願地認為,2005年,將鐵定進軍中國市場,但具體的形式還要取決於與百度的談判結果。因為當時像百度這樣的新興互聯網公司的發展前景一般有兩條路:一條是走外資收購的路,一條是走獨立上市的路。對於百度,Google也有兩種選擇:其一,Google單純地持股百度;其二,雙方展開深入合作,Google將擁有百度更多股份,甚至成立合資公司。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施密特於2005年6月秘密赴京,直奔百度總部-中關村理想大廈12樓。在那裏,施密特對李彥宏威逼利誘地說:聽說你們要上市,我們是剛剛上市,我可以給你介紹一下經驗,那就是上市真的不好玩。你的公司現在規模這麼小,你肯定不希望受這麼多約束。我們可以收購你的公司,也可以再給你追加投資,你不要上市了。然後他開出了很優惠的收購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