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強的心是進步的動力(1 / 1)

我老爸上二年級的時候,恰巧是與我老爸住同隊的張老師做班主任,可能是出於近鄰的感情,他指名道姓讓我老爸擔任班長,也就是從那時起,我老爸一直保持這個頭銜到初三,曆時七年。

我老爸說,這個不容易啊。

當了班長,首先得把學習搞好,在班上的成績要數一數二,不然就不夠格。我老爸一本正經地告訴我。還要帶頭做好事,幫助別人,要積極參加勞動,在學校要做個好學生,在家裏要做個好孩子。我老爸說,他基本上是合格的,要不然,他的同學們也不會讓他幹那麼長的時間。

我老爸說,他們那個時候,不像現在的孩子上學,家長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進了大學門,一直陪送,從不間斷。我老爸的那個時代,從一年級到高中,家長是很少陪送的,不當如此,我老爸告訴我,他說我的爺爺除了高中送過幾次中午飯給他吃,別的就連家長會也沒有參加一次。實際上,那時候,學校也從來不召開家長會。

我老爸對我說,家長會其實是學校的一種態度,對學生沒有多大的教育作用。就像農民從集體那裏承包了土地,爾後又因為地裏的糧食產量問題,農民把村裏的幹部叫過來訓話,你說這可笑不可笑?

我老爸跟我推心置腹地說,“中國的教育著重點放在考試的分數上,由於對分數的頂禮膜拜,培養了一批批會考試的在分數上要強的人。

唯分數是舉,對社會的效益始終是不盡人意的。對於我們民族的整體創造力和整體創新力以及整個社會的素質問題,本來應該是教育的核心問題,可恰恰表現得無能為力,人們追求名牌標簽表麵的浮華,而不去深究名牌的內核和它所擁有的獨特文化內涵。

從眾化,隨大流,就像小孩吹肥皂泡,有一個人玩了,所有的人都跟上,於是乎滿天滿地都是肥皂泡,雖然五顏六色,卻發現不了多少實在的價值。”

我老爸說他其實也是這種分數要強的人,如果當初在能力和創新上要強 ,或許現在就是另外一個人啦!我老爸就是這麼一個人,有時候說出的道理讓我雲裏霧裏的。有一天,我也冷不丁地問我老爸:“我們讀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我老爸說:“讀書其實質就是讓自己明白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遇到問題了,我們到底應該采用什麼方法去解決,是長智慧去愚蠢。讀書,其實就要有一股要強的心,不然,你是讀不好書的。”

我老爸說他由於在分數上要強,以為學習就是為了能考出個高分數,從而贏得老師家長的普遍讚揚,心中那種愈發虛榮的美更是不可收拾。

正是出於這點,我老爸說他除了把課本讀熟了會背了,課外再做些相關的題目,高分就沒問題啦。而所謂的閑書大致就不讀了,或讀得很少。

我老爸說,盡管從一年級到初三都被評為三好生,拿了獎狀,也迎得了小有的名氣,可那有用嗎?我老爸說,讀的書太少了,學的知識麵太窄。我們的教育總是把有答案的知識教給了我們,而那種沒有答案的知識很少涉及或者根本就不教。

我老爸還給我打了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說,我們的學校給社會輸送的一個個分數好看的學生,就像袁枚的《病梅館記》的那些梅樹,統一的模式,鮮有別具創新的。

我老爸告訴我,小學和他在一起讀書,關係不錯的有錢俊、劉漢、張世明、洪宏、劉衛紅、金小平、鄧興國等。後來考上大學的也隻劉漢,錢俊連高中也沒考取,可他後來在他們那幫人中掙錢最多的,現在是某建築公司的總經理。張世明上過高中,現在也和錢俊差不多,也在建築公司當部門經理。劉衛紅大小也是鄉鎮裏的幹部,金小平初中沒上完就去學木工,現在美國,掙的錢自然是海量的,鄧興國沒上高中,現也在建築公司當經理,生活自然也都不錯,普通的人沒發跟他們比。他們在學校的成績都不是很理想的,但他們到了社會裏卻都成了佼佼者,這些著實讓我老爸羞愧難當......

“你老爸就是這麼曲直地過來了。”我老爸堅定地跟我說,“你老爸從來就沒有被屈服過,隻是這個轉變過程付出的代價太大了,要強的心一刻也沒減弱過,它依然燃燒著他那顆健全的生命......”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看得爽了賞個錢嘞!

賞作者貴賓票:

親,您還沒登錄噢,馬上or

賞作者貴賓票:

親,您還沒登錄噢,馬上or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