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審計內部風險及其防範(1 / 2)

淺談審計內部風險及其防範

審計廣角

作者:張春龍

摘要:近些年來,內部審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加強對內部審計的控製對經營管理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首先本文對內部審計的特點簡要的總結,然後從幾個方麵淺析了內部審計的風險的形成原因,最後對於如何防範其風險做出了具體的相應措施。

關鍵詞:內部審計 成因 風險

一、內部審計風險的含義及特點

(一)內部審計風險的含義

現代的審計主要是以“風險導向審計”為基本特征的。審計的風險是決定整個審計工作質量的重要因素。風險一般定義為:指當反映審計單位及經濟活動財務會計報告存在了重大的漏報或者錯報等重大的漏洞或者管理者有重大的舞弊的時候,內部的審計人員經過嚴密的審計程序後未發現或者失察,發表不準確或者你恰當的審計意見的一種可能性。

(二)內部審計風險的特點

現代審計的主要特征就是權力與責任的分工明確,不僅僅是企業的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關係,更多的體現在各部門與各個員工之間,形成的分級管理等。內部審計具有獨立性的顯著特征,在工作中起著監督的作用。企業在對經理或者其他經營者及原工作業績考核就可以有相對準確的依據了。但是由於內部審計人員的失誤或者采用的方法不當而未發現重大的漏洞,企業的內部經濟活動的運行,就必然存在著內部審計的風險。

同時,與外部審計的風險對比之下,內部審計的風險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麵:

其目的在於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其目的與整個企業的目的是相同的,企業的利益就是內部審計多要考慮的利益。所以,內部審計風險與公司的經營目的所要麵臨的風險是具有一致性的。

內部審計風險範圍的擴大化。相對於社會審計而言,其審計的內容是雙方約定的單一的審計內容,但企業內部的審計部門,要根據管理者的需求,其監督的對象不僅僅是企業的財務問題。凡是屬於企業經營的活動,都可以作為內部審計的審計對象。企業內部的審計人員在審計報告中已充分的揭示的問題,企業的管理層未足夠的重視而引起的相應的損失內部的審計部門是不用承擔責任。

內部審計風險的持久性。審計風險貫穿於整個的審計工作之中,有準備、實施、報告三個階段。內部審計風險同樣的貫穿以上的三個階段之中,當歸檔外部審計的工作完成之後,內部審計依然要幫助其管理者或者其他的人員整改期工作中的不準確之處。這樣內部審計的風險就會相應的增加。

內部審計的局限性是風險係數增加。內部審計可以歸屬於企業的自我約束的管理行為,如果涉及到外企業,那麼其調差求證的準確性就相應的降低。由於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與企業的其他部門長期的在一起工作。同樣是內部審計的風險係數大大的增加。

二、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的成因

企業的內部審計風險是由許多的因素組成的,主要引起審計風險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企業內部審計部門的建立模式的不合理性

內部審部門的獨立性不強,就將影響內部審計工作的權威性。參加審計的人員同被審的單位有各種利益的糾紛,使得內部審計機構及其人員的獨立性不強,不能良好的自主展開工作,做出的相應的決定也得不到很好的實施。

(二)內部審計的法律規範及其體係還不健全

國家的審計工作有《審計法》作為相應的法律依據;社會審計同樣有《注冊會計師法》作為依據;但是我國的內部審計隻有80年代的審計署頒發的《關於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法律的級次明顯很低,顯然,可操作性不是很強。這樣內部審計工作的過程中隻有憑借過去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審計工作,在某種程度上降低其權威性,使其內部的審計風險加大。

(三)被審單位的內部管理製度的不健全

內部審計管理製度的建設及其執行情況是內部審計的基礎。健全而且有效得內部管理製度可以及時的發現並控製企業的經濟活動發生的舞弊及失誤。相反,就會增加舞弊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