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St G44突擊步槍(1 / 3)

St G44突擊步槍(Sturmgewehr44,定型投產時名稱MP44),是現代步兵史上劃時代的成就之一。它是首先使用了短藥筒的中間型威力槍彈並大規模裝備的自動步槍。

研製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特點是靜態消耗戰,作戰雙方以陣地戰為主要的作戰方式,所以這就造成強調步槍的遠射程,而在50米內的陣地爭奪戰,導致了近距離速射武器衝鋒槍的大量裝備。

一戰結束以後,隨著工業科技的進步,各國的軍事戰略戰術理論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在一戰後的幾次戰鬥中,如蘇聯國內戰爭,西班牙內戰,出現了一戰中沒有出現的情況。

雙方步兵的作戰距離比起一戰時期大大縮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戰鬥都集中在400米的距離之內。在這個距離內,當時各國裝備的步槍並不能勝任。不論德國的毛瑟步槍,蘇聯的莫辛-納甘步槍,還是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有效射程都超過600米,標尺射程都在1500米以上。如此強的殺傷力的,在400米內顯然沒有必要。

這個距離內,傳統步槍的威力過大,遠遠超出實戰的要求。同時,各國裝備的手動添裝子彈步槍的射速不高,優秀射手一分鍾也不過隻能發射10到12發。這個射速顯然無法對敵人造成足夠的有效的火力壓製。

而各國步兵的另外一種裝備衝鋒槍,也不能滿足現代戰爭的需要。二戰中的各國衝鋒槍的有效射程均不超過150米,實戰中還不到100米。雖然在100米內,衝鋒槍有著不錯的射速和火力壓製。但是衝鋒槍使用的彈藥是手槍子彈,衝鋒槍超過150米距離無法作有目的的射擊。衝鋒槍的150米,步槍的500米,中間有一個150米到400米的火力的空檔。

各國步兵部隊一般通過輕機槍來彌補,但是輕機槍在基層步兵中裝備較少,而且其彈藥威力也很大,在這個距離輕機槍彈藥的威力仍然過剩。同時衝鋒槍需要大量的手槍子彈,步槍輕機槍也需要大量的步槍彈藥,基層步兵同時裝備衝鋒槍和步槍,這也就是說後勤人員必須同時準備二種彈藥。

如果能夠實現基層步兵武器彈藥的統一化,對於各國的軍工係統和後勤係統是一個極大的幫助。出於這些目的,在30年代末期,各國就展開了對於突擊武器的研究。

他們希望能夠生產出一種把步槍和衝鋒槍的特點合一,能夠代替現有步槍,衝鋒槍,甚至輕機槍的一種武器。但是,實驗證明20世紀初的標準的步槍彈藥對自動步槍來說威力過大,自動步槍在連發射擊時難以控製精度,而且重量較大不方便單兵攜帶。受當時槍械科技和金屬冶煉技術的限製,當然也有對於突擊步槍理念上理解並不夠的原因,並不能滿足實際的需要,直到Stg44的出現。

研製曆史

早在一戰期間,德國軍方和槍械專家就意識到毛瑟步槍和MP18衝鋒槍的作戰種種缺陷,在一戰後的幾次較大規模的戰役中,德國都以各種形式參戰,在實戰中更深刻的意識到這點。

1938年,德國黑內爾公司受軍方的要求,開始著手研製自動步槍的工作,開始研究必然遇到很多的問題,主要的原因是無法有效解決現有7.92毫米毛瑟步槍彈在連續射擊中的穩定問題。但是,隨著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麵爆發,自動步槍的研製受到了德國軍方的重視,研製速度明顯加快。由槍械設計師胡戈·施邁瑟擔任方案設計師,提出用短藥筒的中間型威力槍彈代替原有7.9257毫米毛瑟步槍彈。這是劃時代的觀念。

德國早在1934年就已經開始威力小一些的減裝藥的短藥筒彈藥這方麵的研究,使用短藥筒彈藥可以將衝鋒槍的特點結合到全自動步槍上,可保持步槍輕便以及連發射擊容易控製的特點。1941年經過反複實驗後德國研製成功一種7.9233毫米步槍短彈。它的長度比當時的德軍7.9257毫米標準步槍彈縮短了,彈頭更輕,發射火藥減少,裝藥量由47格令(約3克)減至24.6格令(約1.6克),彈頭重由198格令(約12.8克)減至123格令(約8克)。

有效射程相應縮短了。這類短彈被稱為中間型威力槍彈。這種子彈長度比原有毛瑟步槍彈縮短三分之一。使得槍的後坐力大大減小,解決了自動步槍無法連續準確射擊的技術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