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他難熬的時候,劉玄德和諸葛亮到荊州議事來了。劉琦非常信賴劉備,認為劉備仁慈、寬厚,有求必應。他打聽到劉玄德的住處,秘密前來拜見。
一見劉備,劉琦撲通一聲跪拜在地,痛哭失聲,說:“叔父快救救我吧!”
劉備馬上把他攙扶起來,和藹地說:“賢侄有什麼苦惱,慢慢說,不要著急,哭壞了身子不是玩的。”
劉琦哽咽地說:“繼母不能相容,侄兒性命早晚斷送在她手裏,乞求叔父給我指引一條生路。”
劉備說:“賢侄,這是你家的家事,我怎麼好插手呢!這樣吧,你先回去,容我想想再告訴你,行不行?”劉琦點點頭,轉身就走了。劉備送到大門口,附耳對劉琦說:“明天我叫諸葛先生回拜賢侄,你按我的話去做,他必有妙計相告。”說完,就如此這般地交代一番。
第二天,劉備說自己渾身疼痛,回拜劉琦的事隻好委托諸葛亮。諸葛亮一口答應,來到公子宅前下馬,入見公子。
劉琦望眼欲穿,忙把諸葛亮邀入後堂,單刀直入,說:“我為後母不容,希望先生給我指引一條生路。”
孔明說:“我諸葛亮在你家做客,豈敢議論人家的家事?倘若事情泄露出去,我怎麼擔當得起。”說完,就要起身告辭。
劉琦上前一步,雙手攔住,說:“承蒙先生光顧,已是我劉琦最大麵子,哪有不吃完飯就走的道理?”他把諸葛亮引到一間密室,命人擺上酒宴款待客人。
飲酒之間,劉琦再次向諸葛亮討計,說:“如今危在旦夕,先生總不會見死不救吧?”
諸葛亮說:“並不是我不給公子出謀劃策,實在是不敢給公子出謀劃策。”說完,又要起身告辭。
劉琦說:“先生不想說就算了,何必一定要離開呢?來,我們還是飲酒。”
孔明隻得坐下。喝完酒後,劉琦說:“我有一本古書,請先生為我鑒別一下。”說著,帶孔明爬上一座小樓。
爬到樓上,劉琦拜伏在樓板上,說:“我實在沒有活路了,望先生救我。”
孔明勃然大怒,說:“豈有此理?豈有此理?我要下樓。”返身一看,樓梯已經被人抽走。
劉琦伏在樓板上不肯起來,哭泣著說:“我劉琦真心求教良策,我擔心事有泄漏,先生不肯出言,現在上不挨天,下不著地,出先生之口,入劉琦之耳,先生教教我吧。”
孔明說:“‘疏不間親’,你叫我怎麼給你指引一條生路?”
劉琦說:“先生真的不肯賜教麼?我劉琦與其死在繼母的刀下,不如死在先生的麵前。”霍地站起,拔出劍來就要自殺。
孔明慌了,連忙製止,說:“請公子不要性急,我已為公子想好良策了。”
劉琦翻身便拜,說:“望先生賜教!”
諸葛亮便以春秋時晉獻公的寵妃謀害太子申生、重耳的事例指點劉琦。他說:“申生在國內而亡,重耳在國外而安。現在江夏正好缺人守禦,公子何不上言父王,請求率兵屯守江夏,這樣,你就可以躲避這場災禍了。”
劉琦茅塞頓開,趕忙拜謝諸葛亮先生的救命之恩。
第二天,劉琦上表,乞求駐守江夏。劉表猶豫不決,請劉玄德來商議。劉備說:“江夏是水陸重地,派別人鎮守,放心不下,既然公子提出來親自防守,那是再好不過的事啦!”劉表這才令劉琦率三千兵馬駐守江夏。
上屋抽梯之計就是從這個故事發源,意思是說,誘引別人上了高樓,再抽掉梯子,使其陷於絕境。劉琦要討孔明的良策,在有耳目的地方是決不會輕易道出的,除非把他引到一個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絕境。這是劉備告訴劉琦的,劉琦依照去辦,果然使孔明放心大膽地出謀劃策,保住了他一條性命。
上屋抽梯作為一種計謀,在曆代戰爭中,也被廣泛運用。
明朝,山東某縣城有一民婦回娘家,行至荒郊野外,被一個跟蹤而來的歹徒強奸,並將她身上的首飾、錢財掠奪一空。民婦悲痛欲絕,不甘心讓歹徒逍遙法外,毅然返回縣城報案。縣令聽後,十分憤怒,可是要抓住歹徒就像大海撈針一樣,談何容易!他冷靜分析,從歹徒口音肯定是本城人,由於民婦報案迅速,估計歹徒尚未回城,也來不及處置贓物,於是心生一計,當即派幾十名捕役沿街走巷,大聲吆喝,說今日有個人在城外被老虎咬傷,如今昏迷不醒。此人年齡、特征、衣著如何如何,請家人趕快認領。這消息飛快傳遍全城,家喻戶曉。
歹徒的妻子聽說被老虎咬傷的人和自己丈夫一模一樣,不禁大哭,跑到縣衙打聽,隨即被軟禁起來。捕役埋伏在歹徒家附近,張網捕魚。傍晚,歹徒回家,人贓俱獲。若非縣令巧施“上屋抽梯”之計,哪能如此迅速地抓到罪犯呢!
樹上開花二十九
借局布勢,力小勢大。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也。
借用別人的兵力來布置威武的陣勢,即使我方實力弱小也可以顯示出宏大。如同高空飛翔的鴻雁,它的羽毛就可以裝飾顯耀的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