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處世箴言(2 / 3)

[釋義]剛才收到你的來信,知道外祖母去世了,我非常驚愕,內心十分沉痛。老人家連年多病,元氣、體血已損耗罄盡,終於有此變故,令人悲哀、惋歎,還能說出怎麼的話!你大舅父聽到這一噩耗,自然該星夜兼程奔赴老家,又不知有這麼多盤纏、費用沒有。前段時間接到他一封信,知道他已經獲得了一樁差事,或許,這樣費用籌備起來就比較容易了。我們家中的奠儀也應豐厚些,任你和你母親商量著辦,一百兩銀子或者二百兩都行。為你外祖母建牌坊的事最近沒聽人說起過,我想一定沒有辦理,將來我一定要把這件事承擔下來。隻是將牌坊建在縣城,似乎不如建在鄉裏為好。我近來帶兵經過城中,見石建牌坊多數因遭到兵燹而毀壞了,因此,我才這樣說。然而,也得聽從你的舅父們的主張。

待兄弟總要盡其親愛之意,“怡怡”二字可時體味,勸勉之意多於訓誡,乃為得之。

家書:同治三年六月十日《與孝威》

[釋義]對待每個弟兄,都要傾盡親昵、愛護心意,“怡怡”(和悅貌)二字可經常體會體會,勸告、勉勵要多,訓斥、警戒要少,這才算尋得了兄弟之義的真諦。

爾母腳氣雖愈,然頻年必數次舉發,近時舉發更勤。衰老之年氣血虛耗,非藥餌扶之不可。上年我東行時,以四百金留之家中,除付二百金交翔岡辦劈山炮,所存僅二百金。自為爾完婚後,此二百金必已用盡無存。前信托黃南坡代挪二百金付家中,備爾母藥餌及先生歲修之用。嗣有信屬爾勿往取,即南坡送來亦不可受,當速還之,千萬千萬。家中缺用,可於少雲處通挪,候我寄還。如少雲處有銀可借,暫借二百金,庶藥餌不缺,病可速痊。鄒君方既見效,每日一帖,不可間斷。此爾與新婦事也。

家書:鹹豐十一年五月十二日《與孝威》

[釋義]你母親的腳氣病雖然好了,但數年裏一定會多次複發,最近一段時間複發得更加多。人處於衰老時期氣虛血虧,沒有藥物治療,是不可能治好的。去年我往東邊時,拿了四百兩銀子留在家裏,除付二百兩銀子交給翔岡去辦理劈山炮的事情外,剩下的隻有二百兩銀子了。自從為了你辦完婚事之後,這二百兩銀子一定已用得一兩也沒有了。上一封信我委托黃南坡代我借二百兩銀子交給家裏,用於你母親的醫藥費和作老師每年的教學酬金。隨後我又寫信囑咐你不要去拿這筆錢,就是南坡送來了,你也不能夠收下,應當立刻退還給他,千萬要遵我的囑咐辦妥。家中缺錢用,你可到少雲那裏借貸,等我寄錢回家之後再還給他。如果少雲那裏可以借出銀子,你就暫時去借二百兩,我希望你母親能不缺醫藥,這樣她的病就可以快點痊愈了。鄒君所下的藥方既然很有效果,就要每天一付,天天堅持吃下去,不能時斷時續。這是你和你新娶來的妻子應盡的義務。

爾斷不準入闈赴試,天下有父履危地、母病在床,而其子猶從容就試者乎?汝安則為之矣!

家書:同治七年二月六日《與孝威》

[釋義]你絕對不準進試院參加考試,天底之下有哪一個為人之子者在他的父親身處危難之中,母親重病臥床之際還能不急不緩地參加考試呢?你如果覺得心安,那就參加考試吧!

骨肉之親,情與理均須曲至,惟宜相規以益,彼此期於有成。若徒謔浪笑傲,飲食征逐,但有損並無益也。爾知之否?吾三十五歲始得爾,愛憐備至,望爾為成人。爾今已長大,而所學所誌如此,吾無望矣,一歎!

家書:同治七年五月二十七日《與孝威》

[釋義]骨肉親人,情和理都要表達得非常和氣委婉,隻應該用好的東西互相規勸、勉勵,以求彼此都能幹出點名堂來。假若隻是一味呆在一起戲謔笑鬧,吃喝追打,那是隻有害處,而並沒有好處的。你知道這些不?我三十五歲時才有了你這個兒子,對你無比疼愛,希望你長成一個有用的人。你現在已經長大了,可學問、誌趣竟是這麼個樣子,我沒有什麼希望了,真可悲啊!

前得孝寬信,知已忝附府學,此乃父當年所未得者,頗為慰意。你須教其立誌向上,學做好人,為勳、陽先導為要。豐孫學讀書,能誦唐詩數十首,聞之甚喜,可教其寫數字寄與爺爺看。

家書:同治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與孝威》

[釋義]前段時間裏收到了孝寬的一封信,得知他已經通過了府試,入了府學,這是你們的父親年輕時未能獲取的榮耀,我聽了心裏非常高興。你要教他立下大誌,努力向上,學著做個好人,給勳、陽二個作榜樣。豐孫兒在學著讀書,已經能夠背誦幾十首唐詩,我聽了極為歡喜,你可教他寫幾個字寄來給我這做爺爺的瞧瞧。

爾母親病體漸愈,須好服侍。孝寬性分太低,急宜自安鈍樸,勿存非分之想。勳、同須發憤讀書,勿沾染世俗習氣,我願足矣。

家書:同治八年二月四日《與孝威》

[釋義]你母親的身體漸漸好了起來,你要好好地服侍她。孝寬的稟賦天分太低,要迅速自安於愚鈍、樸拙的境地,不要心生不實在的想法。勳、同二人必須發憤讀書,不要沾染上世俗中的壞習氣,這樣,我就心滿意足了。

吾願爾兄弟讀書做人,宜常守我訓。兄弟天親,本無間隔,家人之離起於婦子。外麵和好,中無實意,吾觀世俗人多由此而衰替也。我一介寒儒,忝竊方鎮,功名事業兼而有之,豈不能增置田產以為子孫之計?然子弟欲其成人,總要從寒苦艱難中做起,多蘊釀一代多延久一代也。

家書:同治八年四月二十四日《與孝威》

[釋義]我希望你們兄弟在讀書、做人兩方麵,時刻遵守我的訓海。兄弟血親,本來沒有什麼隔閡,一家人的分離原因在於妻兒。表麵上和睦,內心中沒有真意,我看世上的人家多數是因為這個原故而走向衰落的。我是一個貧寒的儒生,愧居方鎮之位,功名事業兼而得之,難道不能夠添置一些田地產業,替子孫們的生存作些籌劃嗎?但是,要想子孫長成為有用的人,從根本上講,就得讓他們從貧寒困苦、艱驗險阻中做起,多這樣造就一代就可以久延續一代。

兄弟之間情文交至,妯娌承風,毫無乖異,庶幾能支門戶矣。時時存一傾覆之想,或可保全;時時存一敗裂之想,或免顛越。斷不可恃乃父,乃父亦無可恃也。

家書:同治八年四月二十四日《與孝威》

[釋義]兄弟之問既感情融洽,又禮節周全,妯娌能承繼家門風範,齊心協力,大概就可以支撐門戶了。心中時時刻刻想著這個家將敗落了,或許還可以使它得以保全;心中時刻想著這個家要四分五裂了,也許還可以使它凝聚得更完美。你們絕對不能倚仗你們的父親,你們的父親也沒有什麼可倚仗的了。

至人子為其親謀,總必求心之安而後止。固不可以親之體魄為求榮市利計,然亦何忍以親之體魄置諸凶砂惡水中也。

家書:同治九年閏月十六日《與孝威孝寬》

[釋義]至於為人之子者在替其父母籌劃事情時,總要求得自己心安了才可罷手。當然不能拿著父母親的身子去求榮華富貴,但是,卻又怎麼忍心將父母親的身體埋葬在凶砂惡水之中呢!

葬之深淺,地師必自有說。然稍深以不及泉為度,過淺不可。古人雲:“葬之言藏,欲人弗得見也。”葬過淺,難保後此無淺露之虞。

家書:同治九年閏月十六日《與孝威孝寬》

[釋義]你們母親的棺槨到底要埋多深,地師一定有他的看法。但還是要稍微埋深一些,以下麵不見泉水為限,不能埋得太淺。古人說:“葬,它的意思就是藏起來,要使別人看不見。”棺槨埋得太淺,很難保證今後沒有暴露在外之憂。

據稱欲為我作六十生辰,似亦古人洗腆之義,但不知孝寬果能一日仰承親訓,默體親心否?養口體不如養心誌,況數千裏外張筵受祝,亦憶及黃沙遠塞,長征未歸的苦況否。貧寒家兒忽染腦滿腸肥習氣,令人笑罵,惹我惱恨。……今年滿甲之日,不準宴客開筵,親好中有來祝者,照常款以酒飯,不準下貼,至要、至要。

家書:同治十一年二月十一日《與孝威》

[釋義]據說,孝寬今年想給我做六十歲生日,這似乎也有古人在其父母親的喜慶節日中,親自洗滌杯盤碗碟,用以盛受豐盛的美酒佳肴的情義,隻是不曉得孝寬能每天聽從父親的訓誡,暗自體量父親的心思不?一個人滋養嘴巴、肉體,不如培補心胸、誌向,更何況我在數千裏之外,大開筵席,為我祝賀,你想到過我正征戰在黃沙滿天的邊塞上麵,還未能回家安養天年的艱苦情景沒有?一個貧窮人家的孩子,突然沾染上那些腦滿腸肥者的壞習氣,讓人譏笑詈罵,惹得我煩惱、氣憤。……今年我滿六十歲的那天,不準大開筵席,大宴賓客,親朋好友中,如有人登門祝賀,就照平常的樣子,拿些酒菜款待,不準發請柬,這一件事最為重要!

二伯病狀,前得寬書已知大概,恐心疾不可愈矣。中年哀樂多端,足損懷抱,況老年多病,何以堪此?爾輩但常省視,凡可博老人歡者極力為之,或有時漸忘憂戚,亦未可知耳。

家書: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二日《與威寬勳同》

[釋義]關於你二伯父的病情,我從前一向孝寬給我的信中已知道了個大概,隻恐怕心病不可治啊。一個人中年時期哀情歡樂太多,就足以損傷心胸,何況他已年老多病,怎麼經受得了這樣的事呢?你們隻是要經常探視他,凡是可以讓他高興的事情,都要盡力做好,也許,有朝一日,他能慢慢忘掉心中的哀傷,也不知道呢。

爾輩須時以老父為念,勿以庸妄時攖父怒。

家書: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二日《與威寬勳同》

[釋義]你們要經常想著你們已年老體衰的父親,不要經常用庸言妄行觸怒父親。

讀書行己,刻求精進,兄弟相為師友,勿比匪人,吾之願也。

家書: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二日《與威寬勳同》

[釋義]你們要認真讀書,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刻苦勤奮,讓自己的學問精深起來,兄弟們要形同師友,互教互學,不要如匪人一般,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爾母三年終矣,此三年中家中一切能如爾母在時否?庶母已老,家事一切不必操勞,兒婦諸宜照管,“勤儉忠厚”四字時常在意,家門其有望乎!

家書: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二日《與威寬勳同》

[釋義]給你母親的三年守喪之事已完了,這三年裏,家裏的一切情況能比得上你母親活著時的樣子不?庶母已年邁衰老,家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叫她操心了,兒媳婦們要把這些事照料管理好,“勤儉忠厚”四個字經常能記在心裏,我們的家庭就有希望興旺了!

吾每見世俗骨肉,一經異居便如路人,各私其妻子,視服內兄弟子侄毫不介意,心竊以為不可。爾曹但能時常在意,庶毋傷天性,可以教家,可以保世也。

家書: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七日《與孝威》

[釋義]我常常看到世間有些骨肉兄弟,一分居異處,就形同陌路之人,各人都隻關照自己的妻室兒女,對同胞兄弟及其子女一點也不關心,我私下認為這樣做不對。你們隻要將這一點時刻記在心頭,大概就不會損害兄弟之間的天然情感,可用此教育家人,也可用此維護世態。

我頭白臨邊,加以衰病侵尋,朝不謀夕。前諭爾等兄弟一人來侍,不過為爾等設想,不宜漠視老父如路人,惹人斥罵耳。實則爾等來侍,不能得爾等之力,反增顧複之累,爾等知之否耶?

家書:光緒五年十一月十一日《與孝寬等》

[釋義]我已經白發滿頭,加以身體漸漸衰弱,病痛一天天增加,早晨就難保晚上。上次叫你們兄弟中抽一個人到這裏來服侍我,隻不過是替你們考慮,不應該將年老父親視若陌生路人,招惹得別人斥責謾罵。實際上你們來服侍我,我不僅不能得你們的力,反而,還添了我昭穆你們的麻煩,你們清楚這些還是不清楚呢?

既已挈眷,自無到肅之理,縱令到肅,亦斷無隨我出關之理。爾等不肖,我亦不複掛念。爾兄身後三子,爾嫂又故,隻此孤侄現在,我豈忍令其貿然前來。爾到蘭州,自應入署居住,將老小安頓妥貼,趁我在肅時,爾帶隨身一二人前來看視,仍須返蘭照料家小。所諭隻此,爾應加意讀書,以葆其良知,免我耽憂為要。

家書:光緒五年十一月十一日《與孝寬等》

[釋義]既然已經攜帶家眷,自然就沒有現在已經到了甘肅的道理;即使到了甘肅,也絕對沒有隨同我一起出關的道理。你們太不孝順了,我以後也不再惦念你們。你哥哥身後留下三個兒子,你嫂子又病故,隻說這幾個孤苦的侄兒現在的情形,我哪裏又忍心讓他們貿然前來甘肅?你到蘭州之後,自然應該住到官家公署去,將老人小孩都安頓好,趁我在甘肅時,你帶一兩個隨行,來甘肅探望一下,之後,你仍舊要返回蘭州照顧家裏的老人、小孩。我要說的就是這些,你要加倍用心讀書,以葆良知,不要惹我擔心。

人易世疏,禮服有製,昭穆既遠,已為路人。然自其祖若宗視之,則千支萬派,固皆其一身之所析。一身而歧之,屙瘥之不相關,歡戚之不相喻,可乎哉?

文:《楊氏譜》序

[釋義]一代代人生老病死,一代一代間的關係就漸趨疏遠,這是由古代的禮儀製度規定了的;一輩一輩的人情感疏遠之後,就成了陌路之人。但在他們的祖宗看來,雖然已分離為千枝萬派,自然都還是由他一個人那裏生發而來的。由一個祖宗發派,但一個人有了病痛困苦,其他人都漠不關心,有了歡樂憂戚,其他人都不知道,這樣,行得通嗎?

爾等已成人授室,應分留照料家務,免我分心;應分遣一人西來侍我朝夕,此為人子者之義分也。孝寬歸後,勳、同應一人來甘肅省視,固不待言。因鄉試在邇,耽延數月,榜後旬日,孝同始由湘起程,尚不足怪。但念謙兄弟年方稚弱,無父無母,實堪憐惜,何能挾之西行,遠道風霜,赴數千裏寒苦邊關?設有疾病,難覓醫藥,徒使我添無數牽掛。爾等如以老父、亡兄為念,豈應恝然置之?

家書:光緒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與孝寬孝勳》

[釋義]你們都已經長大成人,而且娶了妻室了,應該輪留照管好家裏的日常事務,免得我分心惦念;應當分派一個人到西北來,早晚服侍我一下,這是生為他人之子的人必盡的情分。孝寬回家之後,孝勳、孝同兩個人中,就應該來一個人到甘肅探望我,這自然是不需要我講的事情。因為鄉試在即,耽擱了好幾個月時間,發榜之後十多天,孝同才由湖南起程來西北,這還不值得讓人大驚小怪。隻是念謙他們幾兄弟都還年紀幼小,既沒有了父親,又沒有了母親,情形實在叫人憐憫,你們怎麼能讓孝同帶著他們西行,一路上頂風冒雪,挨凍受餓,奔往幾千裏之外的西北這一嚴寒邊塞呢?假如有什麼病疼,醫生、藥物都難找到,純粹隻能讓我增加無數牽掛。你們如果還想著自己的年邁父親、死去的哥哥,又怎麼能漠然對待這一次的所作所為?

耕讀為本

●貴仕不及三世,良農可及百年

●世澤之興隆要多出勤耕苦讀子弟

●我生平於仕宦一事最無係戀慕愛之意,亦不以仕宦望子弟

馮鈍吟雲:“子弟得一文人,不如得一長者;得一貴仕,不如得一良農。”文人得一時之浮名,長者培數世之元氣;貴仕不及三世,良農可及百年。務實學之君子必敦實行,此等字識數個足矣。

家書:鹹豐六年正月二十七日《與癸叟侄》

[釋義]馮鈍吟說:“子侄成為一個文人,不如成為一個德行高著者;成為高官,不如成為一個技藝高超的農夫。”文人所得的是一時的浮名,而有德行者能培補養就數代的生氣、精神;高官難保三代,良農可保百年。務實學的人一定能勉力於實際行動,這種人隻要識得數個字足夠了。

家中書籍勿輕易借人,恐有損失。如必須借看者,每借去,則粘一條於書架,注明某日某人借去某書,以便隨時向取。

家書:鹹豐十年正月三十日《與孝威孝寬》

[釋義]家裏收藏的書籍不要隨便借給他人,恐怕借書的人將它損壞、遺失。如果非借不可,那麼,每借走一書,就要貼一紙條於書架上,寫清哪一天哪個人借了哪本書,以便隨時找借者索要。

爾今年小試,原可不必,隻要讀書明理,講求作人及經世有用之學,便是好兒子,不在科名也。

家書:鹹豐十一年二月三日《與孝威》

[釋義]你今年參加童生之試,這本大可不必,隻要用心讀書,明白事理,好好做人,勤研治世有用的學問,就是個好兒子,不在於能否求得科舉虛名。

會試不中甚好。科名一事太僥幸,太順遂,未有能善其後者;況所寄文稿本不佳,無中之理乎。芝岑書來,意欲爾捐行走分部,且俟下次會試再說。我生平於仕宦一事最無係戀慕愛之意,亦不以仕宦望子弟。

家書:同治四年七月一日《與孝威》

[釋義]會試未能中取,我看是件很好的事情。一個人科舉中過分僥幸、過分順暢,在以後的曆程中就不能做好;何況從你寄給我的應試之文來看,確實也寫得不行,這當然沒有中取的理由了。芝岑來信,想叫你在行走分部捐個差事,我看暫且等到下次會試再說。我一生對於做官最無喜愛眷戀之心,也不以當官晉爵囑望孩子們。

諺雲:“富貴怕見開花。”我一書生忝竊至此,從枯寂到顯榮不過數年,可謂速化之至。絢爛之極正衰歇之征,惟當盡心盡力,上報國恩,下拯黎庶,做完我一生應做之事,為爾等留些許地步。爾等更能蘊蓄培養,較之寒素子弟加倍勤苦努力,則詩書世澤或猶可引之弗替,不至一旦澌滅殆盡也。

家書:同治四年七月一日《與孝威》

[釋義]有句諺語說:“有錢又有地位的人害怕看見花開。”我一個書生竟位高至此,從貧困寂寞到貴顯榮達隻不過數年時間,可稱得上是改變得最為迅速的人。絢麗、燦爛的時候,也正是衰敗、凋謝的預兆,我隻有盡心盡力了,上報國家隆恩厚遇,下救黎民百姓,做完我一生之中應該做的事情,給你們留下一點進退的回旋之地。你們如果能夠更加培養、造就自我,相對貧窮的孩子們來說,能加倍努力,勤奮刻苦地讀書學習,那我們家書香門第的家風或許還可以保持下去,不至於一日之間喪失罄盡了。

爾父二十七歲之以後即不赴會試,隻想讀書課子以綿世澤,守此耕讀家風,作一個好人,留些榜樣與後輩看而已。生爾等最遲,盼爾等最切。前因爾等不知好學,故嚐以科名歆動爾,其實爾等能向學作好人,我豈望爾等科名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