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陝西商洛核桃產業發展的問題和對策研究(1 / 2)

陝西商洛核桃產業發展的問題和對策研究

經濟研究

作者:韓宏剛

【摘要】商洛素有“中國核桃之都”的美稱,核桃產業是商洛農村地區的支柱經濟產業,具有較好的開發潛力和發展基礎。然而商洛核桃在現階段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分布零散且品種老化、管理粗放、深加工滯後、品牌優勢不突出等一係列問題,為此需要通過因地製宜,實施區域化發展、提高核桃品質、提高產品附加值以及打造品牌優勢和興辦龍頭企業等途徑加以解決。

【關鍵詞】商洛核桃 產業化 問題 對策

一、商洛核桃產業發展現狀

商洛素有“中國核桃之都”的美稱,核桃產業是商洛地區最具比較優勢的經濟產業,是全市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之一。據商洛市政府門戶網站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底,全市核桃種植總麵積達到236.4萬畝,其中核桃良種種植麵積124.3萬畝,良種率達到52.6%,年產量4.35萬噸,總產值12.3億元,主產區農民人均收入1943元[1]。商洛核桃種植麵積和產量一直穩居陝西省第一位置,在全國範圍內也處於前列,在省內外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商洛核桃種植分布區域十分廣泛,遍布商洛市六縣一區的近200個鄉鎮,以洛南、山陽、商州、丹鳳四個縣區為主要生產基地,最具代表性的洛南縣已被國家林業總局命名為“中國核桃之鄉”。圖表1為商洛核桃產業自1949年到2013年的發展變化趨勢。

二、商洛核桃產業發展的問題和不足

(一)分布零散且品種老化現象嚴重

據有關方麵數據顯示,當前商洛地區10萬hm2核桃中,10hm2以上良種種植園隻有1.87萬hm2,其餘皆為零散分布。據了解,商洛地區50年以上核桃樹約有1/4,百年以上的老化核桃樹約占總體的1/20,目前,商洛境內盛果期的大核桃樹,大多數還是上世紀中期栽植的,由於當時栽種時,沒有具體的產業政策導向,也沒有科學的技術指導,出苗率普遍較低;加之,當時大多都種植在貧瘠的土地上,樹苗發育不良,逐漸枯死,導致原本可以成片的栽種園也變的林木稀疏可見。分布上的零散性和品種老化現象相當嚴重。

(二)管理的粗放性

商洛核桃種植普遍缺乏科學的田間管理措施。主要表現在:一是盛果期果樹基本不進行修剪,樹枝參差披拂任其自由發展,長此以往,果實品質和產量大打折扣。二是在掛果期間,果農貪圖小利,作繭自縛,不合理疏果,隨著果實不斷長大,樹枝被壓斷的風險也隨之提高。三是病蟲害相當嚴重,不防蟲除害、不鋤草、不鬆土、不施肥,造成果樹發育不良,產量直線降低,經濟損失居高不下。有些商販為了博取更大利益,在交易中以次充好,摻雜使假,導致收購廠商對商洛的核桃市場望而生畏,部分地區產品出現滯銷現象。同時,市場上銷售陳化核桃、蟲蛀核桃等劣質核桃,不但使客源逐漸流失,而且損害了商洛核桃品牌,粗放式的管理可能使前期的生產工作付之東流。

(三)產品深加工滯後,品牌優勢不突出

商洛核桃產業產品深加工滯後,品牌優勢不突出,經濟效益低下。最近幾年來,在市政府的倡導下,產品深加工企業也有所成立,但是由於各方麵因素製約,先天條件不足,加之產品不能適銷對路,大部分始終處於畸形發展狀態,一半以上已處於倒閉停產的邊緣,首屈一指的龍頭企業基本沒有。同時,對外不能統一口徑,沒有專業的管理機構,未建立良好的品牌優勢,至今仍未擺脫傳統的小農經營思想,商品市場意識淡薄,種植戶隻注重數量,不注意品牌。品牌優勢的缺失,將是下一階段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四)市場體係建設不健全

商洛核桃產業的市場體係建設不健全是影響商洛核桃產業發展的主要不利因素。核桃產業的信息化水平落後,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管理混亂,至今尚沒有形成一個統一完整的專業化市場。核桃產品價格不穩定,為核桃產業發展帶來了不穩定因素。核桃產業銷售環節的利潤遠遠高於其他環節,這嚴重損害了一線生產者的種植熱情。特別是在經濟不發達山區,存在中間商用價格打壓農戶的現象,嚴重挫傷了廣大農戶種植核桃的積極性。另一方麵核桃產業組織協調不到位,在生產加工環節缺乏強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持,市場開發重視程度不夠,資金短缺,對產品的宣傳力度不足,目前的營銷策略已難於適應趨於白熱化的市場競爭環境,建立健全市場體係,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