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後記

筆者是一個農家子弟,出生在洞庭湖濱的一個“魚米之鄉”,從小就跟隨父母播過種、插過秧、割過稻,因而對糧食生產有著一種特別的感情。現在,我又在一家麵向農村、服務農民的科技報社工作,我雖然離開了農村,離開了農民,但通過編發報紙,與農村和農民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係。也許是因為我的血管裏流著農民的血,也許是因為我有過餓肚子的體驗,也許是現在的工作關係,因此我的目光總是不由自主地投向農村,我的心緒總是情不自禁地牽掛農民。我為農村的迅速發展感到高興,我也為農民的收入低下而感到憂慮。我經常思索這樣一個問題,沒有農業的發展,沒有農民的辛勤勞動,我們在城市裏能過得這樣舒適、過得這樣愜意嗎?遺憾的是,我發現許多人走出農村後,便瞧不起農村,看不慣農民,根本不想一想他吃的糧食是從哪裏來的。

早在1994年,美國學者布朗提出《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時,我就開始關注中國的糧食問題,並就此寫過一係列的文章。我認為,作為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糧食問題是頭等重要的問題。這不隻是各級政府要重視,廣大農民要努力,而且所有的中國人都應該關心糧食問題,關注糧食生產。因為這是與我們的生存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件大事。不要因為我們目前沒有餓肚子的感覺就忽視吃飯問題,不要因為我們現在沒有糧食緊張的跡象就放鬆糧食生產。糧食問題,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中國的第一位問題。然而,有的人剛剛吃了幾天飽飯,就飄飄然、昏昏然。占用糧田建高爾夫球場,修豪華別墅,對農民的生產與生活漠不關心。2003年糧食風波,便是在許多人認為糧食過關了、糧食不存在問題後發生的。雖然這一次是有驚無險,平穩度過,但它給我們敲了一記警鍾,那就是什麼時候忽視糧食生產,什麼時候就會出問題!

在2004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的鼓舞下,中國又一次掀起了興農重糧的熱潮。那麼,中國的糧食生產與消費情況到底怎樣?中國的糧食安全到底能不能得到保障?我們到底還會不會餓肚子?針對這些中國人普遍關心與關注的問題,筆者決定就自己所掌握的材料與研究的內容進行一次全麵的、係統的介紹,意在讓中國人對糧食問題有一個比較全麵與具體的了解,從而起到人人關心糧食問題,個個重視農業生產的作用。

本書參考並引用了《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華工商時報》等報刊以及許多作家和學者專著中的有關資料,因受文體的限製,書中未有一一注明出處,在此謹致謝忱!書中有些資料由於來源不一,肯定有不完全準確的地方;另外,受個人水平的限製,書中的有些觀點也有可能存在片麵甚至錯誤的情況,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2004年10月6日於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