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新思維在文化綜藝類節目中的運用(1 / 2)

創新思維在文化綜藝類節目中的運用

聲屏世界

作者:王凱山

【摘 要】本文結合河北衛視最新開發的《中華好詩詞》節目,指出國內文化綜藝類節目的通病,並提出創新文化類節目的具體方法:強化對文化形式內涵的理解與運用;培養節目自身的“知識英雄”;以情感化的表現吸引受眾,打造能流傳久遠的關鍵元素等主要內容。

【關鍵詞】創新 文化 綜藝節目

隨著去年《中華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的熱播,“文化與綜藝嫁接”成為今年電視媒體圈關注的焦點之一。河北電視台自主創新研發的《中華好詩詞》趁著熒屏上這股“文化之東風”,嚐試將中華傳統詩詞之美與時尚娛樂手段進行了有機的融合。應當看到,類似的文化綜藝類節目在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傳播傳承的同時,在創新方麵存在的問題仍然較多。本文結合創新思維在節目中的運用,來把脈國內文化綜藝類節目的通病,試圖尋求解決之方。

一、淡化記憶背誦之功,強化對文化形式內涵的理解與運用

與國內的文化綜藝類節目相似,《中華好詩詞》也是運用了闖關、益智、綜藝等電視包裝手法,希望借此提升受眾對節目的興趣,並希望由此能夠掀起全民誦讀傳統經典詩詞的熱潮。應當看到盡管這檔節目娛樂性做得還不錯,但是要說到知識性,還比較欠缺,僅僅體現了記憶力這個因素。觀眾剛開始還能集中注意力,記住幾句詩,但從整體的觀看體驗分析,可以發現《中華好詩詞》對經典詩詞的詮釋不夠,目前基本停留在考察記問之學的層麵上。詩詞之美是大美,一念一境界,一文一風骨,平仄之間自有真意無窮。範曾給中國的詩詞下了個定義:摩挲音、韻、律;通遊人、鬼、神。相反這個節目對受眾記憶力的壓迫性很強,令人很快就失去耐心。而且節目對於詩詞理解性的東西少,雖然也融合了一些文學、曆史的故事性元素,運用了不少古典、流行的文化元素,還介入了一些哲學思辨,但卻沒有深入到這些文化哲學的內涵,隻是看上去眼花繚亂、五花八門,節目著力點還是放在了娛樂元素的開發上。

目前在國內的同類文化綜藝類節目中,能使大家印象比較深的都是漢字類節目。但是漢字類節目,如果隻是強調背誦能力的考查,這個節目就很難立起來。而且題庫總有枯竭的一天,節目甚至陷入為了出題而出題的怪圈。因此,文化綜藝類節目需要修改得更為廣譜化。仍以《中華好詩詞》為例,相比於漢字,詩詞的時空感更具體:詩詞作者是誰,何時何地,什麼事件情境,作者感情如何,典故和曆史是怎樣……節目完全可以精選幾百首經典詩詞,反複斟酌就足夠了:圍繞詩詞這個核心,把裏麵的情感、背景充分地榨出來,把經典詩詞與當下文化價值觀的這種複雜性、社會轉型期的矛盾現象結合起來,形成一種觀照當今,古為中用之感。

由上我們可以深思:對於文化綜藝類節目,如何利用其豐富的內涵?對節目的開發、講述的過程其實才是真正體味中華文化的過程。試問:如果我們讓觀眾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選手是答對了還是答錯了?背了多少文字類內容?拿了多少獎金之類的表麵問題上,那我們這檔節目的價值何在?更現實的問題是,這樣的話我們和其他知識競賽類欄目有何區別,我們靠什麼持續吸引觀眾及積累收視資源?

二、摒棄老套追星手法,培養節目自身的“知識英雄”

正如前麵所論述的,即使冠以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名號,這些節目往往是娛樂性十足,而文化味欠缺,甚至頗有點急功近利、追名逐利之感。《易傳》中說文化就是人文化成,“文”是知識的一方麵,但最主要的是“化”。要求節目在“化”上下功夫,必然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一些文化綜藝類節目追求快節奏,密集娛樂的效果,多長時間就要出一個笑點,因此需要節目中能有帶動人氣的功臣。一些衛視相關節目中,很明顯的存在一個普遍現象:明星的存在,對此電視台自然有收視率的考慮,但是弊端仍然明顯。明星隻要存在一天,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節目的娛樂性就會大於文化性。這對以傳播中華文化為己任的節目本身就是一種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