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得”先“舍”
成長意林
大多數人都有事業心,但對於所謂“事業”未必都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也許是成名成家,也許是有所作為,也許僅僅是心理上拒絕平凡。
大多數人也都認為,更多的、更高的物質需求是事業的動力,因為它能激發拚搏的動力。如果需求簡單了,幹勁也就低了,就會甘於平庸。
其實,與事業相關的並非物質需求,主要是心理需求。甚至可能恰恰相反,更多的物質需求反而會影響事業。知足常樂,知不足而後進,完全可以相得益彰。人需要放棄一些需求,才能專注於另外一些追求。
在我們身邊就能看到,不少本可以很有前途的年輕人,因為匆匆成為車奴、房奴經濟壓力過大,而在職業發展上偏離了正常方向——有的為了更高的收入創業去了,結果傷痕累累;有的為了更好的收入反複跳槽,結果後繼無力。
沒有成熟的果實,急於入口肯定是酸澀的味道。從根本上,收入是能力的反映;在現實中,收入是業績的回報。
與能力、業績相關,也是與事業相關的另一個為人看重的目標,是位置。
每一個有事業心的人內心都渴望升職,因為在一個更高的位置上,不僅收入更高、更受人尊敬,也是事業成就最直接的標誌。而事實上,隻有在你的能力能夠駕馭的位置上,才會有真正可靠的收入、尊重和成就感。因為能力是要用業績來證明的,勉強站在一個高於自己能力的位置上,就難免麵對業績不佳,陷入“事前談能力,事後講理由”的窘迫。那些最終因為力不勝任不得不掛冠而去的人,無論言辭上如何歸因,內心的挫折感都是揮之不去的。
有一個觀點乍聽之下讓人難以接受——“在低於自己能力的位置上才能創造奇跡”,畢竟,誰願意在這樣一個位置上委屈自己呢。其實,“低於自己能力的位置”是對應“高於自己能力的位置”而言的,前者未必是低階位置,後者也未必是高階位置,它隻是個人能力與位置之間的相對關係。能力相對於位置有三種狀態:輕鬆駕馭、力所能及、力不勝任。從職業發展的角度,選擇能夠輕鬆駕馭的位置,才可能創造卓然出眾的業績,同時熟能生巧,而“巧”是實質性的進步。
如果僅僅是為了一份收入,任何工作都是可以幹的。但如果想發展,就必須去做能夠駕馭、能夠出業績,進而能夠獲得發展空間的工作。這裏的“工作”既是指公司,也是指位置。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心想當將軍的士兵可能連士兵也當不好,職業生涯更像馬拉鬆,拚的是耐力而非短暫的衝刺,拚的是綜合實力而不是某一方麵的短長。
有“得”先要“舍”。隻要是有平常心,循序而進,更高的位置和收入都會如期而至,事業成就也會水漲船高,急於求成隻會適得其反,這與做市場出業績是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