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什麼?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梅貽琦先生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按照梅先生的看法,真正的代大學不在於學校修的大樓有多漂亮豪華,而在於有一批在學術上造詣甚序高、在品行上德高望重的大師。梅先生的這個著名論斷即使對現在大學的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今天,一流的大學至少要具備硬件設施、師資力量和大學精神三大要素。齊全的硬件設施是實施教學活動的物質基礎,強大的師資力量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優良的大學精神能塑造出良好的校風學風,從而為大學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支撐。因此,硬件設施、師資力量和大學精神代表了構成大學體係三個層麵的內容:“有形體”、介於有形體與無形體之間的“中間體”、“無形體”。有形體的東西最容易得到,例如我們可以仿造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的高樓,甚至可以比國外蓋得更漂亮、更氣派;介於有形體與無形體之間的東西亦有可能獲得,例如我們可以高薪聘請學術帶頭人,或者學習、模仿別人的先進管理方法等;最難學到的是無形的東西,因為我們很難將一所大學的精神理念機械地移植過來,猶如很難去機械地模仿一個人的精神風貌和文化氣質。
一所大學的精神和理念是通過若幹代師生傳承積澱而成的,是靠大學肌體自身所產生的東西。大學精神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決定了一所大學師生的工作、學習的狀態和精神風貌,甚至深深影響著一所大學的建築風格等外化的東西。中國有句俗語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講的是自然環境和文化因素對於群體性格塑造方麵的決定作用。現實的例證同樣顯示:有怎樣的大學,就有怎樣的人才。大學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經過時間洗禮積澱而成的大學精神,世界上許多大學雖然比肩而立,但所培養的學生卻有不同的氣質,如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的北大與清華。從這些例證我們足以看出大學精神這隻“看不見的手”在一所大學成長和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與意義。
北方民族大學是一所年輕的大學,因為她才走過了27年的風雨曆程。27年的時間對於許多老牌大學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但對於北方民族大學卻具有不尋常的意義,因為接近“而立之年”的她逐漸褪去稚嫩而走向穩健和成熟。27年的歲月風霜賦予她怎樣的文化性格?她的內在的無形的東西是什麼?她的精神是什麼?這是每一個北民大人都應該認真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北方民族大學興起於賀蘭山下、黃河之濱,肩負著培養各民族莘莘學子的光榮使命。雄渾的賀蘭山給予她一份曆史的厚重,滔滔的黃河水賜予她勇往直前的無窮動力。這些特定的地緣環境和曆史使命賦予了北方民族大學特有的文化性格和大學精神,校訓“團結進取、砥礪成才”就是對這種精神的概括,具體包含了四個方麵的內涵:不畏困難、吃苦耐勞的拚搏精神,不屈不撓、奮勇前行的進取精神,海納百川、團結容人的包容精神,敢為人先、勇於擔當的創新精神。今天,我們將師德師風建設中的部分征文選編出版,就是對北方民族大學上述大學精神的一種展示。選編的文章中既有即將退休的老教師多年教書育人的經驗之談,也有青年教師初為人師的體會感受,同時還選編了部分莘莘學子對學校、老師的率真訴說,雖然文體各異、長短不一,但字裏行間都滲透著一種精神,彰顯著一種力量,展現著一種風貌,預示著一種方向。雖然沒有激情的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師生們所講的小事瑣事中處處體現出一種作風,使我們在隱約之中感受到這所年輕大學的“大學之魂”。誠如哈佛大學校長德雷克·博客在《回歸大學之道》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一所大學的價值觀能從各個部門的每件小事中體現出來,而且,這些小事往往比學校高層宣傳的政策更能傳達學校的價值觀。”
目前,北方民族大學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雖然學校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在今後的發展中還麵臨著許多來自外部或內部的困難和挑戰,在師資、科研、管理等方麵尚存在不少薄弱環節。挑戰和困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缺乏麵對挑戰與困難的勇氣和信心。隻要我們秉承北方民族大學的大學精神,不怕困難、知難而進,北方民族大學的明天一定就像賀蘭山中鬱鬱蔥蔥的鬆林萬古長青、生機盎然。
是為序。
北方民族大學黨委書記張京澤序
北方民族大學校長任維楨
二零一一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