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中國道家的發源地,相傳漢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陝西鹹陽茅氏三兄弟來茅山采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後來齊梁隱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創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時期,茅山派發展至巔峰,形成了“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
茅山位居中國江蘇省境內,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山上靈泉聖池星羅棋布,大大小小的溶洞深幽迂回,綠樹遮山,青竹茂盛,物華天寶。茅山一直被列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有無數的文人騷客在此留下詩篇。
不過在八十年代的時候,因為一場十年的浩劫,讓茅山派進入了頹靡之期,後來雖然修複不少,卻也沒有以前那麼鼎盛了。
就在這茅山腳下,有著上百的小村莊,最大的也隻有上百戶人家,九十年代,大家依舊過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村中的孩子們每天都要徒步去鎮上上學,五公裏的山路,孩子們早已習以為長。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便是我們道家思想的核心。
映入眼簾的是一位五十多歲的中年男子,一身白袍,留著一撮胡須,雖已入五十,但目光炯炯有神,說話剛正有力,氣勢由內而外的散發出來。
“知道了,師父!天天說這些,早都會了,就不能講點新鮮的。”
女孩的聲音顯得有些不耐煩,卻沒有絲毫的不尊敬之意。
和那道士的穿著一模一樣,一身白袍,頭發用簪子別了起來,雪白皮膚如同錦緞一般華麗,膚如凝脂,齒如白玉,眸子看著遠方的景色,閃著明亮的光芒,有些懶散的坐在蒲團上。
“哼,這些乃是根本們必須牢記在腦子重!小阿雅來,背一遍靜心咒!”老者雖然哼了一句,卻沒有絲毫的怪罪之意。
“老君曰: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林千雅依舊是那副神情,沒有任何感覺的背著。
“師父,那些什麼《道德經》《黃帝內經》《茅山後話》我早都背熟了,你能不能來點新鮮的?”林千雅背完後,忽然來了興趣對著老者說道。
“想聽新鮮的?嘿嘿,好!想當年老道我從南京打天下的時候,你還沒有出聲,那時候他們的元帥見了我,都得叫我一聲老哥!……。”
“停停停!,師父,我還是背經文吧!”陳清玄還沒說完便被林千雅打斷了。
“嘿,這小女娃不懂事!”老者捋了捋胡子,故作生氣的說道。
林千雅選擇了無視,她也不知道這老者是誰,聽他說自己是茅山派第三十五代掌門——陳青玄,手中持有茅山大印什麼的。自己是六歲那年不知為何忽然暈倒了,然後被他救了之後,沒有經過自己的同意便成為了她的師父。
至於他口中說什麼元帥,她聽了很多次,從來沒有當回事,不過老道雖然整天嘮嘮叨叨的,跟個神棍似得,卻是有一身好身手,林千雅不過隨便學了點打坐吐納的方法,偶爾學個防身術什麼的,自己便打遍同齡無敵手了。
“小阿雅,你不信?”陳青玄挑了挑眉頭,問道。
“師父,不是我不信,你說的那些鬼啊,神啊,我也沒見過啊,你整天讓我拜三清祖師,我也拜了,可是我感覺並沒有什麼用啊!”林千雅有些不解。
“好!走,跟師父下山!師父給你看看什麼是真正的茅山法術!”
“哈哈,好!”一聽下山,林千雅頓時來了興趣,因為下山就意味著要去集市,去集市就意味著有好玩好吃的,所以她很是高興。
林千雅跟老道下山很多次了,每次下山老道都會買些吃的什麼的,再買點中藥,回來之後老道便給她熬吃的,那些藥苦的簡直受不了,後來因為老道的一次次逼迫,她也便習慣了,有時候一個禮拜不吃還覺得不舒服呢,她也不明白師父從哪裏來的錢,反正先吃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