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昕主任與馬建設處長的這些“小雞肚腸”,當然被怒火已漸漸消失的趙一局長敏感地發現了。
這並不是趙一局長比別人聰明,也不是趙一局長比別人善於觀察他人的心理,而是趙一局長作為一個上位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但對於董昕主任他們的這些姿態,趙一局長不但沒有感覺到反感,反而還有一種欣慰,一種發自內心的欣慰,一種發自內心的竊竊欣慰。
董昕主任與馬建設處長,他們二人都是江南局的中層骨幹,都是趙一局長圈子裏的人,都是趙一局長身邊的人,都是趙一局長眼裏的紅人。
但現在他們二人為了避責,在趙一局長麵前雖說沒有明刀明槍地對著幹,但他們話語中透露出來的味道還是非常明顯的。
而作為一局之長的趙一局長,為什麼沒有製止或提出批評,反而內心還有一種竊喜與欣慰?機關裏不是講究團結嗎?是不是趙一局長心理有毛病?
趙一局長當然沒有毛病,心態也非常“健康”。他有這樣的“反常”心理,隻是他準確地把握了官場裏的一些套路,擅長管理者心理學中駕馭人的方法,並把它熟練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其實趙一局長的這種心態,也不是什麼秘密,更不是什麼個別現象,而是機關裏一種普遍現象,一種長期存在的正常現象。
“圈子裏”的人都明白,那些上位者們最忌諱自己的下屬們擰成一股繩,希望他們不時有些小矛盾,有些小摩擦,這樣才好駕馭,這樣才讓人放心,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威勢。
如果下屬團結一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個小團體,那就有可能威脅到上位者的利益,把上位者的權力架空,讓其失去掌控局麵的能力,成為人們笑話的“傀儡”。
因此一些有經驗的上位者,往往還會利用手上的權力,給下屬“製造”一些矛盾;那些在官場裏打滾混得如魚得水的下屬,有時也會找一些機會在上位者麵前演繹一些“矛盾”。
這當然也是官場裏的一種潛在規則。
“好了,你們都坐下吧,現在再說這些已沒有實際意義了。”趙一局長揮了揮手,製止了董昕主任與馬建設處長的“精彩”表演。
趙一局長當然明白問題真正出在哪裏,他們各自應當承擔什麼責任。他已摸清了董昕主任、馬建設處長的心理,但他不想追究他們什麼責任。
洪繼宗雖說是副局長,但他是總局交流下來的幹部,而且白紙黑字地擺在這裏。而董昕主任他們的方案,肯定是上不了台麵,隻能在桌子底下進行。
如果事先私下溝通還有辦法變通。但現在事情到了這一步,想推翻洪繼宗副局長的意見重來,那實質上就是要打洪繼宗副局長的臉。
這樣的事情,不說董昕主任與馬建設處長不敢做,就是趙一局長這個江南正氣管理局的一把手,現在也沒有辦法挽救了。
顯然,在這個問題上,趙一局長與董昕主任他們都想到一起了。
聽到趙一局長的指示,董昕主任與馬建設處長二人立即坐了下來。他們都是五十左右的人了,平時又不注意鍛煉身體,進門後不久就這樣一動都不敢動地站著聽候趙一局長的訓示,平時透支的身體早就吃不消了。
但在趙一局長訓話時,如果趙一局長不允許,他們就是借了一千個膽,也沒有膽子敢擅自坐下來。他們比幼兒園的小朋友都不如,小朋友們累了也知道找地方坐下來。
這是上位者的威勢,也是下位者的悲哀,更是機關裏的一種潛規則。
趙一局長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隻有這樣他才感覺到自己掌控了一切。沉吟了一下,趙一局長緩和了一下語氣,象平時向他們征求意見一樣道:“現在這事怎麼辦,你們說說自己的想法。”
趙一局長雖然這樣問,但他內心已有了基本想法。隻是現在他不想說出來,他想先聽聽董昕主任、馬建設處長這二位愛將的想法。
機關裏就是這樣,很多時候很多事情,明明是上位者的想法思路,卻要先由下屬以請示、彙報的形式說出來,然後由上位者來個所謂的研究商量,最後由上位者以同意下屬的合理化建議批複後執行。
這就是所謂的“集體研究”,這當然也是官場潛規則之一。
董昕主任、馬建設處長二人,他們當然明白趙一局長的意思。但現在他們必須配合把戲演好,先說說他們的想法。而且,他們的想法必須符合趙一局長的基本思路。
如果他們說出來的基本思路,與趙一局長內心的想法相左,那就說明他們沒有真正理解趙一局長的意思,這種情況在官場上是很致命的錯誤。
董昕主任、馬建設處長二人當然不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他們是趙一局長圈子裏的重要人員,平時與趙一局長走得非常近。趙一局長肚子裏有幾根肥腸,甚至眉毛皺動一下,他們也能揣摩個八九不離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