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安徽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政策建議
交流平台
作者:鄭紅雨
一、研究背景
安徽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省,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三農”問題一直是製約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地區發展不平衡和城鄉收入差異加劇,再加上農村勞動力個人原因、製度因素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村勞動力開始向第二、三產業,省外和省內其他地區等方向轉移。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使得農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因此農業生產所需勞動力數量大大降低,再加上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村人口的持續增加,人均可耕種麵積縮小,導致農村出現大量剩餘勞動力,如果這些剩餘勞動力滯留在農村,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轉移,將會嚴重阻礙安徽省農村經濟和全省整體經濟的發展。
二、研究結果
(一)安徽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
據《安徽省統計年鑒(2012)》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安徽省總人口為6876萬人,其中農村人口為5388.07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78%,農村人口中的從業人數為3085.09萬人,其中轉移到城市就業的人數約為1132萬人,剩下的勞動力共有約1800萬人仍然滯留在農村內部。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約為6977元,安徽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約為6232.21元,占全國水平的89%o這些剩餘勞動力如果不從農村內部轉移出去,農民的收入將很難提高。2011年安徽省生產總值為15300.6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的貢獻率隻有13.17%。農民人均純收入不高,農村勞動力過剩,這些問題已嚴重製約我省經濟的發展,所以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效安置和轉移工作顯得極為迫切。
(二)安徽省農村勞動力轉移中的問題及其原因
1、問題
(1)勞動者自身素質不高。農村勞動力普遍表現為受教育程度低,專業技能缺乏。大多數農村剩餘勞動力文化程度較低,又沒有擅長的手藝,因此,即便轉移出去也隻能從事髒、苦、累的工作,工資水平低,生活條件差。
另一方麵,由於我省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人數逐年增多,過度集中於某一地區或某一行業,導致出現轉移失衡,農民工市場供過於求的現象,農民工市場就會出現惡意競爭,導致農民工的工資低於其勞動價值,甚至低於在家務農的收入,所以部分農民工就會選擇返鄉務農。
(2)農村勞動力轉移質量不高。由於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在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方麵所起的作用不大,造成安徽省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質量不高,外出人員收入水平偏低,甚至權益都得不到保障。大多數外出務工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從事的都是建築業、家政服務、餐飲服務員等勞動強度大、勞動時間長,且工資水平較低的工作,從事技術崗位的很少。
(3)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帶來了一係列社會問題。其中以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等問題最為突出。一方麵,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老年人,尤其是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雖然我國推行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正在試點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但我國仍然是以家庭養老為主。農村老年人精神生活單調、就醫難、就醫貴等問題急需得到有效解決。
另一方麵,由於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大多從事的是勞動強度大、勞動時間長的工作,他們根本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自己的孩子,而且,農民工的工資和福利水平遠遠無法與城市職工相比,城市裏高昂的生活成本,使他們根本無力承擔一個家庭在城市的生活,所以很多農村兒童都被父母留在農村和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一起生活,由於這樣的生活狀況,導致留守兒童麵臨很多問題,如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教育問題和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