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澤
紅寺堡生態移民區的開發建設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為改變寧夏西海固地區貧困落後麵貌而開創的一條脫貧之路,是一項解決貧困帶群眾溫飽和穩步脫貧致富的富民工程,更是一項影響寧夏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的民心工程。自1998年始,大批回漢群眾從寧夏南部山區搬遷至紅寺堡區,已完成了20多萬人的移民搬遷。“十二五”期間,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為了統籌山川協調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中南部地區的貧困問題,做出再從中南部地區搬遷35萬人的生態移民工程重大戰略決策,其中3.15萬人規劃遷入紅寺堡區。經過10多年的開發建設,紅寺堡區大部分移民實現了由“溫飽型”到“致富型”的積極轉變,移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移民區生態環境得到很大改善,移民致富渠道大幅拓寬,回漢民族關係更加和諧,紅寺堡實現了從荒漠到綠洲、從貧瘠到富裕的巨大轉變。
紅寺堡作為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區,與其他地區相比有著很強的特殊性:移民來源多樣、民族構成複雜、經濟發展滯後、宗教派別交錯、資源競爭激烈等。隨著生態移民工程的不斷推進,各種影響經濟社會協調持續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不斷湧現,移民經濟收入增速減緩,產業化發展仍待加強,水土資源壓力持續增大,社會管理尚需進一步規範,種種跡象表明,紅寺堡生態移民區的開發建設進入了瓶頸期。
生態移民工程是一項紛繁複雜的社會係統工程,涉及到移民生產生活、社會管理、生態建設等方方麵麵的內容,僅依靠紅寺堡區自身很難有效解決不斷湧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借助外力的推動才能穩定、快速、有效地突破發展瓶頸,實現新的跨越。
北方民族大學是我國唯一一所建立在少數民族自治區的部屬綜合性民族高校,直屬於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坐落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同時也是自治區人民政府與國家民委共建的綜合性大學。服務寧夏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我校的主要辦學職能之一。加強校地合作,不僅是實現學校社會服務職能,提高社會貢獻率的根本途徑,也是我校主動了解社會發展需求,促進自身改革,促進學校“學科建設上水平、教育教學上質量、學校管理上效益”的重要方式。2011年10月15日,我校與紅寺堡區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構建校地合作長效機製,形成學校支持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地方助推學校教學科研事業發展的“雙贏”格局。
為了解決紅寺堡區開發建設中的突出問題,推動紅寺堡區移民開發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我校設立了“紅寺堡軟科學研究專項”項目,並多次組織科研人員到紅寺堡區實地調研。在紅寺堡區黨委、政府的大力配合下,我校科研人員經過一年多的實地調研和深入研究,《紅寺堡生態移民區域發展新視角》一書已經成形。本書不僅對新形勢下紅寺堡區生態移民的進程與現狀進行描述和分析,還從區域發展與生態建設定位、城鎮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特色產業定位與發展模式、社會管理、“黃河善穀”與慈善產業發展、民生建設多個涉及紅寺堡生態移民區域發展的角度做了深入的實證研究和理論探討,並對未來移民開發做出一定的前瞻性思考。
本書的出版,旨在為紅寺堡生態移民區的開發建設提供良好的智力服務和決策參考。
2012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