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別讓壓力壓垮你
——減輕中年人的負擔
現代社會是一個“壓力的社會”。而在所有的人群中,中年人麵臨的壓力最大,承擔的責任最多。“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個頂梁柱”,這就是中年人狀況的真實寫照。在單位裏,中年人是骨幹,承擔著最重的任務;在社會上,中年人是棟梁,肩負著最多的責任;在家庭中,中年人是核心,承受著最大的壓力。事業的壓力、家庭的壓力、經濟的壓力,像三座大山壓在中年人的肩上。而當壓力超過能承受的負荷,同時又不能有效地應對時,則給中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有的人未老先衰,疾病纏身,有的人不幸早卒,令人扼腕。如何給自己減壓,如何給自己鬆綁,是擺在中年人麵前的一個極其嚴峻的課題。
記得小時候,父親在家門口栽了一棵柚子樹。當時我看著那株剛剛栽進地裏的細瘦柔弱的樹苗,風一吹便搖擺不定,雨一來便顫抖不止,心裏便忐忑不安,總是擔心它活不了,或者是活不久,或許會在哪一天被風吹斷了,被雨打死了,甚至會被小狗小貓們糟蹋了。為此,我們一家人都小心地嗬護著這株幼苗。春天裏風多雨大,我們用兩根小木棒給樹苗做了一個支架;冬天裏冰天雪地,我們用草繩纏在樹苗身上保暖。幾年後,那株樹苗終於長大了,長成了一株挺拔的大樹,粗大的樹幹,健壯的樹枝,繁茂的樹葉,傲然屹立在我們的家門口。尤其讓我們興奮的是,那一年的秋天,整個樹上都掛滿了小燈籠一般的柚子。然而,就在我們看著那滿樹的柚子高興時,一天夜裏,一場秋風夾著秋雨襲來,這株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的柚子樹竟然攔腰斷了……
這棵柚子樹沒有死在孱弱的幼苗期,沒有倒在凜冽的寒風裏,卻倒在了最為繁茂的時節,倒在了即將收獲的時候,這讓我感到非常的疑惑。後來谘詢鄉裏的農技員,這才知道,那是因為這棵柚子樹背負了太多的沉重。如果我們能早一點將它過多的樹枝剪掉,將它過多的果實卸下,也許它就不會被風吹斷了。
30多年後,當我坐在報社編輯室,編著那些不堪卒讀的英年早逝的新聞時,我便時常想起小時候家門口那棵被風折斷的柚子樹。為什麼許多人會魂斷於壯年,早衰於中年,不也就是因為背負了太多的沉重、承受了太多的壓力嗎?!
毫無疑問,中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按當前國內外比較認同的劃分,中年期是30~60歲這一年齡段,這是一個人體力、精力與知識儲備、閱曆經驗的最佳結合期,是生產力、創造力的鼎盛時期,也是全身心投入、爭取人生最大成功的工作年代。中外人才學研究都發現,盡管不乏早熟早慧的天才或大器晚成、夕陽噴薄的鴻學碩儒,但最富成果的時期大都集中於35~55歲階段。有人統計從公元600年到1960年出現的1243位科學家的1911項重大發明創造的最佳年齡是35~45歲,100年來絕大多數諾貝爾獎獲獎者的主要成果也大都出自於這一年齡段。
然而,讓許多人忽視的是,中年時期也是身體素質與生理機能由盛到衰的過渡階段。雖然他們也從爬樓梯時開始氣喘、從看書時漸漸眼花,意識到自己已是人到中年,“朝如青絲暮成雪”,飛逝的時光讓他們感歎青春已經漸行漸遠,現在留給他們的隻有中年的責任、中年的重擔,但他們對身體的變化不重視,或者是不情願重視,而要繼續保持一副年富力強、意氣風發的樣子,在社會上頑強打拚,在家庭裏如牛負重。
不論是傳統還是現實,都把中年人推到強者的位置上。中年人也都希望自己能出成就,打出一片天地來,下可安身立命,上可光宗耀祖。因此,在家裏,他們是頂梁柱,要為父母養老送終,要操心兒女的學習就業;在單位裏,他們是骨幹分子,是中堅力量,要“立言立業”,出成績出成果,要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中年人的家庭負擔最重,社會責任最多,心理壓力最大。尤其是現代社會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日益加快的工作生活節奏、社會轉型帶來的新挑戰、呈幾何級數增長的信息爆炸,再加上考學求職、婚姻裂變,難以卸肩的工作壓力、生活的壓力、就業的壓力、成功的壓力、貧窮的壓力、教育的壓力……形形色色的壓力將現代中年人壓得喘不過氣來。昔日的女繞膝下、兒騎父背的天倫之樂已經成了一道遠去的風景。
中年,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人生階段。走向中年,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把社會和家庭的兩副擔子同時放在自己的雙肩上。這是我們無法推卸的責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但是作為中年人來說,也一定要接受青春已逝或青春將逝的現實,認識自己的身體畢竟不像青年小夥時期那樣健壯,要科學、合理和有效地安排工作、社會、家庭、健康之間的關係,不要為了爭一時的虛名,圖一己的私利而犧牲了健康,放棄了人生的快樂。現在有許多中年人不能正確地對待事業與經濟的壓力,一味拚命地工作,拚命地賺錢,不注意勞逸結合,結果導致未老先衰,疾病纏身,甚至英年早逝,這實在是得不償失的事情。中年人需要事業的成功,需要承擔養家糊口的責任,但中年人也必須承認並正視身體的變化,對自己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會角色上的變化進行自我調節,給自己減壓,給自己鬆綁,以便更好地適應中年期的工作和生活,使人生更加燦爛,使中年更加輝煌!
一、別讓工作傷了你
要成功,但不要精疲力竭
幾年前,“打工女皇”吳士宏的自傳《逆風飛揚》曾暢銷一時。這本書記錄了吳士宏從一個沒有受過正規高等教育的小護士成長為一名高級管理人員的曆程,同時也記述了她為了工作、為了成功所付出的心血與代價:因為用眼過度,她原本弱視的右眼幾乎沒了視力;由於勞累過度,她在辦公室暈倒過、吐過血、犯過心絞痛、鬧過腎結石……加班對這位女強人來說是家常便飯,經常連續一星期無休止地開會,熬夜至淩晨兩三點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著名導演馮小剛時不時弄出一部什麼電影來,在全國卷起一股“馮氏旋風”。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緊張的工作、沉重的壓力卻讓他精疲力竭,心力交瘁。在拍攝《大腕》期間,他就曾經因熬夜過多,在拍攝現場突發過心髒病,此後更是屢犯不止。有一次他在中央電視台《藝術人生》欄目做客時心髒病複發,節目不得不臨時終止,後來他在深圳出席中國電影表演藝術論壇年會時又再次發作。
吳士宏和馮小剛的境況,可以說是許多中年成功人士的縮影。我們欽佩他們的毅力,羨慕他們的成就,但也同情他們的勞累,惋惜他們的健康。
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獲得成功,沒有人不渴望自己出人頭地。從小我們接受的就是成功教育、理想教育,說得堂皇點是要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說得俗氣點是要揚名立業,“混出個模樣來”。愛迪生是我們的榜樣,陳景潤是我們的模範。尤其是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的成功欲望更加強烈,更加迫切。這其中又以中年人特別突出。他們出生時正趕上大躍進,先天就有點營養不良;上學時碰上“文化大革命”,除了學會了跳“忠”字舞,真正的知識學的並不多;好不容易混到中學畢業,又上山下鄉接受再教育;回城後忙於結婚、生子、上夜大電大;等把這些事情忙完了,卻發現頭發白了,皺紋多了,脊背彎了。而此時新進來的青年人,個個的臉上都是那麼光鮮明亮,人人的神態都是那麼意氣風發。他們手裏拿的是正規的大學畢業證甚至是碩士博士的學位證,遠比我們的電大夜大畢業證吃香。於是,目前的中年人雖然經過多年的打拚,總算還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但麵對洶湧而來的年輕後生,他們感到心慌氣虛,麵對日益臨近的退休年齡,他們感到時間緊迫。因此,他們不但渴望成功,而且是渴望迅速成功。當了處長的想當廳長,成了副教授的想成教授,有了別墅的還想要小車……追求、追求、再追求,成功、成功、再成功,現在的中年人個個都像被欲望抽緊的陀螺,在飛速地轉動著!
社會的競爭,家庭的責任,都使得中年人深深感到成功的壓力。青年人可以高歌“我用青春賭明天”,而中年人決不敢說:“我拿中年賭明天。”因為中年人賭不起,更輸不起。中年人又與老年人不同。老年人已經退出工作舞台了,他們的任務隻是回顧自己的曆史;中年人則還在舞台上表演,他們既羨慕青年人可以用青春下賭注的年齡,同時他們又不甘於現狀,他們希望自己最後的表演能進入高潮。況且,昔日的鄰居、同事、朋友,有的或者成了大款,腰纏萬貫,美女如雲;有的或者手握重權,頤指氣使,前呼後擁。這無疑都刺激著中年人強烈的成功欲望。於是乎,當前的出版界出版了大量的專門引導人們成功的勵誌類圖書,其讀者有相當大一部分是中年人。
追求成功,不僅無可厚非,而且還應該大力提倡與鼓勵。因為這於國於己於社會都是一件好事。我們現在的社會如此進步,科技如此發達,生活如此富裕,就是千千萬萬的人追求成功的結果。何況,雁過還要留聲,為人一生豈能不想有所作為,對社會有所貢獻呢?但是,我們在這裏要闡明的一個觀點是,我們要有理想,要追求成功,但絕對不能以犧牲健康為代價,不能以精疲力竭為成本。
在勵誌書充斥書攤的今天,筆者在這裏要推薦中年朋友閱讀一本比較另類的圖書,那就是本·庫鮑謝克的《成功,但不精疲力竭》。作者是一位成功的青年企業家,但他個人認為,他最成功的是在成功之後選擇了健康。
他曾經給自己訂立的人生目標是:娶一位漂亮太太,建立一個可愛的家;擁有一輛豪華轎車和一幢建立在農場裏的休閑別墅。此後,他便朝著自己的人生目標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他21歲時通過自學拿到了電工證,然後憑2000元資本,與兄長一起成立了一個承包工程公司;到後來他擁有3家公司,淨資產達到100多萬美元。然而,本·庫鮑謝克雖然在事業上獲得了成功,但他卻絲毫未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由於他工作過分投入,體力嚴重透支,結果患上了精神抑鬱症,造成家庭失和,神智恍惚,幾乎陷入自殘自殺的崩潰邊緣。
本·庫鮑謝克在經曆了銘心刻骨的悲喜交加之後感悟到,事業上的永久成功必須依賴於身心的平衡與健康。他認為,成功和身心的健康與快樂要想兼得,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在埋頭工作時,隨時提醒自己不忘健康。經過幾年的掙紮、治療,本·庫鮑謝克終於走出了黑暗,恢複了正常人的工作和生活,並在事業和家庭上再創佳績,為社會慈善事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本·庫鮑謝克的經曆實際上在許多人的身上都發生過。美國《時代周刊》和CNN曾經對500名成年人進行過聯合調查,69%的人希望生活節奏慢一點,過一種更為輕鬆的生活,61%的人認為為謀生而付出的努力太大,已經很難去享受生活,隻有19%的人仍希望過一種更刺激、節奏更快的生活。的確,生活在當今這樣一個節奏快、競爭大的社會裏,要想獲得成功已屬不易,而要想成功與健康兼得就更是不易。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放棄健康,犧牲快樂。一個人倘若失去了健康,沒有了快樂,即使官位再高,錢財再多,名聲再大,又有什麼意義呢?本·庫鮑謝克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我們要追求成功,但絕對不要精疲力竭,不要忘記健康,忘記了它,成功和快樂都將遠離你。
然而,許多中年人卻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他們看來,要成功,就一定要“苦其心誌、勞其筋骨”,就一定要以健康與快樂作為成本與代價。其實,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方麵:成功並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擁有內心的豐富和充實,要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興趣,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法國思想家拉羅什富科說:“我們幸福,在於我們擁有自己覺得可愛的東西,而不在於我們擁有其他人覺得可愛的東西。”蒙田則說:“我們最豪邁、最光榮的事業乃是生活得愜意,諸如執政、致富、建造產業之類的事情,充其量也隻不過是這一事業的點綴和從屬品。”
事實上,現在許多中年人對於成功存在著兩個誤區。一是把成功等同於升官、發財、出名等,但事實上許多人升了官、發了財或者出了名,也並不意味著就是成功的人生,因為他們活得並不開心,過得並不充實。為了得到提拔,一年到頭對著上司陪笑臉,甚至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日子過得緊張兮兮的,這算什麼成功呢?為了擁有一幢豪華的別墅或者一輛漂亮的小汽車,每日每夜加班加點地拚命工作,晚上一回到家就疲憊不堪地在電視機前倒下,這又有什麼意思呢?有些明星們平日看著一個個都衣著光鮮,前呼後擁,萬人追捧,但他們為了趕檔期,不得不連續幾周甚至數月連軸轉,一天隻能睡上三四個小時,有的累得吐血,有的累得撒血尿,這值得嗎?
另外一個誤區,就是過於急功近利。中年人總覺得以前耽誤的事情很多,而現在能夠打拚的時間又不多了,因此他們急躁,缺乏耐性,什麼事都想立竿見影,做官想一步登天,經商想一本萬利,出名想一舉成名。為此,他們每天都像打仗一樣地緊張忙碌,身心長期處於高度疲勞狀態。他們要買車、要供房、要出國、要讀EMBA、要打敗競爭對手、要事業成功的一切標誌。為此,他們熬夜、加班、陪客戶吃飯、陪領導暴飲,結果是人還不到40歲,就已經有了將軍肚,就開始脫發早禿。他們也知道這種狀況很不好,可他們放不下工作,放不下成功的目標,一心想挺過去,想等事業有了一個階段,再去休假、去旅遊、去好好休整一下,然而,那一天卻不知何時能夠到來。最可怕的是,這一天可能再也無法到來……
“寧可三日不食茶食,不可一日不求進取”。這張字條是年僅46歲的大學教師李某死後,妻子在他的抽屜裏發現的。死者的妻子是北京某新聞單位的部門主任、記者兼電視台主持人。妻子的優秀對他是一種無形的壓力,社會上激烈的競爭使他也想拚一把。於是,在工作之餘,他考取了律師資格證書,為了再上一層樓,使自己的選擇麵更寬一些,他又報名參加了司法係統的綜合考試。繁重的學習使他每天熬到深夜,淩晨5點多起來再繼續學習。在連續進行了30多門課的考試之後,他對妻子說:“我太累了。”可第二天早上6點多,他依然像往常那樣做了100個俯臥撐。由於過度勞累,運動結束時突發心髒病而猝死。生命就是這樣的脆弱,剛剛還在一起的人,瞬間便可能相隔陰陽兩界,這樣的教訓實在是太深刻了。
深圳一位34歲的銷售經理為了實現人生的“三個一”目標:一幢別墅、一百萬元存款、一輛本田轎車而玩命工作,最後卻倒在了半路上。
一位哲人說過:成功就像用假牙吃肉,別人看著挺香,自己覺得沒味兒。確實,有的人雖然說事業有成,或者是家財萬貫,表麵上看起來確實挺風光,但實際上,他們的日子過得並不見得比某些平凡夫妻快樂與愜意。有一位年紀輕輕,但小有名氣的律師,在他出色地打贏幾樁難案後,聲名大噪。出名後,他更加兢兢業業。在外麵,他總給人一副精神煥發、精力無窮的印象,但回到家裏,卻立即顯示出一副憔悴不堪的樣子。為此,他不禁感慨說:“我過去一心希望成功,一直覺得成功勝於一切,但我現在成功了,卻覺得身體這麼疲倦,日子這麼沒勁。”
其實,生命的意義並不在於事業有多輝煌,也不表現在其職位有多尊貴,錢財有多豐厚,能有一副健康的身體,幹著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事情,有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這就是最大的幸福,是最好的成功。因此,我們要合理地設定成功的目標,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切忌由於片麵地追求成功而犧牲了我們最為寶貴的健康、最為重要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