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順流而下,逆流而上
學問
崔健,1961年出生, 中國搖滾樂之父。1986年,崔健以爆破式的發音唱出了在急速變化的環境下成長的年輕一代的彷徨、對真實和自尊的追求、對人性解放的渴望。他的音樂發自內心,孤獨但真實,具有喚醒心靈的力量。作為中國的“搖滾教父”,直到今天還沒有人能動搖他的位置。
崔健是誰?
1986年5月9日晚,北京首都體育館,“世界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會。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歌手上場了。他披一件頗像大清帝國時期的長褂,背一把破吉他,兩褲腳一高一低,蹦上舞台,“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他一開口,看台上迎來了片刻安靜,很快便響起了掌聲和口哨,隨後是歡呼聲,越來越大。這人是誰?很多觀眾對台上這個打扮“土得掉渣”的年輕人充滿了好奇。
這場曆時兩天的演唱會結束以後,主辦方迅速選取了孫國慶、田震、王虹等10位歌手當晚的歌曲錄製專輯。在這張《全國百名歌星薈萃精選1》的磁帶中,封麵是那個“我曾經問個不休”的歌手——崔健。
當時還是複旦大學新聞係學生的李皖,在幾個月之後買到了這盤盒帶。“那個時候一般來說磁帶的封麵應該是俊男靚女,很明顯崔健肯定不是帥哥。除了那天晚上現場不到一萬的觀眾,我們沒有人看過崔健的演出。”他看著封麵充滿了疑惑:崔健是誰?
這崔健沒有來曆,從他的聲音人們想象,這可能是來自陝北的農村青年。他的歌曲帶著西北的民歌味兒,他的發音帶著農民的口音。你要說他是個地道的首都青年,打死也沒人相信——首都青年哪會這土呢!李皖初聽崔健時的感受,代表了當時很多人對崔健的第一印象。他這樣描述崔健的嗓音:很憋,很高,很刺激,很難聽,但是又很吸引你。
那是一種力量
狂熱喜愛崔健的北大學子隨後成立了一個學生組織——北大崔健後援會。這個中國最早的歌迷組織有四十人左右,他們後來追隨崔健出現在大小演出的現場,北大分校學生梁欽寧是其中一員。當年他拿著爺爺梁漱溟所在單位中國文化書院的介紹信,才為大家買到崔健1987年首體演唱會的門票——當時一次購票4張以上必須出具介紹信。
那天崔健一登台,看台上占據兩排的後援會成員突然起身,打出標語開始歡呼。因為離過道最近的都是外國留學生,迅速圍過來的武警沒有辦法強製阻止,他們站著看完了崔健的演出。
這一幕從此在崔健的演出現場司空見慣。歌迷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即使他在唱慢歌,你也很難坐著聽完。當時通行的登台順序是按歌手的姓氏筆畫排名,沒有人願意在崔健後麵登台——因為沒人有信心在他之後繼續壓住台。
“我很難具體跟你描述現場聽崔健是一種什麼感覺,最準確的表達,可能就是一種力量。”導演張元也是在大二那年第一次看到崔健的演出後就成為了他的歌迷。“後來我為什麼跟他合作MV的時候總是把他當作一個英雄在拍,因為在我的印象裏他就是一個充滿了力量的英雄。這樣一個符號在我第一次看見他的時候,已經深深地鑲嵌在了我的記憶裏。”
特別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
1994年春天,在崔健播下的搖滾種子遍地開花的時候,他多了一個新身份:藝術總監。他親自物色了新一輩的搖滾樂隊“子曰”,並出任他們首張專輯的監製。
“他是一個特別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子曰的主唱秋野說,“而且他非常善於用自己的方法不動聲色地達成目的。”當時在錄製《乖乖的》這首單曲時,秋野的貝斯錄了很多次,都無法讓崔健滿意。叫停之後,崔健笑著跟他說:這樣吧,要麼你去請一個貝斯,要麼咱這裏麵不要貝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