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避風險的六大策略
因股票價格的變幻規律難以掌握,股票的風險就較難控製。為了規避風險,使股票投資的收益盡可能達到最大化,前人總結了股票投資的六大基本策略。
①“固定投入法”:是一種攤低股票購買成本的投資方法。采用這種方法時,關鍵是投資者不要理會股票價格的波動,在一定時期固定投入相同數量的資金。經過一段時間後,高價股與低價股就會互相搭配,使股票的購買成本維持在市場的平均水平。
②“固定比例法”:是指投資者采用固定比例的投資組合,以減少股票投資風險的一種投資策略。這裏的投資組合一般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保護性的,主要由價格不易波動、收益較為穩定的債券和存款等構成;另一部分是風險性的,主要由價格變動頻繁、收益變動較大的股票構成。兩部分的比例是事先確定的,並且一經確定,就不再變動,采用固定的比例。如果投資者的目標偏重於價值增長,那麼投資組合中風險性部分的比例就可大些。如果投資者的目標偏重於價值保值,那麼投資組合中保護性部分的比例可大些。
例如,某投資者有現款10萬元,按照“固定比例法”進行投資。首先他要根據自己的投資目標,為投資組合確定一個比例。假如該比例為保護性部分和風險性部分各占50%。那麼他就得把其中的5萬元投資股票,另外5萬元投資於債券。其後,根據股票價值的變化,對投資組合進行修正,使兩者之間始終保持既定的比例。假如股票價格上漲,使他購買的股票價值從5萬元上升到6萬元,那麼,在投資組合中風險性部分就要大於保護性部分,破壞了原先各占50%的比例規定。這時要進行修正,將升值的1萬元按50%的比例進行分配,即賣出5000元股票,再投資於債券,促使二部分的比例重新恢複到各占50%水平。
固定比例法是建立在投資者既定目標的基礎上的。如果投資者的目標發生變化,那麼投資組合的比例也要相應變化。比如,其價值增長的欲望加大,投資組合中的風險性部分的比例就要加大;反之,風險性部分的比例就要縮小。
③“可變比例法”:是指投資者采用的投資組合的比例隨股票價格漲跌而變化的一種投資策略。它的基礎是一條股票的預期價格走勢線。投資者可根據股票價格在預期價格走勢上的變化,確定股票的買賣,從而使投資組合的比例發生變化。當股票價格高於預期價格,就賣出股票買進債券;反之,則買入股票並相應賣出債券。一般來講,股票預期價格走勢看漲時,投資組合中的風險性部分比例增大;股票預期價格走勢看跌時,投資組合中的保護性部分比例增大。但無論哪一種情況,兩部分的比例都是不斷變化著的。因此,在使用可變比例法時,預期價格走勢至關重要。它的走勢方向和走勢幅度直接決定了投資組合中兩部分的比例,以及比例的變動幅度。
④“分段買高法”:是指投資者隨著某種股票價格的上漲,分段逐步買進某種股票的投資策略。股票價格的波動很快,並且幅度較大,其預測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投資者用全部資金一次買進某種股票,當股票價格確實上漲時,他能賺取較大的價差;但若預測失誤,股票價格不漲反跌,就要蒙受較大的損失。因此,投資者不能將所有的資金一次投入,而要根據股票的實際上漲情況,將資金分段逐步投入市場。這樣一旦預測失誤,股票價格出現下跌,可以立即停止投入,減少風險。
⑤“分段買低法”:是指投資者隨著某種股票價格的下跌,分段逐步買進該種股票的投資策略。按照一般人的心理習慣,股票價格下跌就應該趕快買進股票,待價格回升時,再拋出賺取價差。其實問題並沒有這麼簡單,股票價格下跌是相對的,因為一般所講的股票價格下跌是以現有價格為基數的,如果某種股票的現有價格已經太高,即使開始下跌,不下跌到一定程度,其價格仍然是偏高的。這時有人貿然大量買入,很可能會遭受重大的損失。因此,在股票價格下跌時購買股票,投資者也要承擔相當大的風險。一是股票價格可能繼續下跌,二是股票價格即使回升,其回升幅度難以預料。為了減少這種風險,股民就不要在股票價格下跌時將全部資金一次投入,而應根據股票價格下跌的情況分段逐步買入。
“分段買低法”比較適用於那些市場價格高於其內在價值的股票。如果股票的市場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對於長線股民來說,可以一次完成投資,不必分段逐步投入。因為股票價格一般不可能低於其內在價值,其回升的可能性很大,如不及時買進,很可能會失去獲利的機會。
⑥“相對投資法”:是指在股市投資中,隻要投資者的收益達到預期的獲利目標時,就立即出手的投資策略。股票價格的高低是相對的,不存在絕對的高價與絕對的低價。此時是高價,彼時卻可能是低價;此時是低價,而彼時則有可能是高價。所以,在股票投資過程中要堅持自己的預期目標,即“相對有利”的標準。因為在股票投資活動中,一般投資者很難做到最低價買進、最高價賣出,隻要投資者達到了預期獲利目標,就應該立即出手,不要過於貪心。至於預期的獲利目標則可根據各種因素,由投資者預先確定。
量力而行炒B股
雖然有多種方法來規避股票投資的風險,但由於股票價格的不可測性,隻要進入股市,無論是老股民還是新股民,是大戶或是散戶,局部風險的發生仍將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B股投資中,投資者應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隨時調整投資策略及投資組合,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打擊。
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因各人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它包括年齡、閱曆、文化水平、職業特性、經濟收入、心理素質、社會關係等諸多因素。其中,與股票投資關係最為密切的可概括為4個方麵:投資動機、資金實力、股票投資知識和閱曆、心理素質,這4個因素決定著投資者對投資風險的承受能力。
按照上述這4個條件可以把B股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劃分為3檔,即低、中、高。其中,風險承受能力低的投資者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①懷著投機衝動參與B股投資。這些投資者大多是在B股對內開放後受B股市場暴漲的誘惑草率入市的,他們從報刊電視裏看到B股市場天天漲停,又在親朋好友那裏聽到許多關於B股投資者一夜暴富的傳聞和故事,並受許多投資者蜂擁進入B股市場的“羊群效應”影響,盲目地認為別人能做到的自己一定也能做到,別人能賺錢自己也不會虧損,在毫無風險意識的情況下,就雄心勃勃投入股市。或許他們連外彙都沒有,但不願放棄這一夜暴富的機會,於是在黑市上高價兌換外彙。這些股民因入市匆忙,所選擇的時機往往都是股價的高位,所承受的風險最大。
②除了日常工作以外,既沒有其他的收入渠道,更沒有外彙的來源,而自己對發財致富的要求又十分的迫切,就把B股投資視為跨入有產階級行列的捷徑,對通過B股投資來獲取高額收益的期望值極高。這些股民一般都是工薪階層,是依靠工資收入來維持生活的普通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中小學教師、機關幹部、退休職工等。
③入市的外彙不是自有資金,或者是找親戚朋友借的,或者是在黑市上高價兌換來的,且金額大大高於自己的經常性收入,這不僅提高了交易成本,而且由於這些資金來源的不確定性,給投資者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急功近利的思想相當嚴重。這類投資者最喜歡追漲殺跌,一心想早賺錢,賺大錢,不管漲得多高的股票也敢去追,結果大多高位套牢。
④文化水平較低且對B股的相關知識及炒作技巧了解甚少,各方麵信息閉塞,參與股票投資時間不長,缺乏實際操作經驗,更沒有熟悉經濟、金融及企業管理方麵的人為之參謀,為其提供有價值的投資谘詢建議。
⑤性格內向,為人處事謹小慎微,平日裏比較吝嗇,把錢看得很重,且對B股投資的風險無心理準備,市場稍有波動便惶惶不可終日,買了怕跌,賣了怕漲,一旦投資套牢,虧了本,心理負擔極重,對日常生活影響極大。
風險承受能力強的B股投資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①2001年2月19日前就已經入市了的投資者,手裏持有較低價格買進的籌碼。
②有比較穩定的外彙收入,賺錢的門路也較多,有一定的經營經驗和意識。這些股民一般都是有產階級,如外企職員或股份公司的高級職員、演員、中間商、作家、發明家、在海外有親友關係的僑眷等。
③股票投資數量與外彙收入相差不大,股票投資金額隻占自己儲蓄資金的一部分,且有穩定的外彙來源來彌補投資損失。
④有比較豐富的股票投資理論與知識,具有股票投資實踐經驗,對B股市場也有較深的了解,有比較廣泛的社會關係。其信息來源不僅僅是局限於股市或股民之間,在親朋好友中有經濟、金融或企業管理方麵的行家,能得到較有價值的投資谘詢建議。
⑤性格開朗、豁達,不計較一時的得失,情緒樂觀。一旦在股票投資中遭受局部損失,也能夠“拿得起,放得下”,重整旗鼓,以利再戰。
風險承受能力中等的股票投資者特征介於兩者之間。
投資者在B股投資過程中,可根據以上所列舉的特征,對照和分析自己屬於哪種情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采取相應的投資對策。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資金實力不強及風險承受能力差的投資者,投資時最衝動,賭博心理最重,最期盼能以小博大。而那些資金實力雄厚的投資者,反而在入市前心理準備比較充分,其投資行為也相對比較保守和理智。
俗話說,有多大的腳穿多大的鞋。在將自己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資金特別是來之不易的外彙投入股市前,投資者應首先測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如果是風險承受能力較強者,就比較適宜於B股投資;如果是風險承受能力較差者,應盡量抑製自己的投資衝動,一般應先熟悉B股市場的基本情況,掌握一些基本的投資知識及技巧。入市後,可暫時投入少量資金,以避免投資風險給自己帶來難以承受的打擊,影響工作及生活,切忌不能懷著賭博的心理去碰運氣,甚至孤注一擲,背水而戰。股市確實可以讓你一天之內腰纏萬貫,但也可以讓你一天之內血本無歸。沒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是不能玩這種遊戲的。
B股的投資分析
B股市場對內開放後所有股票齊刷刷漲停的局麵,曾經讓投資者激動不已,在將近兩個多月的時間裏,所有的股票都是上漲的,隻不過上漲的幅度略有差別。但是,這種靠政策的刺激與資金的推動導致的雞犬升天現象是不可能維持長久的。6月份後,B股市場出現大幅度下跌,所有的股票也出現大幅下挫。但如果我們認真分析B股市場的股票走勢,便不難發現,有的股票跌幅大,有的股票卻跌幅小,這說明股票的質地不同,抗跌性也不一樣。B股市場在經曆了一輪暴漲暴跌的喧鬧後,現在趨於平靜與平穩。如果投資者想繼續在B股市場有所作為,顯然靠過去那樣碰運氣買股票不行了,為了獲取較好的投資收益,同時又防範投資風險,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就是必須進行股票的投資分析。
所謂股票投資分析,就是股票投資者對股票市場所反映的各種資訊進行收集、整理、綜合,藉以了解和預測股票價格的走勢,進而作出相應的投資策略,以降低風險和獲取較高的收益。就B股而言,股票投資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B股股價基本因素分析和技術因素分析,而這兩方麵又都包含了廣泛的內容。
股票屬於風險性資產,其風險由投資者自負,所以每一個投資者在走每一步的時候都應謹慎行事。高收益的背後是高風險,在從事股票投資時,為了爭取盡可能大的收益,並把可能的風險降到最低限度,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認真進行股票投資分析,使我們看到可能發生的風險,並確保對我們的投資行動來說最為重要的一點——安全。另外,股票投資是一種智慧型投資,需要投資者綜合運用自己的知識、理論、技術進行周密的分析、科學的決策,以獲得有保障的投資收益。這與盲目的、碰運氣的賭博性投機行為有根本的區別。
認真進行股票的投資分析,從而全麵了解股票的質地,準確預測股價的走勢,進而作出相應的投資策略,這是降低股市風險、獲取較高收益的前提。股市裏的成功者無一不重視股票的投資分析。沃倫·巴菲特可說是當今世界上最成功、最著名的投資大師了,其驕人的投資記錄令無數人為之傾倒。如將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32年來的逐年投資績效與美國標準一普爾500種股票價格指數績效相比,可以發現巴菲特在其中的29年擊敗指數,隻有3年落後指數,更令人稱奇的是其中5年美國股市陷入空頭走勢回檔之際,巴菲特卻創下連年“永不虧損”的記錄。因此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不但為他創造了驚人的230億美元的財富,而且也使他成為全球投資者學習的典範。
巴菲特就特別重視股票的投資分析。巴菲特的投資分析方法乃師承基本學派大師本·格雷厄姆(BenGraham)與菲利普·費希爾(PhilipFisher)。前者以“定量分析”為主,後者以“定性分析”為擅長,巴菲特則是集二者於大成。本·格雷厄姆首創“安全邊際”的穩健投資觀念,他認為如果股票價格低於實質價值,此種股票即存在“安全邊際”,因此他建議投資者將精力用於辨認價格被低估的股票,而不管大盤的表現。由於他對定量分析的貢獻,被後世公認為財務分析之父。格雷厄姆“嚴禁損失”的投資哲學,更成為日後巴菲特奉行的圭臬。
菲利普·費希爾則是主張投資成長率高於平均水準、利潤相對成長較快以及擁有卓越管理階層的企業。他與格雷厄姆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他認為僅僅閱讀公司財務報告並不足以判斷是否應該投資,而應盡可能地從熟悉該公司的人士那裏獲取第一手資訊。此種方式已成為目前基金經理人選股前必做功課之一。巴菲特則將這兩種投資方法發揚光大。
從巴菲特至1996年底的投資組合看,其中8種主要持股市值占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這些年277.5億美元持股市值的87%。觀察巴菲特持有的這8種股票,幾乎每一種股票都是家喻戶曉的全球著名企業,其中可口可樂為全球最大的飲料公司,吉列刮胡刀則占有全球60%的便利刮胡刀市場,美國運通銀行的運通卡與旅行支票則是跨國旅行的必備工具,富國銀行擁有加州最多的商業不動產市場且位居美國十大銀行之一,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則是美國兩大住宅貸款業者之一,迪斯尼在購並大都會/美國廣播公司之後,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傳播與娛樂公司,麥當勞亦為全球第一大快餐業者,華盛頓郵報則是美國最受尊敬的報社之一,獲利能力又遠高於同業。
巴菲特選擇這些企業的原因,在於每一家企業均具有強勁的市場基礎,使得這些企業擁有巴菲特所謂的“特許權”。巴菲特對此種特許權的淺顯定義,是消費者在一家商店買不到某種商品(例如可口可樂或吉列刮胡刀),雖然有其他類似競爭產品,但消費者仍然會到別的商店購買此種商品。而且此種產品優勢在可預見的未來都很難改變,這就是他“長期投資”甚至“永久投資”的基本麵因素。巴菲特對這些企業的營運前景相當“確定”,因此他的投資風險相對大幅下降。即使是2000年高科技股和網絡股大幅上漲,並且全球一片叫好聲時,巴菲特仍然“避開”科技股和網絡股。他認為股市中雖然擁有大量的科技公司,但誰也沒把握哪幾家公司最後會脫穎而出,與其涉入高風險的投資,不如“穩紮穩打”地投資自己所熟悉的領域,因為巴菲特的信念之一是“投資易於了解的企業”。當時許多人認為巴菲特的投資理念過時了,不適應現在的股市。誰知2001年風向大變,科技股、網絡股大幅下挫,去年熱衷追逐科技股、網絡股的索羅斯損失慘重,其旗下的兩家對衝基金被迫關閉,而巴菲特則紅旗不倒,其所持的股票市值大幅上升。
巴菲特尚且如此重視股票的投資分析,何況中小投資者呢?當然,一般中小投資者在進行股票投資分析時往往會受到資訊不足、分析工具不全、個人分析能力有限等問題的製約,因此,投資者除自行分析外,還應參考外界力量對股票投資所作的分析,作出正確的判斷。由於股票投資分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投資專家建議中小投資者應采取從宏觀到微觀,由遠及近的步驟進行。
第一步,必須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作,包括生產、流通、服務等各個部門作出詳細的分析,以便了解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區所處的增長階段以及發展趨勢,從而明確成千上萬個具體的企業,了解它們在經濟大環境下和所屬行業的特色下從事的具體經濟活動。
第二步,對發行股票的企業進行分析。因為股票是由不同的企業發行的,每個企業各有特點。要了解它,就應從股票發行企業的經濟狀況和財務狀況入手,看其資本強弱、技術實力、獲益多寡、償債能力、成長潛力等等,從而對股票發行企業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與評價。同時,結合分析其股票本身的曆史走勢,看它在市場價格變動與企業財務狀況相關聯的特點及變化軌跡、股票交易量和股票價格變動、市場價格變動的對應關係,並運用各種分析的結果預測股票未來變化的特點及走勢。第三步,對股票市場狀況進行分析。股票市場作為一個整體的表現,可能與基本分析的結果相一致,但也並不一定與之完全相同,某一股票的市場行為常常與基本經濟所表現的狀況相反。一個股市的經濟狀況和國民經濟現狀可能都是好的,但這種股票的市場價格可能反而下降;相反的,國民經濟的基本狀況可能並不好,但整個股票市場可能卻很興旺。總體來說,股票市場作為一個整體,其行為可能與基本投資分析所期望的不一樣。股票市場有自己的好惡,投資者和投機者往往偏愛某些行業中的某些股票,不願意投資到另一些行業中的某些股票,這種情況可能會使市場趨勢與整個國民經濟背道而馳。但這種行為通常是短期現象,投資者不應忽視其中可能產生的得失。同時,股票市場的趨勢可能領先於經濟狀況,它的周期性變動對可以看到也可能看不到的臨時發生的技術上、心理上和投資者情緒上的事件所引起反應,使有些股票的波動比市場大一些,有些比市場小一些,不過市場作為一個整體,對每種股票價格的變動負主要責任,起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有必要把個別股票的預測與整個股市的預測聯係起來,互相對照,以提高個別股票價格預測的準確性。
總之,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逐漸成熟,我們應該讓建立在價值判斷基礎上的理性投資理念逐漸成為B股市場的主流投資理念。
入市係好“安全帶”
現在的B股投資者,再也不會懷疑控製風險的重要性了。事實上,控製風險等於乘飛機係好安全帶,這是保證投資者贏利的前提,是避免損失的基礎。任何一個準備或已經在B股市場中投資的投資者,在具體的投資活動前,都應認清風險、正視風險,並相應的做好如下的基本準備工作:
①掌握必要的B股市場知識。若想成為一個穩健而成功的B股投資者就要花些心血和時間研究最基本的B股知識。假如連一些關於B股市場最基本的投資常識都沒有,就妄想碰運氣賺大錢,即使運氣好誤打誤撞撈上一筆,不久也肯定會再賠進去。
②認清投資環境,把握投資時機。B股市場與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息息相關,經濟衰退,股市萎縮,股價下跌;反之,經濟複蘇,股市繁榮,股價上漲。政治環境亦如此。政治安定,社會進步,外交順暢,人心踏實,股市繁榮,股價上漲;反之,人心慌亂,股市蕭條,股價下跌。投資前應先認清投資的環境,避免逆勢買賣,有許多人在未了解股市大勢之前即糊裏糊塗盲目買賣,結果與股勢反道而行。多頭市場時做空,空頭市場時卻做多,這種人焉能不賠光老本?
③確定合適的投資方式。股票投資采用何種方式,因投資者的性格與空閑時間而定,一般而言,不以賺取差價為主要目的,而是想獲得公司紅利者,多采用長期投資方式。本身有職業,沒有太多時間紮在股票市場,而又有相當積蓄及投資經驗的,適合采用中期投資方式。時間較空閑,有豐富經驗,反應靈活的人可采用短線交易的方式。就理論而言,短期投資利潤最高,次為中期投資,再次為長期投資。但事實證明很少人能每次準確的在底部買進,在頂部賣出,所以就平均獲益能力來計算,中期與長期投資較短期投資利潤高,尤其是那些日進日出的當日交易,投機性最濃且具有賭博性質,是賺是賠一半憑經驗,一半靠運氣,風險大,傷腦筋,害身體,一般投資者最好不要輕易嚐試。
④製定周詳的資金運作計劃。股票投資者一般都將注意力集中在市場價格的漲跌之上,願意花很多時間去打探各種利多利空消息,研究基本因素對價格的影響,研究技術指標作技術分析,希望能製定出最標準的價格預測,但卻常常忽略本身資金的調度和計劃。事實上,資金的調度和計劃、運用策略等所有一切都基於一項最基本的觀念——分散風險。資金運用計劃正確與否,使用得當與否,都可以用是否確實將風險分散為標準來進行衡量。隻要能達到分散風險,使投資者進退自如,那便是好的做法。至於計劃的具體做法那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⑤正確選擇投資對象。選擇適當的投資對象亦為投資前應考慮的重要工作,對象選對了可在短期間獲得幾倍的暴利,選擇錯誤時天天眼見別的股票節節升高,而自己的卻如老牛拖車,跌時別的股票緩緩下跌,並時而反彈,而自己的卻連連下跌且無反彈。
至於選擇何種股票最好,要視當時的經濟環境,投資者個性和對股市的了解程度以及經驗而定。
掌握避險技巧
股市風險雖然客觀存在,但卻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掌握避險技巧相當重要。以下是一些投資專家總結的避險技巧:
其一,不知道的事情不去做。這是巴菲特投資操作中的一條重要原則。這一道理看似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很難做到。原因之一,就是很多投資者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帶有過多的主觀感情色彩,缺乏足夠的客觀性。表麵上看,購買某隻個股似乎有十分充足的理由,但仔細分析,你就會發現這些理由都隻能從一個側麵反映問題,根本經不住推敲。原因之二,麵對突如其來的行情,毫無準備的投資者往往經不住誘惑,匆忙參戰,根本沒有考慮行情到來的前因後果。6月1日後入市的B股投資者全部高位套牢,便是最好的例證。
美國投資專家米切爾·西維告訴我們:“當我們談到通過風險投資來賺錢的時候,可能你會認為最重要的個人品質在於大膽和勇氣。那你就錯了。毫無疑問,對於一個想成為賺錢高手的投資者來說,最重要的在於約束自己。”可見,避免風險,是投資獲利的基礎。麵對突如其來的暴漲狂潮,保持冷靜是十分必要的。
其二,購買績優成長股。選擇績優、具有成長性的B股買進,避免業績差又無發展潛力而遭市場冷落的B股。買入績優、有發展潛力、調整比較充分的B股,經過一段時間,就可以獲取較豐厚的回報,就算一旦被套,也會有解套獲利之日。反之,買了那些業績差、無發展潛力又處於高位的B股,就有可能長期被套而難以翻身。購買績優成長股票是有效回避風險的重要手段。當然,這裏有購買時機和購買價格的選擇問題,如果在不適當的時機以不適當的價格買入,其短期風險也是難以回避的。
其三,資金不能百分之百投入一隻股票,應該給自己留有10次以上的機會。人不可能沒有過錯,但不能沒有糾錯的機會,而聽消息、從眾性的一次性買入,顯然是一種不給自己留有退路的操作方式。
其四,掌握時機,及時逃頂。選擇大市、個股調整比較充分的時機入市,避免大市和個股見頂回調的風險。大市和個股的走勢是波浪式前進的,正如大海的波浪有波頂和波穀一樣,大市和個股的走勢也有頂部和底部之分。當大市和個股在一段時間裏有了較大升幅時,就算沒有政策的幹預或其他重大利空,也會做技術上的調整。一般來說,升幅較大,其調整的幅度也就越大。當大市和個股上升到頂部時,及時拋出股票,就可以避免大市和個股見頂回調的風險;而當大市和個股調整比較充分之後人市,風險就相對較小。因此許多投資專家建議,在營業廳門可羅雀時買進,投資者可輕鬆自如地挑選便宜好貨;而當營業廳擠得水泄不通時,雖然牛氣衝天,市場一片看好,人們爭相買進,但你一定要果斷賣出,不僅可以賣個好價錢,而且還可以避免高處不勝寒的風險。對照2001年B股市場暴漲暴跌的情形,你便會發現,這是個非常管用的招數。
其五,做中長線投資。我國經濟穩步發展,中長線投資符合經濟和股市發展規律。實踐也證明,中長線投資的收益要比短線投機大得多。盲目追漲殺跌的弊端,首先是要多交手續費;其次,追漲不一定能獲利,而殺跌則肯定虧損。追漲殺跌的結果,隻能是一場空忙,甚至虧損。
其六,及時拋棄弱勢股。弱勢股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業績滑坡,被人冷落;二是莊家撤莊。某隻股票走弱的趨勢一旦形成之後,其股價將會一跌再跌。當自己誤買劣勢股,應及時拋掉,以避免更大的損失。當然,每隻股票的基本情況都在不斷變化,不少績差低價股,即以往被人們稱為“垃圾股”的企業,可能因某種特別原因一躍進入績優股的行列。而強勢股也有可能變弱,這更是對投資者眼光的考驗。
其七,凡事要有度,滿倉是大忌。散戶的資金有限,在牛市中,一旦滿倉,就將與一個個機遇擦肩而過,讓你幹著急;在熊市中,滿倉更是大忌。
總的來說,無論什麼時候,買股票之前都要盤算好買進的理由,並計算好出貨的目標。千萬不可以盲目地進去買,然後盲目地等待上漲,再盲目地被套牢。合理的做法是,在購買股票時,首先對每種股票價位變動的曆史數據進行詳細的分析,從中了解其循環變動的規律,了解收益的持續增長能力,掌握其發展趨勢;其次,在購買股票前,要認真分析投資對象,即某企業或公司的財務報告,研究它現在的經營情況以及在競爭中的地位和以往的盈利情況趨勢。如果選擇能保持收益持續增長、發展計劃切實可行的企業當做股票投資對象,而和那些經營狀況不良的企業或公司保持一定的投資距離,就能較好地防範經營風險。如果能深入分析有關企業或公司的經營材料,並不為表麵現象所動,看出它的破綻和隱患,作出冷靜的判斷,則可以更好地回避風險。
同所有的資本市場一樣,B股市場也具有較大的風險。按西方證券學家的說法,股票和風險是孿生子,隻要股票存在,伴隨而來的就是風險。不正視風險的存在是盲目的,但因為有風險的存在便裹足不前也是可笑的。我們不能因為大海裏有風浪就遠離大海;相反,隻有風頭浪尖裏的弄潮兒才能摘取美麗的珊瑚。同樣,我們不能因為B股市場裏有風險就排斥B股市場,事實上,B股市場風險的存在並不一定就會給投資者造成損失,隻要我們認識風險,正視風險,防範風險,也就完全可以避免風險。危險的是那些沒有風險意識的投資者,那些沒有避險經驗的投資者。
任何人進入B股市場,都無一例外地是為了獲取收益,而獲取收益的前提是避免風險,如果跌入陷阱,誤入圈套,連本金都沒有了,又怎麼還能賺錢?因此,在B股市場裏,賺錢重要,資金的安全更加重要。隻有確保自己的“生存權利”,才能談得上發展的機遇。這就要求投資者樹立強烈的風險控製意識,掌握嫻熟的陷阱避讓技巧,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獲取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