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攝製組一行來隆德拍攝北聯靈湫曆史淵源專題片,對北聯靈湫曆史文化淵源進行了深度挖掘,拍攝了秦始皇祭祀湫淵的場景,再現了北聯池作為曆代官員祭祀聖地的曆史場麵,描繪了北聯池龍文化和伏羲傳說,追溯了中華民族遠古“龍”圖騰崇拜之風和伏羲女媧造人的遠古傳說,揭開了北聯池作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發源地之一的神秘麵紗。
從古至今,人類的先哲就在不停地追問同一個問題:人類生生不息的長河,源頭在哪裏?又將流向何方?懸著這樣一個巨大的問號,從東方到西方流傳著一個又一個關於人類自身起源的故事。而人類的祖先,卻始終在那遙遠的過去,若隱若現。生活在六盤山下的隆德人,在不斷前行的同時,也在進行不懈的追求和探索。
在中國乃至大西北,隆德算不上有知名度的縣,但據曆史考證,位於六盤山西麓的隆德縣,卻是古人類生息、勞動、繁衍的重要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裏也流傳著關於人類自身起源的故事。
在漫長的歲月裏,六盤山本無山名,隻因山勢險峻,唯有羊腸小道盤旋六重可登絕頂,被古人稱為“絡盤道”,即絡繹盤旋之意。但還有一個更有趣的故事:傳說古時候這座山上鹿很多,山上也沒有路可走,是茫茫的原始森林。山下村子旁邊有座廟,廟裏的一個老和尚暮鼓晨鍾,終日拜佛誦經,以求正果。一日,老和尚到山下的小溪旁提水,驚動了溪邊飲水的梅花鹿。老和尚見小鹿憨態可掬,頓生愛憐之意,便放下水桶追捕小鹿。梅花鹿見有人追逐,便穿竹走林,跑跑停停,直引得老和尚追到山頂。當老和尚回頭放眼山下,如詩如畫的山色美景盡收眼底,他感慨不已。這個故事傳開後,人們便把這座山稱為“鹿攀山”,山下的村莊叫“和尚鋪”。因為在古漢語中“鹿”、“陸”和“六”同音。久而久之,“鹿攀山”就變成了“六盤山”。其實,“六”隻是一個概數,是形容山路曲折難行,不單是指山隻有六重盤。看來,史書上的記載也好,民間演繹的神話故事也好,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含有一定的文化底蘊。
六盤山在《山海經》裏被稱為高山、北山,《山海經·西山經》說:“又西北五十裏,曰高山,其上多銀,其下多青碧、雄黃,其木多椶,其草多竹。涇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渭,其中多磐石、青碧。”《山海經·海內東經》又說:“涇水出長城北山,山在鬱郅長垣北。”以後古籍中稱隴山,隴山即龍山的轉音。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有一個以龍為圖騰的部落,其首領名叫伏羲。王符《潛夫論·五德誌》記載:“大人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山海經·海內東經》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民國《隆德縣誌》說:“《易經》雲:震,東方也,帝出乎震,震為龍,震又象征雷。”後來的史學家們認為,吳即吳山,也稱嶽山,也就是現在的六盤山。吳西,即六盤山西側。雷澤,即古朝那湫淵。傳說中,隆德北聯池就是古朝那湫淵,稱雷澤,也叫天鏡。在北聯池附近流傳著伏羲誕生的神話:上古時期,這裏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有一次,她去一個風景美好、林木蓊翳、名叫“雷澤”的大沼澤去遊玩,偶然看見一個巨人的足印出現在澤邊,覺得又奇怪又好玩,就用自己的腳去踩一踩這巨人的足印,剛踩下去,仿佛有了什麼感應,後來就懷孕了,而令人奇怪的是,這一懷孕就懷了十二年。後來就生下了一個人首蛇身的孩子,取名伏羲。這個美麗的女子就是“華胥氏”,這個名叫“雷澤”的大沼澤就是北聯池。從《史記》起,國家正史就一直有記載,至少從戰國時起,“湫淵”就被列為國家級祭祀點之一。《史記·封禪書》記載“湫淵,祠朝那。”《漢書·郊祀誌》記載“湫淵,祠朝那。”《漢書·地理誌》記載:“朝那,有端旬祠十五所,胡巫祝,又有湫淵祠。”為什麼“湫淵”被列為國家級祭祀點呢?唐代大史學家司馬貞說,湫淵“即龍之所處也”,此處的龍,應指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