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學英語六級考試翻譯題對旅遊英語的文化翻譯教學的啟示
考試研究
作者:霍妍如
摘 要: 2013年12月的大學英語六級考試中新增的段落翻譯題型內容均與中國文化緊密相連。據媒體的初步調查,考生對翻譯的作答不盡如人意。此現象揭示了現行的大學專業英語教學的不足。旅遊英語,作為培養中國旅遊文化傳播使者的重要工具,其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作者結合教學經驗,分析旅遊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關於注重文化素質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等的思考。
關鍵詞: 旅遊英語 大學英語六級考試 旅遊文化翻譯 教學改革
一、引言
新改革的全國大學英語六級考試的翻譯題強調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而旅遊英語課程的設計是為培養跨文化的高級旅遊人才服務的。旅遊從業人員對中國文化翻譯的恰到好處,不僅體現我國國民的文化素養,還擔負傳承中華文明的使命。本文簡單分析旅遊英語教學中的現有問題,以文化翻譯為切入點,展望旅遊英語的教學改革。
二、新大學英語六級考試改革
2013年12月的全國大學英語六級考試(CET6)煥然登場。其中一個最重大的調整是取消完形填空,把原單句漢譯英調整為段落漢譯英。在原先的CET6大綱中,翻譯題型旨在考核學生運用詞彙和語法的能力,改革後的CET6對學生的翻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原完形填空的分值分攤到翻譯中,由此,翻譯的分值比例提高到15%。這一改革讓眾多依賴完形填空題型猜答案的學生,或者隻顧“點”不顧“麵”的學生難以接受。
2013年12月的CET6的翻譯題使大眾印象最深刻的是其與中國文化的緊密聯係,多題多樣的考試形式分別考到“中秋節”、“絲綢之路”和“中國園林”的段落翻譯,其中涉及諸如“農曆”、“四大發明”、“壽福和”、“絲綢之路”等多個不同方麵的中國文化體現。媒體的相關報道表明,許多參加考試的學生對此次考試感到愛莫能助,更出現一批考生翻譯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版本在網絡上流傳。這一代考生,從幼兒教育開始就接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英語教育模式,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這一現象給中國英語教育體係敲響警鍾,也給為培養高素質領軍接班人才的高校進行深刻反思的機會。
三、旅遊英語教學的現狀
(一)旅遊與英語的錯綜複雜關係
旅遊英語屬ESP(專業英語)範疇,主要體現為酒店英語和導遊英語。酒店英語包含酒店各個職能部門實際操作中使用的英語。從酒店前台的禮賓接待,到餐廳服務的禮貌用語,再到酒店管理的市場營銷,等等,無不體現酒店從業人員自身的文化修養和對跨國文化的理解。導遊英語的覆蓋麵之廣不容忽視,除了接機、歡迎詞、歡送詞等相對固定的英語講解模式之外,沿途講解和定點導遊包括鄉土人情、工藝美術、節慶風俗、自然地理、曆史典故、工程建築、宗教信仰,等等,每一處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詮釋。這就要求導遊從業人員在眾多交叉學科的矛頭指向英語時,需要大量的不同學科的專業術語翻譯的儲備,具有對陌生領域刨根問底的學術精神,尤其對於表麵字詞無法解釋含義或暗藏玄機的講解內容。在這種相互交融的學科研究領域中,值得探討的是英語到底是學習旅遊專業的載體,還是旅遊專業知識是為學習英語服務的。
(二)旅遊英語教學體製的灰色地帶
我國開設旅遊英語涉及的院校層次較多,中專、大專高職和本科均有該課程。中專、大專高職院校旨在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因此在設置課程上以職業為明確導向。區別於此,旅遊管理專業應用性強的特色決定了本科院校的旅遊英語既要培養職業英語具備的運用能力,又要培養學術英語的研究能力。然而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方法的安排上,其難以體現完善的實訓體係。缺乏實際操練的工作環境,無法讓學生消化所學知識,得到及時有效的反饋信息,事倍功半。
(三)旅遊英語與傳統英語學習觀念的代溝
旅遊英語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具備很強的實踐性。在理想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貫徹“少講,多討論,多聽,多回饋”的教學形式,遵循教師為課堂主導,學生是課堂主人的原則,極力設計一個有雙邊或者多邊利益關係的現場,創造角色扮演的機會和生動活潑的英文交流環境氛圍。然而在現行的教學中,這種開放式的課堂很難實施。學生經過多年中國式學習,早已養成了英語課上忙於機械式地記筆記、記單詞、記語法的習慣,而不善於動腦子、動嘴巴,也形成了隨大流、填鴨式的學習模式,他們常常對開放式課堂做出麻木的回應。因此,課堂教學改革非一朝一夕,也非單獨的課程所能影響的,要求學生“放得下、放得開”,需要整個教育體係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