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軍事情報不準,200萬美元一枚的導彈,可能隻打掉一個8美元的帳篷;

市場情報不準,幾十萬元的投資,可能隻換來一套賠錢的機器……

“情報比導彈更重要”,這是美國在“9·11”事件後深刻而沉痛的反思。而商場如戰場,對於現代企業來說,情報比資金更重要,比技術更關鍵。因為如果沒有準確的情報以便作出正確的決策,資金再多,技術再好,也是枉然。非常遺憾的是,長期在計劃經濟體製下運行的中國企業,對此卻沒有足夠的認識。大多數中國人對於情報的理解,還局限在軍事與政治上。在他們的心目中,所謂情報,就是電影電視裏那些暗藏無聲手槍、半夜三更用無線電發報機發報的神秘間諜們處心積慮竊取的東西。其實這是對情報的片麵理解。凡是我們預先知道的、那些有價值的信息,都可認為是情報。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們每天都在與情報打交道,因為無論想幹什麼,充足的情報都是有效行動的必備條件。如果你計劃明天旅行,你需要考慮是否帶雨具,或是準備什麼衣物等,這時的天氣預報對你來說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情報——氣象情報。如果你準備出席一次商務談判,那麼,談判將涉及的交易品的名稱、品質、規格、數量,對方的經營性質、營運狀況、資金、發展規模和前景、信譽等情況,都是你所需要的情報,這就是經濟情報。

經商猶如打仗,需要知己知彼,而知彼,說到底就是一個占有經濟情報的問題。信息時代,人們最需要的是正確而快捷的經濟情報。要想在市場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搜集和掌握大量的經濟情報,以此作為自己決策的依據。但目前的中國企業,不論規模大小,不管性質如何,普遍設有技術部門、銷售部門、財務部門,就是沒有情報部門,更不用說那些小型的公司與個體戶了。他們關注的是如何籌措資金,是怎樣發展技術,而忽視了情報的作用。與之相對比的是,在全球500強企業中,幾乎所有企業都設有專門部門負責競爭情報的收集,其中有95%以上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競爭情報係統。尤其是像微軟、IBM等大公司,更是在情報部門配備了精兵強將。

有個外國企業家說:“企業不及時掌握情報,就等於在拳擊場上被蒙上了眼睛。”據哈佛大學對美國通用公司近十年來決策後評估進行研究,發現其有近40%的決策是錯誤的。而決策失誤的原因,根本的一條,是判斷錯誤,是對情報信息的錯誤分析,是情報信息的不準確或缺少所造成的盲目,也就是中國人講的“情況不明”。依此推論,如果對法人治理結構還不完善的中國企業的決策做後評估的話,這種現象更加嚴重。歐盟早在1998年就動議製定了CR法規草案,矛頭直指溫州的打火機廠商。然而,已在別人刀俎上放了3年之久的溫州企業,一直到表決倒計時之際,才驚悉這一事關生死的情報。浙江最大的球軸承生產企業浙江慈興公司,把80%以上的資金和生產能力集中在了針對美歐市場的球軸承生產上,當這家公司耗資2億元的上海新廠建設已經箭在弦上時,才驚悉自己早已上了美商指責傾銷的“黑名單”。顯而易見,如果這些企業較早地進行了情報收集,了解到有關動態,就有可能比較從容地避開毀滅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