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語境拓展與電視交談(1 / 3)

語境拓展與電視交談

聲屏世界

作者:魏金梅

【摘 要】筆者通過對《開卷八分鍾》欄目的參與式觀察,考察欄目製作流程和人員構成,並借鑒語境分析的視角,對《開卷八分鍾》的敘事框架和傳播策略做分析。總結出欄目對文本語境的還原,對情景語境的拓展,與時代語境的契合,從而形成了視覺化、話題性、交談性的讀書節目的電視表達。並在時代文化特征下尋求欄目成功的原因,為當下讀書節目的文化困境求解。

【關鍵詞】《開卷八分鍾》 讀書欄目 語境 精英文化 碎片化閱讀

《開卷八分鍾》以“每天一本書,隻要八分鍾”為口號,以快節奏、直觀性和互動性成為讀書欄目中的佼佼者。《新周刊》推出的“2007年中國電視節目榜”中,《開卷八分鍾》被評為“最具知識分子情懷讀書節目”。筆者深入鳳凰衛視香港總部,通過對《開卷八分鍾》(以下簡稱《開卷》)欄目的參與式觀察發現,該欄目人員構成十分簡單。沒有台本、沒有稿子、沒有提詞器,一本書,不NG,主持人八分鍾一氣嗬成,甚至無需後期剪輯。那麼它成功的密碼何在?

讀書欄目問世以來,經曆了坎坷的路途,越來越多的讀書欄目淡出觀眾的視野。有人驚呼這是一個缺乏思想的時代、拒絕思考的時代,有人為精英文化的沒落扼腕歎息,有人為公共電視的缺失千呼萬喚,有人將責任推向了互聯網時代。接下來本文借鑒語境分析的視角,對《開卷》欄目的敘事框架和傳播策略進行分析,尋求其成功的原因,為當下讀書節目的文化困境求解。

一、讀書欄目之殤:文化姿態衝突和文化形態衝突

讀書節目存在的必要性眾所周知,但是萎靡不振的收視率和社會關注度,讓我們不禁疑問,是不是圖書節目和電視媒體存在文化形態上的衝突?大量文學巨著翻拍成電視作品都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因此將低關注度歸結為文化形態衝突略顯牽強。從受眾構成的角度分析,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電視觀眾的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和圖書閱讀群體之間的重合度低。

大眾文化強勢襲擊下的精英文化的尷尬地位是有曆史原因的。在我國,文化精英自古以來就擔負監督國家與社會發展的重要責任。封建製度被推翻之後,精英文化先後經曆了五四運動的高漲,文革時期的沒落,80年代的複蘇,一路跌撞坎坷。此後,文化精英分化成兩部分,一部分積極地進入媒體,成為今天的公共知識分子。但是公共知識分子數量少且良莠不齊,加之媒體製作能力有限,即使成名的公知也常常受到質疑。另一部分則退出公眾視野,潛心學術,拒斥媒體參與。隨著大眾文化批判逐漸高漲,電視文化批判首當其衝,精英和電視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在這樣的社會語境之下,媒體假定真正的文化,就是應該拋開紛繁的社會現狀。曲高則必和寡的姿態成了其文化拓展的枷鎖。電視讀書一味強調自己的精英立場不願放下姿態,隻能苟延殘喘或麵臨淘汰。

與傳統電視讀書節目的慢節奏設置、對意境和韻味的尋求不同,《開卷》的節奏很快。從片頭中不難發現,紛繁的都市生活、城市想象是該讀書欄目的文化背景。該欄目除了技術人員,真正的欄目核心隻有兩個人,一個主編,一個主持人。主編宋欣是一個80後,在內地香港的多元教育背景下,其思想包容性和前衛性較強。梁文道,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征和廣博的知識儲備被稱為“文化百足”。視覺呈現是由主編決定,而故事講述方式和呈現視角是主持人自己的事情。在主題選擇方麵,主持人的自主性很高,主編會推薦書目給主持人,但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