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史的撰寫:來自非正統音樂思想史的啟示
封麵專題
作者:盧卡·讚
【摘 要】 音樂和會計,這兩個學科幾乎沒什麼關係。然而會計史應該如何撰寫,卻很可能從法瓦若(Favaro)和派思達洛雜(Pestalozza)的音樂史教科書(Milano,Nuova Carish,1999)中得到啟發。這是一本非常特別的音樂史教科書,作者在以下幾個方麵提出了獨特的觀點:關於現代的曆史、曆史和理論的創造、非線性的曆史觀、音樂的社會曆史、多流派觀以及重視多地區化。這些特征與會計史有著共同之處。
【關鍵詞】 會計史; 音樂史; 曆史觀; 撰寫方法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05-0002-06
一、引言
在會計學領域,西方存在各種觀點和流派。這與其他學科是一樣的,我們總是可以發現各種觀點之爭,並沒有一個統一完整的流派可以影響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可以看作是外部影響),但是在西方世界卻存在一種內部殖民主義的現象——英美傳統主導著西方其他國家。本文所調查的就是這個內部問題,至於外部問題則需要使用完全不同的研究框架。
本文討論的是如何通過改善會計史的寫作方法來提升該學科的地位。我們考察了會計曆史在撰寫方麵的流派和思想。事實上,本文的一個中心目的就是探討撰寫會計史的各種可能方法,並在不同學科史之間交流經驗。
本文所探討的這本書使用了一種多元化方法撰寫曆史,這說明在曆史撰寫方法的爭論中,調查不同領域的做法是可能的。我們的目的是把這種觀點移植到會計史的討論中。每個學科中存在各不相同的曆史撰寫方法,通過對跨學科曆史的比較,有可能得到有用的啟示。事實上,無論是哪個領域的曆史撰寫,本質上都存在共同的認識論特征。
始於作者對“邊緣”會計領域的研究偏好(例如調查在非常規、反常的空間/時間條件下,特別是在工業化早期的製度和文化藝術單位的會計問題),發現了音樂史撰寫中存在一些與會計史相似的問題,並認為從中可以得到某些啟發,運用到會計史中。總之,這並不是天方夜譚的題目,因為在字典中,我們所熟悉的“流派”一詞的意思本來就是“一個類別的藝術、音樂或者文學作品,它們有著某種特別的風格、形式或內容”。
二、多元化曆史撰寫方法:來自音樂的一個例子
最近在意大利出版的一本音樂史教科書就是這方麵的一個典型。該書非常特別,可以歸納出六大特征:
第一,法瓦若和派思達洛雜的教科書最突出的特征是,雖然這是一本曆史教材,但卻是從最現代開始講述。該書第一部分講的是1890—1999年的曆史,第一章是現代音樂及之前的音樂史——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音樂(用小標題表示意大利“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音樂”,這提供的是一種“實時”的音樂史)。隨後的章節則依次往前追溯。通常比較傳統的音樂史敘述方法是按照標準的分期方式,從古代到中世紀,再到文藝複興時期,到巴洛克時代、古典時代、浪漫時期,然後到20世紀(在網絡上搜索“音樂史”一般都會看到這種分期敘述方式)。法瓦若和派思達洛雜的著作是音樂學校使用的教科書,該書所采納的特別結構似乎對教學更有效。因為一般的音樂史教科書遇到的問題是,經常沒有時間就不再講授最後的章節。所以使用傳統教科書,可能會使學生了解了音樂的長期演變過程,卻不理解當今的音樂。
法瓦若和派思達洛雜的作品本身體現出了其與眾不同的特色——它提供了“關於現代的曆史”(History of The Present)。除了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的演化以外,該教材的目的是把當代音樂材料(例如音樂的寫作和音樂欣賞)置於曆史長河中。
第二,音樂史的教材通常講解音樂理論和音樂美學的曆史。忽視了當代音樂可以簡化教材作者的工作,使他們不必去麵對那些關於當代音樂曆史範圍的爭論。例如,米拉(Mila)在他的書中從第98頁到第453頁都在講當代音樂,而他定義的“當代”可以一直延伸到1870年。法瓦若和派思達洛雜的作品不僅僅是一部音樂史教科書,還是一部關於音樂學和音樂批評的著作。關於流行音樂的第二章就可以說明他們采用的這種方法。如同專門探討流行音樂和文化的美學理論著作一樣,該書詳細地討論了關於流行音樂的基礎和定義方麵的問題。曆史本身並不是孤立的,(音樂)史學家創造了(美學)理論。從這個意義上看,該書在“創造曆史”和“理論創造”(Making History and Theory Making)的協調方麵作出了貢獻。
第三,該書的結構采用了一種“非線性的曆史觀”(Non-linear Sense of History),即把過去和現在辯證地聯係在一起,但並不是說現在一定由過去所決定,也不是說過去一定存在於現在。這一點不同於其他的音樂史教材。一般的教材引導著讀者從第一章到最後一章,按照線性的方式學習。法瓦若和派思達洛雜假設讀者可以在理解20世紀早期或更早期之前,就可以先理解最近50年的音樂(第一章)。同樣,該書的結構暗含的假設是,讀者可以不必了解某種特定音樂流派的發展,就可以先理解其曆史背景和(例如浪漫主義音樂作家的)美學價值。這種著述方式是非常特別和有創意的。可以把這種方法看作對曆史本質的否定,是一種可能的後現代派觀點的曆史認識論。在這種方法中,曆史是重要的,但其包含的不僅僅是那些確定的、設計完美的事件、流派和風格的延續。這本書提出了一種獨特的觀點,認為音樂的演化是模糊的、自發的,可能是不明確的,存在大量潛在的因素。
第四,更詳細地分析法瓦若和派思達洛雜著作的內容,即可發現該書並沒有從一種純技術和美學角度來描述音樂的曆史。它是一本音樂的“社會曆史”(Social History)。例如,在描述德國那一段(第一章:1945—1999年),文章從謹慎的政治學和社會學角度來理解該國戰後音樂的美學理論。另外一個例子是1890—1945年的章節(新曲目),仍然是關於德國的部分,提到了許多政治方麵和哲學辯論方麵的相關文章。1790—1830年的章節(介於古典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之間,貝多芬革新)也提供了一個社會學帶來的新環境,即“著作權的立法時代”。
相對於法瓦若和派思達洛雜的著作而言,主流的音樂史教材很少涉及對美學、時段、流派等演化方麵的分析。立法和技術(例如錄音技術)決定了音樂製作和音樂消費的社會學,以及音樂美學,這些都是大多數音樂史教材中不涉及的內容。
第五,法瓦若和派思達洛雜的著作體現了一種深刻(而且是特別的)的多元流派觀(Pluralist View of Genres),不僅在傳統流派之間,而且在各流派內部都是如此。不同於大多數音樂史教科書,它不僅介紹了古典的和受過訓練的傑出音樂,還簡單介紹了甲殼蟲的音樂。還有很重要的一章(第一部分的第二章)是關於流行音樂的(全書650頁,流行音樂共56頁)。除了上述的重要特征(即社會和製度曆史,強調“錄音技術的演化”“流行和青年文化的興起”)之外,本章還對不同流派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描述(19世紀的歌曲和舞蹈、爵士樂、搖滾樂、說唱樂以及原聲音樂)。這章還提到了民族音樂,並且還有幾頁弱化了大多數音樂史教科書中西方文化對某些領域(“東歐”、“地中海地區”、“非洲”、“中東和太平洋圈”、“拉丁美洲”)的偏見。
第六,法瓦若和派思達洛雜著作的第六個特征也和上述多元觀點相關,書中強調了“多地區化”(Multigeographical Emphasis),這些地區至少包括了西方國家。這本教科書描述了多個國家的音樂史。當代音樂(整個第一章就是按照一係列的國家來組織結構的)、流行音樂,特別關注“邊緣國家的音樂”,以及20世紀早期(第三章是關於1890—1945年這個時代的,其結構就是按照一係列國家來組織的)都涉及了多個國家。一般傳統的音樂教科書很少會如此關注地方現象和傳統,隻會介紹一下19世紀音樂史的“國家流派”。法瓦若和派思達洛雜介紹了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下各種各樣的流派、風格和作曲家。如果認識到了西方偏見的局限性,這本書可以看作一個大陸曆史。
三、對會計史的啟示
無可否認,會計與音樂風馬牛不相及,所以大家一定會對上述討論的意義心存疑慮。這兩個學科所探討的問題、內容顯然不同,不過會計和音樂都與數學有點關係,這是兩種知識共同的基礎。
然而,關鍵一點是曆史撰寫的共同點不僅僅是所描述的曆史內容本身。無論哪個學科的曆史,對曆史本質的描述,許多方麵存在著相似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除了“存在論”這個層次上存在差異,其他觀點都是相似的。因此法瓦若和派思達洛雜的作品可能和會計曆史的撰寫相關,從中可以得到啟示。後文將法瓦若和派思達洛雜著作的前述特征與會計領域相聯係,即關於現代的曆史、創造曆史和理論創造、非線性曆史觀、社會曆史、多流派觀點以及多地區化觀點。
(一)關於現代的曆史
在撰寫會計史時,可能遇到的一個困境是不知道應該從曆史學的角度來看會計,還是應該從會計學者的角度來看曆史。這兩種選擇具有細微的認識論差異,同時還要考慮會計史的不同。在會計學領域,相對其他管理學科而言,曆史問題受到更多重視,體現在一些專門性期刊、會議、教材以及其他製度性安排上,這些安排體現了現代學術研究的成果。然而這些曆史性研究成果很少體現在會計教科書中,還有一些問題沒有得到解答。例如,非常奇怪的是,迄今為止,我們並不清楚歐洲預算實務的曆史發展。其實2001年《會計史》雜誌某個專題中的一篇論文還在探討這個問題(根據這個專題中的一篇論文未提供署名的參考文獻,美國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一個重要的現象是,一般性會計期刊中都會專門提供一些重要的曆史研究專題。例如《會計、組織和社會》(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1年的特刊;《會計、審計和受托責任》(Accounting,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1996年的特刊;《會計評論觀點》(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1998年的特刊;《歐洲會計評論》(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1年的特刊。這些研究專題從曆史的角度來觀察當前的問題,並為理論和實務的研究帶來了一種動態的研究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