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盤麵“密碼”的破譯(3 / 3)

上升三角形和下降三角形都屬於整理形態,有一般向上向下的規律性,但亦有可能朝相反方向發展。上升三角形在上升過程中出現,暗示有突破的可能,下降三角形正相反。上升三角形在突破頂部水平的阻力線時,有一個短期買入信號,下降三角形在突破下部水平阻力線時,有一個短期沽出信號。但上升三角形在突破時須伴有大成交量,而下降三角形突破時不必有大成交量來證實。

抓住剛剛突破上升三角形的股票,足以令投資者大賺特賺。但在上升三角形沒有完成之前,也就是說在沒有向上突破之前,事情的發展方向還是未知的,如果向上突破不成功,很可能演化為頭部形態,因此,在形態形成過程中也不應輕舉妄動。

(3)楔形。楔形係股價介於兩條收斂的直線中變動。與三角線不同之處在於兩條界線同時上傾或下斜。成交量變化和三角形一樣向頂端遞減。楔形又分為上升楔形和下降楔形。

上升楔形指股價經過一次下跌後有強烈技術性反彈,價格升至一定水平又掉頭下落,但回落點較前次為高,又上升至新高點比上次反彈點高,又回落形成一浪高一浪之勢,把短期高點相連,短期低點相連形成一條向上傾斜直線,下麵一條則較為陡峭。下降楔形則相反,高點一個比一個低,低點亦一個比一個低,形成兩條同時下傾的斜線。兩種楔形成交量都是越接近端部,成交量越少。

上升楔形是一個整理形態,常在跌市中回升階段出現,顯示尚未跌到底,隻是一次跌後技術性反彈而已,當其下限跌破後,就是沽出信號。上升楔形的下跌幅度,至少將新上升的價格跌掉,而且要跌得更多,因為尚未見底。下降楔形也是個整理形態,通常在中、長期升市的回落調整階段中出現,顯示升市尚未見頂,這僅是升後的正常調整現象。一般來說,形態大多是向上突破,當其上限阻力突破時,就是一個買入信號。

下降楔形和上升楔形有一點明顯不同之處,上升楔形在跌破下限支持後經常會出現急跌;但下降楔形往上突破阻力後,可能會橫向發展,形成徘徊狀態,成交仍然十分低沉,然後才慢慢開始上升,成交量亦隨之增加。這種情形出現後,我們可待股價打破徘徊悶局後才考慮跟進。

(4)矩形。矩形是股價由一連串在兩條水平的上下界線之間變動而成的形態。股價在其範圍之內出現漲落。價格上升到某水平時遇上阻力,掉頭回落,但很快地便獲得支持而回升,可是回升到上次同一高點時再一次受阻,而跌落到上次低點時則再得到支持。這些短期高點和低點分別以直線連接起來,便可以繪出一條通道,這通道既非上傾,亦非下降,而是平行發展,這就是矩形形態(見圖5-12)。

矩形為衝突形態,是描述實力相當的爭戰雙方的競爭。這一形態明顯告訴我們,多空雙方的力量在該範圍之間完全達到均衡狀態。看多的一方認為其價位是很理想的買入點,於是股價每回落到該水平即買入,形成了一條水平的需求線。與此同時,另一批看空的投資者對股市沒有信心,認為股價難以升越其水平,於是股價回升至該價位水平,便即沽售,形成一條平行的供給線。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矩形也可能是投資者因後市發展不明朗,投資態度變得迷惘和不知所措而造成的。所以,當股價回升時,一批對後市缺乏信心的投資者退出;而當股價回落時,一批憧憬著未來前景的投資者加進,由於雙方實力相等,於是股價就來回在這一段區域內波動。

一般來說,矩形是整理形態,突破上下限後有買入和賣出的信號,漲跌幅度通常等於矩形本身寬度。

在實踐中,完全標準的矩形並不常見到,股價走勢常常在整理的末段發生變化,不再具有大的波幅,反而逐漸沉寂下來,高點無法達到上次高點,而低點比上次稍高一些,這種變形形態比標準的矩形更為可信,因為在形態的末端市場已經明確地表達了它的意願,即說明調整已到末端,即將選擇方向。因此,真正的突破不一定發生在頸線上才進貨。當然,這是需要更細致的看盤技巧。

(5)旗形。旗形走勢的形態就像一麵掛在旗杆頂上的旗幟,該形態通常在急速而又大幅的市場波動中出現,股價經過一連串緊密的短期波動後,形成一個稍微與原來趨勢呈相反方向傾斜的長方形,這就是旗形走勢。旗形走勢又可分作上升旗形和下降旗形(見圖5-13)。上升旗形的形成過程是:股價經過陡峭的飆升後,接著形成一個緊密、狹窄和稍微向下傾斜的價格密集區域,把這密集區域的高點和低點分別連接起來,就可以畫出兩條平行而又下傾的直線,這就是上升旗形。下降旗形則剛剛相反,當股價出現急速或垂直的下跌後,接著形成一個波動狹窄而又緊密、稍微上傾的價格密集區域,像是一條上升通道,這就是下降旗形。

旗形是個整理形態,即形態完成後股價將繼續原來的趨勢方向移動,上升旗形將有向上突破,而下降旗形則是往下跌破,上升旗形大部分在牛市第三期中出現,因此形態暗示升市可能進入尾聲階段。下降旗形大多在熊市第一期出現,顯示大市可能作垂直式的下跌。因此該階段中形成的旗形十分細小,可能在三四個交易日內已經完成,如果在熊市第三期中出現,旗形形成的時間需要較長,而且跌破後隻作有限度的下跌。

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到了旗形與楔形的末端,股價突破急劇上升,成交量跟著增加,而且突破整理上軌,僅會在先前高價附近稍微停留,整理籌碼後就將展開另一段上升行情。因此投資者此時需要果斷介入,以免貽誤戰機。

四、缺口的分析

(一)缺口的類型

缺口是指股價在快速大幅變動中有一段沒有任何交易,顯示在股價趨勢圖上是一個真空區域,這個區域稱之為“缺口”,它通常又稱為跳空。當股價出現缺口,經過幾天,甚至更長時間的變動,然後反轉過來,回到原來缺口的價位時,稱為缺口的封閉,又稱補空。從缺口發生的部位大小,可以預測走勢的強弱,確定是突破還是已到趨勢之盡頭,它是研判各種形態時最有力的輔助材料。

缺口分普通缺口、突破缺口、持續性缺口與消耗性缺口等四種。

1.普通缺口。

這類缺口通常在密集的交易區域中出現,因此許多需要較長時間形成的整理或轉向形態如三角形、矩形等都可能有這類缺口形成。普通跳空在四種缺口類型中預測性價值最低,通常發生在交易量極小的市場情況下,或者是在橫向延伸的交易區間的中間階段。其主要原因是市場參與者毫無興趣,市場清淡,相對較小的交易指令便足以導致價格跳空。普通缺口由於很容易被封閉,在多空爭鬥裏亦不代表何方取得主動,其短期技術意義近乎於零,大多數圖表分析師把普通跳空忽略不計。但是對於較長期技術分析卻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一個密集形態正逐漸形成,終究多空雙方要決出勝負。

2.突破缺口。

突破缺口是當一個密集的反轉或整理形態完成後突破盤局時產生的缺口。當股價以一個很大的缺口跳空遠離形態時,這表示真正的突破已經形成了。因為錯誤的移動很少會產生缺口,同時缺口能顯示突破的強勁性,突破缺口愈大,表示未來的變動愈強烈。

突破缺口通常發生在重要的價格運動完成之後,或者新的重要運動發生之初。在市場完成了主要的底部反轉形態,比如頭肩底之後,對頸線的突破經常就是以突破缺口的形式進行的。市場的頂部或底部所發生的重要突破,正是滋生此類缺口的溫床。另外,因為重要趨勢線被突破時意味著趨勢反轉,所以也可能引發突破缺口。

通常導致突破缺口的K線是強而有力的長陰線或長陽線,顯示一方的力量得以伸展,另一方則敗退,同時缺口亦顯示突破的有效性,突破缺口愈大,表示未來變動愈強烈。成交量的配合則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發生缺口前成交量大,突破後成交量未擴大或隨價位波動而相應減少,表示突破後並沒有大換手,行情變動一段後由於獲利者回吐承接力量不強,便回頭填補缺口。突破缺口發生後,成交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擴大,則此缺口意義深遠,近期內將不會回補。不過下跌突破缺口並不一定出現大成交量,但仍有效。

3.持續性缺口。

任何離開形態或密集交易區域後的急速上升或下跌,所出現的缺口大多是持續性缺口。這種缺口可幫助我們估計未來後市波幅的幅度,因此亦稱之為量度性缺口。持續性缺口出現的次數比前兩種缺口要少,通常是當股價突破形態上升或下跌後遠離形態而至下一個整理或反轉形態的中途出現。如果行情進行中出現兩個缺口,股價變動的中點就可能在兩個缺口之間,因此我們可以計算出此段股價波動終點的大概價位。

4.消耗性缺口。

和持續性缺口一樣,消耗性缺口是伴隨快的、大幅的股價波動而出現。在急速的上升或下跌中,股價的波動並非是漸漸出現阻力,而是愈來愈急。這時價格的跳升(或跳位下跌)可能發生,此缺口就是消耗性缺口。

通常消耗性缺口大多在恐慌性拋售或消耗性上升的末段出現,也就是多出現在接近市場運動的尾聲處。在上升趨勢的最後階段,價格在奄奄一息中回光返照,跳上一截。然而,最後的掙紮好景不長,在隨後的幾天乃至一個星期裏的價格馬上開始下滑。當收市價格低於這種最後的缺口後,表明消耗性缺口已經形成。

在多頭市場出現消耗性缺口,往往是長期上漲行情即將結束的信號,空頭市場出現此類缺口,則暗示跌勢接近尾聲,將進入整理或反轉階段。任何一種熱門股票的上升或下跌行情出現消耗性缺口,絕大部分均已先出現其他類型的缺口,然而並不是所有股票在行情結束前都會產生消耗性缺口。缺口發生的交易日或次日成交量若比過去交易日顯得特別龐大,而預期將來一段時間內不可能出現比此更大成交量或維持此成交量水準,則極可能就是消耗性缺口。如果缺口出現後的隔一天行情有當日反轉情形而收盤價停在缺口邊緣,就更加肯定是消耗性缺口。同理,下跌行情結束前出現向下跳空K線,成交量萎縮,此缺口亦是消耗性缺口。

(二)缺口出現的市場含義

根據缺口判斷市場形勢,並進而作為操作時的依據,是許多投資者的成功經驗。在這裏,關鍵就是要理解缺口出現的市場含義,從而作出正確的分析與判斷。

(1)普通缺口並無特別的分析意義,一般在幾個交易日內便會完全填補,它隻能幫助我們辨認清楚某種形態的形成。普通缺口在整理形態要比在反轉形態時出現的機會大得多,所以當發現發展中的三角形和矩形有許多缺口,就應該增強它是整理形態的信念。

(2)突破缺口的分析意義較大,經常在重要的轉向形態如頭肩式的突破時出現,該缺口可幫助我們辨認突破訊號的真偽。如果股價突破支持線或阻力線後以一個很大的缺口跳離形態,可見突破十分強而有力,很少有錯誤發生。假如缺口發生前有大的交易量,而缺口發生後成交量卻相對減少,則有一半的可能不久缺口將被封閉,若缺口發生後成交量並未隨著股價的遠離缺口而減少,反而加大,則短期內缺口將不會被封閉。

(3)持續性缺口的技術性分析意義最大,能大約地預測股價未來可能移動的距離。其量度的方法是從突破點開始,到持續性缺口始點的垂直距離,就是未來股價將會達到的幅度。這就是說,股價未來所走的距離,和過去已走的距離一樣。

(4)消耗性缺口的出現,表示股價的趨勢將暫告一段落。如果在上升途中,就表示即將下跌;若在下跌趨勢中出現,就表示即將回升。

一般而言,股價以大成交量向上突破,留下缺口,這是多頭行情的征兆;繼續上漲時應持有股票,不論是否在下一個次級行情頂點賣出,你都需承認日後仍將有高價出現,在回跌時可以加碼買進。急速上升過程中如果又出現一個缺口,此時需研判這是持續性缺口,還是消耗性缺口,若推斷此缺口是持續性缺口,則可繼續持有股票,在預計估價位來臨時,開始限價賣出。如果確定此缺口是消耗性缺口,則應立刻不限價拋出股票以保證資金安全。

缺口被封閉後的走勢是投資者所關心的。短期內缺口即被封閉,表示多空雙方爭戰,原先取得優勢的一方後勁乏力,未能繼續向前推進,而由進攻改為防守,處境自然不利。長期存在的缺口若被封閉,表示股價趨勢已反轉,原先主動的一方已成為被動,原先被動的一方則轉而控製大局。

(三)尋找突破缺口

突破缺口是最具爆炸性的一種走勢,它包含有兩種意義:一是顯示轉向形態已經完成;二是未來的走勢將會加速行進。因此突破缺口也是最有市場意義的一種缺口形態,特別受到投資者的青睞。尋找到了突破缺口,就等於把握住了買入或者賣出股票的最佳時機。例如,上證指數2000年2月14日的跳空缺口,就一舉突破了1999年下半年以來的下降壓力線,同時伴隨著成交量的迅速放大,2月14~17日的成交堆積也是這兩年來單日成交量最大的幾個交易日。這個“突破跳空缺口”甚至成為2001年行情調整的最後支撐所在。實際上當時不僅大盤如此,很多個股當天也都出現這種突破性跳空缺口。例如,一致藥業(深益力),從走勢上看1999年11月中旬的盤整行情所構成的下降壓力線,在2000年2月14日被一個跳空缺口突破後行情持續上揚,到2000年9月8日最高上試了35.52元。

利用突破缺口尋求市場機會,關鍵在於把握普通缺口與突破缺口的區別,因為普遍缺口沒有操作意義,突破缺口才有操作意義。二者的主要區別是:

(1)普通缺口短期內就會回補;突破缺口短期內不會回補。

(2)普通缺口仍屬整理形態,在整理形態範圍內波動;突破缺口是對整理形態的突破。

(3)普通缺口出現時,一般情況下成交量與往年相比沒有異常;突破缺口出現時,當天或第二天成交量與往常相比具有較大成交量。

由上可知,突破缺口有幾個特征值得投資者在實際分析時注意:首先,突破缺口一般伴隨著成交量的迅速放大。由於這時候趨勢的變化剛剛發生,雖然多空雙方已有一方占得先機,但分歧仍然不小,因此造成交投量的明顯放大;其次,突破缺口是經常不被完全填補,價格或許會測試缺口的邊緣,甚至填補部分缺口。實際上如果缺口被完全填補,那麼說明之前的突破並不成立,就不能歸類於突破缺口。一般情況下,這種缺口出現時成交量越大,那麼它被填補的可能性越小。另外,不妨結合之前行情的趨勢加以分析,經常可以發現突破缺口往往出現在關鍵壓力線或支撐線被擊破的時候。

投資者掌握了突破缺口的基本特征和分析方法,就能較好地把握市場時機,尋找股市黑馬。例如明天科技(600091)除權後的第二波上揚初期,上揚幅度較為溫和,時間跨度較長,在1999年4月至5月,股價圍繞13~14元,做了兩個月平台整理,1999年6月17日,脫離平台形成突破缺口。投資者此時介入,大都獲利相當豐厚。另外如深石化(0013)1998年下半年,在5~6.5元區間做了一個矩形整理形態,在1999年6月8日形成第一個跳空缺口,並突破矩形整理形態,伴隨有較大成交量,形成突破缺口,隨後也有一段40%左右的升幅。

五、技術分析的正確運用

(一)對技術分析要客觀評價

對於技術分析所運用的圖表與指標,市場上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這些圖表和指標如同算卦,告訴人們什麼時候買入,什麼時候賣出,而實際上沒有科學根據,很難令人信賴;另一種觀點則視技術分析的圖表和指標為萬能的魔杖,投資者完全可以據此作出所有預測。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技術分析方法既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毫無用處,也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百試百靈。技術分析實際上是千百萬市場參與者數百年來對於實踐經驗、市場感覺的總結,當我們把它升高到理性的高度,用圖表與算式表達出來之後,又重新運用於市場操作。因此我們不能把它當作教條和無生命的公式,既不要認為它是萬能的,又不能把它貶為“無能”的。

如果單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股市的行情變化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其中有影響的因素非常多,概括起來大的方麵有政治因素、經濟周期因素和企業(行業)因素三方麵。這三方麵的不同狀態都會對股市行情帶來影響。如政治安定,帶來股價上升;政治動蕩,帶來股價下跌;經濟複蘇繁榮,股價趨於上升;經濟衰退調整,股價趨於下跌;行業景氣,帶動股價上升;行業蕭條,促使股價下跌。對這些內容的研究便是基本分析。所以,基本分析是科學的市場研究,它把市場的有關信息加以綜合,通過供求規律的應用,推算出一定時期特定市場商品的“內在價值”。當你把市場的價格與其價值相比較,便能得出應該買進還是應該賣出的結論。如果價格超過其價值那麼看跌,如果價格低於價值那麼看漲。

這一點看起來十分容易,但是做起來卻非常困難。這也是許多經濟學家能分析宏觀大勢卻不能做股票的原因。因為你即使知道宏觀經濟在複蘇,但你仍然無法把握最好的入市時機,這時候你最好打開圖表看一看股市的中、長期走勢,並且結合近期的圖表形態確認要在何時何點買入股票。

技術分析以預測市場價格變化的趨勢為目的,以圖表為主要手段,對市場行為進行研究。而投資者研究圖表進行技術分析的意義,就是要在一個趨勢發生發展的早期及時準確地加以提示,從而達到順勢操作的目的。學會與掌握技術分析方法,雖然並非摘取靈丹妙藥,但至少有四個方麵的意義:其一,技術分析在其有效場合,往往反映一種市場共同心理,“順勢者得安,逆勢者取敗”,熟悉技術分析,可以保障利益,規避風險。其二,技術分析在對大勢的研判上能反映出某種客觀性,熟悉技術分析,可以增強投資者獨立判斷的能力與信心,而不必聽市場謠傳,信股評家亂評。其三,股市是博利場所,自然充滿了奸詐和陷阱,而設陷施謀者往往利用技術分析來設置誘餌。熟悉技術分析,上者可將計就計謀取利益,中者可心中有數,不落圈套。其四,技術分析是以客觀資訊為基礎,熟悉技術分析,更利於作曆史比較和辯證思維,使投資者準確把握時機。

毫無疑問,股市分析的任何一種分析方法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技術分析也是如此。技術分析的局限性表現在,其一,技術指標訊號的出現往往“滯後”,也即技術分析指示的各種買賣訊號的出現,往往和股票的最低價或最高價有一段距離,即隻有當股價走勢已經轉勢時,技術分析才能指示出買進或賣出訊號,而此時的上升或下跌已經走出相當一段距離,從而常常會錯失最佳買賣時機。因為這一缺陷,技術被人戲稱為“事後諸葛亮”。

·其二,技術分析有時出現短期“背離走勢”甚至有“圖表陷阱”出現,即常有誤導訊號出現,混淆投資者的視線,令投資者上當受騙。

其三,技術分析所指示的訊號盡管是客觀的,但不同的技術分析人士因各自的經驗和悟性等方麵的差異,亦會對各種指標和走勢形態作出不同的解釋和預測。

其四,技術分析的主要作用在於指示買賣時機,對如何選擇股票則無能為力。

另外,技術分析的有效性取決於信仰者的多少以及他們在實踐中意誌的一致,從事技術分析且運用它作為重要操作準則的人越多,技術分析就顯得越靈驗。否則出錯的幾率便相當大。比如在中國股市,迷信K線的人很多,報紙雜誌經常刊載K線的走勢圖,一般的證券公司、投資機構也都派有專人整理K線的資料,許多投資者也以K線圖作為操作決策的依據。相信的人多了,股價有時確實也會按照K線的觀點變化。例如,股價“穿頭破底”的時候,大部分研究K線的人皆認為這是應該買進或賣出的時機,股價往往也就跟隨著K線信徒的“群眾運動”而呈現漲跌,這是K線得以存在的理由。但是,K線是一種過去記錄的積累,是以統計學來預卜未來。股市潮流的變化,可以影響K線的走勢,但K線的變化就無法左右市場的發展,尤其是要以過去的股價記錄來預測未來的股價走向,實在很難以達到目的。因此,必須以基本分析與市場分析作為基礎,K線才有參考價值,如果一味地迷信K線,就有可能走火入魔,誤入陷阱。

(二)“騙線”的辨別

在股市裏,有一種人號稱“線仙”。他們特別善於分析技術曲線,既能從技術曲線中尋找到莊家的蹤跡,又能從技術曲線裏預測到未來的走勢,他們以此作為自己投資決策的依據,確實也屢有勝績。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既然有人這樣會看技術曲線,又特別相信技術曲線,於是一些莊家便專門“設計”一些“典型”的技術曲線,誑騙看線做股票投資的“線仙”按經典的分析方法分析,而他們實際上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掩護自己“低價進貨”或“高價出貨”。這便是很難被人識破的“騙線”。

莊家如何以“騙線”來進貨或出貨呢?這是許多人關注的問題。一般來說,莊家“設計”騙線的關鍵點在於突破“線仙”預期的支撐點,或是超越牢不可破的壓力帶(即所謂的出線),誘使投資者賣盤殺出,抑或買盤搶進,從而中計落入陷阱。

精通和熟悉技術分析的投資者都知道,一旦股票“出線”超過支撐點或壓力帶,就顯示著新的低價或新的高價的時代可能來臨了,也就使投資者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機會做多頭或空頭,以獲得豐厚的利潤。針對市場上這種“一致”的看法,莊家便據此大挖“騙線”陷阱,他們設計一個讓“線仙”相信股票將出現新高價的圖形,實際上卻在暗地裏高位出貨;或者設計一個讓“線仙”認為空頭出現的曲線,壓低價格進貨後軋空。所以,“騙線”的真正意義是利用“出線”的技巧引導“線仙”作出錯誤的分析判斷,圖形上顯示多頭訊號,實則為空頭出貨;出現賣出訊號,實際上是主力暗中低價買進。

這就提醒我們,絕不能生搬硬套那些技術分析理論或方法對技術圖形下簡單的結論,因為莊家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與信息優勢,是完全可以操縱技術圖形走勢的。如果我們被那些看起來簡單明了實際上卻暗藏殺機的技術圖形所蒙蔽,則無疑要跌入莊家的陷阱。那麼,我們怎樣識別莊家的“騙線”呢?一般來說,莊家的“騙線”,不外乎以下幾種伎倆:

(1)收盤價騙線。收盤價最易被莊家調控。我們往往看到某隻股票某天一直是低開低走,臨收市前5分鍾,突然巨額買單從天而降,一下子將股價拉升了0.5元甚至1元以上,第二天股價又回複正常。也有些股票第二天仍能高開高走,顯示莊家做多心切。尾市拔高通常是莊家精心安排的,給人以搶盤的感覺。不少人第二天集合競價時就想衝進去,由此而被套牢的事例不勝枚舉。尾市拔高做收盤價的目的在於讓K線圖更漂亮些,借以吸引跟風盤。還有一些莊家尾市故意打壓,將收盤價做得很低,以吸引部分短線搶反彈者,第二天一般會高開高走,隨後幾天則一路下滑。1998年11月27日,“輕工機械”在臨收市前數十分鍾內股價從12元左右直線下跌至11.1元,幾乎跌停。第二天又以11.89元高開,最高上衝12.18元,收於12.05元。隨後幾天該股隨大市一路走低,莊家趁機壓低派發,搶短線者悉數被套。

(2)進貨騙線。莊家相中某隻股票,如果沒有豐厚的盈利,是不會輕易下手的。於是選擇什麼樣的時機入場,莊家常會精心安排。大盤處於上升階段或頂部時,都不利於進貨,而大市低迷且大盤已有築底成功跡象時,多數人仍然心有餘悸,對大市即將反轉麻木不仁,此時大都是莊家進貨的時機。另外,一般投資大眾看好的股票莊家置之不理,總是選擇基本麵暫時不佳、備受市場冷落、下降通道明顯的股票。並且莊家進貨時,明明是進貨,卻故意做出出貨的圖形來。其手法或者是對倒打壓砸盤,使股價不斷創新底;或者是以時間換空間,底部一盤就是半年或是一年,以至大多數看線高手也認為該股沒有什麼戲了而紛紛離場,正好讓莊家撿了便宜貨。

(3)拉高騙線。當莊家在底部吸足籌碼後準備拉高時,如何吸引跟風盤推波助瀾,莊家也慣用騙線手法。一般在啟動之前,莊家就暗中聯絡好合作夥伴作為側應。此時股價小有漲幅,市場追漲力量開始出現。接著莊家推高,使該股成為市場的熱門股,散戶跟進者甚眾,一些短線客小有收獲。拉高過程中一旦有公司利好消息的配合,莊家會借勢拉漲停,造成盤中搶權氣氛。有時公司並無利好消息,隻是莊家有意無意傳出去的似是而非的題材,給火爆的行情再加一把火。在關鍵價位、關鍵技術位如頸線位上,莊家毫不手軟,尤其是重要阻力位上的突破更有助於莊家的拉高。待眾多散戶跟進時,他們便開始悄悄出貨,把燙手的火棒扔給了跟風的散戶。如1998年9月底,持有“中西藥業”的莊家在10元左右完成建倉,股價在11~12元間盤整了一周左右。10月8日莊家將其拉了根中陽線,當時該股上漲0.8元,成交量放大為前一交易日的2倍,此為莊家正式拉高的信號。10月9日,在市場蒙矓傳言的刺激下,“中西藥業”再拉漲停。次日有關“中西藥業”重組傳聞越來越多,眾多散戶多半是在此時介入。該股當日曾上攻14.1元,後以13.84元報收,此時已距莊家成本區30%以外。於是莊家大功告成,開始出貨,結果股價隨之猛跌,跟風散戶全線套牢。

總之,股市是一個鬥智的場所,要識別莊家的騙局,沒有一定的謀略與智慧是很難做到的。針對莊家的騙線行為,投資者要認真思考,全麵分析,不要輕易被技術圖形的關鍵點位突破或者典型圖形出現所迷惑,而要結合多方麵的資料與情況進行研究,以辨別技術圖形是真實的走勢還是莊家的騙線。

作為投資者,必須掌握一定的看盤水平。除了我們上麵介紹的技術分析方法外,還有必要進行成交量的分析,有必要綜合運用平均移動線、乖離率(BIAS)、相對強弱指標RSI(N)、隨機指標、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MACD、心理線PSY、人氣意願指標(AR、BR)等多項指標進行綜合考察。任何一種技術分析研究的都是一種概率,我們不能單純看某一個指標就斷定市場趨勢。倘如此簡單,那麼人人都可以在股市裏賺錢了。事實上,盤麵雖然以一個麵孔公開呈現在所有的投資者麵前,但真正能領會盤麵的意義,看懂盤麵的形勢,破譯盤麵的密碼,那是相當不容易的。它不但需要多種技術指標綜合運用,全麵分析,而且還要結合宏觀走勢、公司狀況,這樣才能準確地作出判斷,進行決策。所謂股市的高手,就是既會看盤又會看勢的人,隻有他們的觀察才會更細致,他們的分析才會更全麵,他們的判斷才會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