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手表(1 / 3)

首先在寫之前先囉嗦兩句哈,小弟是新手,希望各位大大們能給予支持和幫助,讓我能在起點裏更快的成熟起來。謝謝哈。這篇小說是我的處女作,情節還在創作中,有什麼欠缺或者不當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多提提意見,我一定虛心接受並努力改善。再一次謝謝大家······

“時間”的“本質”是一個“導程”(“導存事件”之過程;自然萬物都有引導它們存在的東西,我們簡稱為“導存”;第一次引導事物存在的就是“本質”和“規律”)的“長短”。比如我們一天24小時記錄的是地球“自轉一周”這個“導程”的“長短”,一年則是“公轉一周”的“長短”。而且每個“導存體”(引導存在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導程”!像我們可以同時“看”、“聽”、“嗅”、“吃”、“想”、“踢”、“摸”東西,就是因為“眼”、“耳”、“鼻”、“嘴”、“腦”、“腳”、“手”都是單獨的“導存體”,於是都有自己的“導程”(時間),而需要“節省時間”的話,就有:增加“導存體”、減小“導存”難度、選擇“導存”重點等方法。如果我們要把“導程長短”,用一個詞來表示的話,我們稱之為“程量”;如果我們非要給整個“宇宙”的“導程”取個名字的話,就叫它作“宙程”吧!那麼描述整個宇宙的時間,就叫:“宙程量”。

第一時空----

第一時空是我們生活的時空,物理學上的第一時空概念是絕對時間,絕對空間,這種觀點統治了人類幾千年。直至今日,第一時空觀念還在影響著人類的思維方式和哲學觀點,因為第一時空世界是低速世界,幾乎我們全部物理理論都是建立在‘低速世界’基礎之上的,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事實。在這一“現實”麵前,物理學家們所要做的事就是把主觀與“客觀”的距離縮小到最小範圍。

第二時空----

大約在一個世紀前,一位偉人---愛因斯坦開創了‘相對時空’領域,相對論認為時間和空間都不是絕對的,愛因斯坦發現對時空的描述與描述者間的相對運動狀況有關,第一時空的絕對時空觀念已不再適用。曆經數年時間,他對第二時空做了精心的設計,把其描述成彎曲的,多維的,並向外凸起的正曲率空間。第二時空的發現是人類曆史上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它告訴我們這樣的事實,即在第二時空區域兩端,一端為第一時空,另一端是黑洞世界(q=p/2)(詳見第一章),在黑洞裏所有的物理理論都將失效,這對於那些“絕對”“永恒的”觀點是絕妙的諷刺。遺憾的是,第二時空的成功卻使愛因斯坦深陷其中,他始終都未離開第二時空一步,直至逝世,他並沒有發現時空的偏轉性質,也沒有意識到相對時空隻是整個時空波段上很小的一部分,正象可見光是電磁波譜中很小的一段一樣。當物理學界忙於用這把“萬能鑰匙”開啟更多的時空大門,但都歸於失敗而不知所措的時候,第三時空理論---量子力學卻逐步完善,登上了時空舞台....

第三時空----

‘量子時空’比‘相對時空’涉及的範圍更廣,它把第二時空波段從[0,p/2]擴展到[0,+¥)區間,應該說第一,二時空是第三時空的特例。第三時空的建立有著微觀領域廣泛實驗的基礎,即粒子的運動速度比宏觀世界物體的運動速度大得多。但人們發現,對粒子的運動狀況進行描述卻比預想的要困難,我們不可能同時確定粒子的位置和動量,而且能量分布也不是連續的。盡管它是個事實,但要說服習慣第一時空或剛從第二時空過來的人,你必須花費相當的口舌,因為第三時空理論基礎的建立不象人們想象中的那樣牢靠,“就這樣的公式你去計算好了,不要再問為什麼”。此情景確是發生在我們奉若神明的理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