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開卷

作者:鄧敏

寫寫關於戶外旅行的東西是需要勇氣的。沒有戶外經曆的人對戶外通常持兩種態度,一種是:這不吃飽了撐的嗎?花錢買罪受。一種看到一些很酷的戶外廣告,認為不過是在秀一種所謂的潮流生活方式。而持肯定態度的,如果沒有戶外經曆,依然很難體會到戶外的真實意義。

玩戶外的人通常有兩種極端:一種是中毒型,一試衷情,有了第一次便一發不可收拾;一種是決絕型,太苦太累,一次就夠,從此避而遠之。

我屬輕度中毒型,因為每一次戶外都能真實感受到“心靈的洗禮,意誌的磨礪,精神的升華”。戶外旅行是一種人生體驗,在路上,每個人的感悟也是不一樣的。我隻能用我個人的感受聊聊戶外,聊聊在路上。

最近,我花了16天的時間,從武漢出發,一路向北自駕行,經河北、河南、北京,穿越內蒙古東北線,走過三大草原和大興安嶺,到達內蒙古最東北角的恩和,再經哈爾濱、吉林、遼寧、北京、河北、河南返回武漢,總行程8595公裏。一路下來,我感知到了不同的地域特征、人文風貌,豐滿了書本之外對草原及遊牧文明的認知與理解。

最震撼的還是穿越草原的體驗,每天行駛幾百公裏,除了藍天、白雲、牛羊、星空,難得一見城市與人煙;每天陪伴太陽從升起到落下,看雲卷雲舒,看陽光灑在草地、湖泊、牛羊身上,變幻出令人心醉的風景。穿行在天地之間,油然而生的是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生命的感動。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那些被束縛、被桎梏、糾結著的人與事,在自然麵前,塵埃一般隨風而去。在美麵前,心靈愈來愈純淨,丟掉的是被世俗纏繞的包袱,真切感受到心靈的洗禮。心靈自由是每次沐浴在自然中所收獲的最好禮物。

在大自然裏,正如一顆小草突破石縫努力向外生長一樣,戶外旅行是將生命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

想起第一次重裝徒步,憑著“別人能行,我一定沒問題”的自信,背上放有保證5天吃、住、行、穿裝備的30斤左右的背包,我上路了。香港麥理浩徑是難度較高的徒步路線,橫跨25座山,總長100公裏。早上8點開拔,中午就地吃一點幹糧,第一天晚上10點才找到營地紮營住下,卸包才發現雙肩被磨破。第二天,每走一步,肩上就鑽心的痛,30斤重的背包山一樣地壓在身上,走到晚上11點仍在路上。由於還沒到達營地,也不可能停下來,每走一步,都如同生命最後一刻的掙紮。我無數次想不顧任何後果地賴在原地,但看到隊友們耐心地陪在我身後,隻好硬著頭皮半步半步地往前挪。現在,我仍清晰地記得淩晨到達營地前最後100米的艱難跋涉。

相比自駕與騎行,重裝徒步是最能磨礪意誌的體驗,身心相連,當身體跨越了一個山峰,心靈自然也會得到升華。

不管是徒步、自駕還是騎行,戶外旅行都是用腳丈量大地,在行走中看到的不僅僅是風景,更會看到真實的自己。任何一次旅程,都會遇到驚喜,也會有與眾不同的際遇,我們應該把一切都視為人生的一種經曆,一種體驗,保持平和的心態,讓心靈自由生長。

有人自省,提出“為什麼我們缺少特立獨行的人生態度”,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缺乏心靈自由。特立獨行的企業家王石通過走進自然,征服一座座大山,讓靈魂上了一個又一個階梯。轉型期的中國,麵對敏感話題,當大多數企業家集體沉默時,隻有王石勇敢地表達了自己鮮明的觀點,這正是心靈自由的力量。王石的人生,正如一段在路上的旅行,不斷挑戰著新的高度,不斷實現著精神的升華。

在路上,在每一段旅程中,我也感受著自己的成長,“意誌愈來愈堅強,心靈愈來愈柔軟,精神愈來愈自由”,這是戶外旅行饋贈予我的禮物。如果你有挑戰自己、不畏艱苦、善於思考的習慣,不妨走出去,在路上,自然將賦予你新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