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家世(1 / 2)

在自家的老房子裏轉了一圈,真是慘不忍睹,僅僅十來年的時間,所有的房屋都坍塌了個幹淨。不論古代還是現代,隻要屋子裏有人生活這屋子就耐用,一旦沒有人住,這房屋腐朽的也就快了。古人雲: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話一點沒錯。

除了凋敝衰敗的場景也沒有其它的了,就在大家啟程要離開的時候,王凱旋突然在一處斷壁處發現了一個木盒,看樣子已經露出多年了,經過風吹雨打已經變得腐朽不堪。

王凱旋輕輕的把這木盒從斷壁中取了出來,好奇的拿在手中端詳起來,從木盒的裂縫往裏看去,裏麵似乎還有一層,然後用手輕輕一撥,外邊的那層木頭便剝落了下來。

裏麵的小木盒很輕鬆的就取了出來,雖然也有些破損,但比起外麵的那層要好的多。在木盒一側還有個繩扣,應該是固定盒蓋用的,現在已經腐朽斷了。王凱旋試著一拉,盒蓋輕鬆地被打開了,裏麵露出了幾封信件。

這幾封信件是做是做什麼用的哪,為何用兩支木盒裝好放在了牆壁裏哪,出於好奇,王凱旋迫切的打開信紙便認真的看了起來。

第一張紙上寫了不少人名,最上麵是王基,下麵是王含、王敦,下麵一排是王應、王瑜王庸,最後是王開言、王開武、王開蕊。

這紙上所寫的、所畫的列表就是自家的家譜,看完所有人的姓名,王凱旋才知道自己的父親叫王庸,可是記憶當中他文采也是可以的,為什麼叫王庸哪?看著這張家譜王凱旋陷入沉思當中。

“上麵寫的是什麼?”看王凱旋冥思不語,一旁好事的耿公公上前問道。

王凱旋正在想事情哪,也懶得和他解釋,便把這張家譜遞給了他。

接過紙張,耿圩便細聲細腔的讀起來,讀完之後變的大驚失色,喃喃自語道,“這...這...怎麼會這樣...”

“怎麼了,你知道這王含...我曾祖父和祖父?”看到吃驚的耿圩,王凱旋疑問道。

“大人...我...我,我...”

“有什麼你就直說,我對自己的身世也不了解,你要是知道就告訴我,我也疑慮了多年,還請公公明示!”看耿圩欲言又止,王凱旋迫切的拱手說道。

“我隻知道一二,那...那我就直說了,有什麼說的不好聽的,還請原諒則個!”

聽耿圩的話自家的身世還有大故事,王凱旋再次真誠的彎腰行了一禮。

看王凱旋真不知道自己的家事,耿圩考慮了一番,然後才慢慢道來:

王基祖籍是琅琊王氏一脈,有兩個孩子,老大王含,老二王敦。太寧二年(324年),王敦起兵攻建康,不久病逝於軍中。王含在王敦軍中為敦軍元帥,兵敗,攜子王應投奔荊州刺史王舒,最後被荊州刺史王舒沉入長江。

說到最後,耿圩又感慨道,“那時,王含、王應的確是浸入江水消逝掉了,沒想到竟然沒有死,竟然來到了大巴山一帶避世了!”

聽耿圩說完,王凱旋也大體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原來父親為什麼來大巴山避世了,隻是自己的曾叔父為何起兵攻打建康哪,還有迫害祖父和父親的王舒又是何人?帶著這些疑問,王凱旋又請教起了耿圩。

聽到王凱旋的疑慮,耿圩也不再多說,隻是搖頭不語。

王凱旋也知道事情的複雜性,耿圩不說可能真的不知道那麼多,也可能是有難言之隱,自己曾祖父起兵失敗也是犯了謀反的大罪了,後來逃出生天了,再後來逃到大巴山裏,還延續了香火,最後麵便是自己...

“這事還望公公為王某保密,我曾祖父所犯的...”

王凱旋拱手還沒說,耿公公上前抓住了王凱旋的手打斷了他的話,然後小聲說道,“事情都過去七八十年了,都過去了,我常在宮中才了解這段曆史,現在朝廷亂的很,現在王爺把持朝廷,謝宰相等一大批老臣都辭官了,以後朝局會變成什麼樣子也是世事難料啊,我也快五十了,也不想多此一事,我還想終老善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