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計分卡的發展及超越:一個文獻綜述
財苑博覽
作者:宋紅玉 沈菊琴
【摘 要】 從平衡計分卡理論自身的發展、平衡計分卡招致的批評、平衡計分卡的實際運用及理論拓展三個方麵對平衡計分卡的發展及超越過程進行了文獻綜述。文章指出,任何績效評價方法都是次優的,公司績效評價是一個不斷完善、持續改進的過程。
【關鍵詞】 平衡計分卡; 績效評價; 因果鏈
中圖分類號:F2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05-0134-03
一、平衡計分卡理論自身的發展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卡普蘭(R.Kaplan)和諾頓(D.Norton)提出的平衡計分卡(BSC)曾被《哈佛商業評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管理概念之一,並被譽為近年來最偉大的管理工具之一。
根據Kaplan and _disibledevent=戰略地圖+平衡計分卡+戰略中心型組織。兩位大師將戰略執行三要素之間的關係概括為:如果你不能描述,那麼你就不能衡量;如果你不能衡量,那麼你就不能管理。
2004年和2005年Kaplan and Norton發表了《評估無形資產的戰略準備度》和《戰略管理辦公室》兩篇文章,前者主要闡述如何係統評估公司三類無形資產——人力資本、信息資本和組織資本的戰略準備度,即與公司戰略協調一致的程度;後者論述如何通過組建戰略管理辦公室來協調公司戰略的製定與執行。2005年Kaplan and Norton還出版了第四部著作——《組織協同》,該書闡述了公司如何在不同業務部門之間進行組織協同,並運用BSC來設定、協調和監控公司戰略的實施。
總之,一方麵,BSC將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創新與學習四個維度對公司進行綜合、全麵的績效評價,彌補了傳統財務指標評價體係的不足,實現了公司績效評價的根本性變革,為績效評價指標體係的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另一方麵,BSC還將績效評價指標體係與公司的願景及戰略聯係在一起,同時指標體係內部各指標之間也相互聯係,且反映的是一種因果關係,具有戰略管理的功能。
二、平衡計分卡招致的批評
盡管BSC的創建和運用被認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近年來還是招致一些批評。Butler et al.(1997)認為BSC太過籠統,它可能與特定的組織文化與行業語言不相適應。同時,他們還認為如果雇員已經認可和接受了公司使命,最好就公司使命本身建立度量指標而不是從外部引進不熟悉的概念。Epstein and Manzoni(1997)質疑公司是否有能力以BSC這樣清晰的形式就公司戰略達成一致,並認為實施這一係統也是頗費力的一件事。Malmi(2001)認為在公司施行的BSC中隻有少數可以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Kaplan and Norton的BSC。
同時,也有人對BSC各指標之間的因果關係提出疑義。Laitinen(1996)認為在實際運用中BSC的各指標之間似乎隻鬆散地結合在一起,無法體現公司為獲得市場和財務上的成功所需發展的內部要素。Norrekilt(2000)對BSC指標體係四個維度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提出了疑問。她指出,因果關係中的因與果是有時間間隔的,而BSC中所謂具有因果關係的四維度(創新與學習→內部流程→客戶→財務)卻被同時計量,沒有考慮任何的時間間隔,因此BSC中四維度之間的因果鏈是有問題的。她進一步分析認為,Kaplan and Norton混淆了因果關係與邏輯關係、目的—手段關係之間的區別。Norrekilt指出,在因果關係中,各事件之間邏輯獨立,且各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隻能用實證證明,而邏輯關係不能被驗證或被實證地確定;如果說因果關係是對一種實證關係的陳述,那麼目的—手段關係則與達到特定目的的手段有關。
就實證這一點來說,以客戶與財務二者的關係為例,在BSC 中,前者是因,後者是果,然而隻有很少的證據證明高的顧客滿意度會導致好的財務結果。如Anderson etal.(1994,1997)的研究發現,平均而言,77家瑞典企業的會計績效與顧客滿意度正相關;Banker et al.(2000)的研究也發現顧客滿意度與未來的財務績效正相關。但是,Ittner et al.(1998a),Foster &; Gupta(1997)的研究卻發現這兩者具有不確定的關係,有正相關,也有負相關或不顯著。因此,根據Norrekilt的觀點,BSC中四維度之間更多的是邏輯關係、目的—手段關係,而不是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