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1 / 3)

第一次見到書中的主人公,真不容易。

省上兩年一度的科技成果表彰大會結束後,媒體照例要大張旗鼓地宣傳一番。

部主任安排我去采訪一位大學教授——本次大會的一位一等獎獲得者。他甩給我一疊采訪對象的相關材料,交代說:“聽說此人很不喜歡和媒體打交道,我們去參會的女記者就沒有采訪成功。她要生小孩,休產假了,這回就看你的了。”

老實說,接這個活我多少有點不情願。明知這是塊難啃的骨頭,為什麼偏要扔給我呢?科技新聞本身專業性太強,一般人不愛看。作為省報的老記者,我剛從農業口調到科教口,省上開會時不派我去,我不熟悉情況,又怎能做好報道呢?但主任的理由又冠冕堂皇:“總不能不讓那位女同行生孩子吧?再說,你不是老埋怨報社真正的資深記者沒幾個,那就試試你的能耐。”

這有點下馬威的意思,我不能不接招,否則我白吃了二十多年新聞飯,以後還怎麼在年輕人麵前混。

我硬著頭皮翻開了那些材料。原來這位中年學者最早就讀於暨北大學外語係——是恢複高考後的第二屆畢業生。起初分配在本市一家部屬科研所工作,1984年考取了母校地質係研究生,1990年成為國內培養的第一批古脊椎動物學博士,現任暨北大學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90年代中期曾先後到法、德等國進行了幾年的合作研究。回國後,他選擇了早期脊椎動物的起源與進化為主攻方向。他被眾多的生命起源與進化的未解之謎所深深吸引,野外考察的足跡遍布西南、西北諸省區。在古生物這一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一係列為國內外專家所公認的創新性成果。上世紀末,他率先在國際頂尖雜誌《自然》上發表論文,闡述了他帶領的研究小組通過對西南某地區動物化石群進行的多次大規模考察和係統發掘,采集了三萬件珍稀化石標本,發現了五億三千年前兩種脊椎動物化石。據說他的這一考古研究成果將地球存在脊椎動物的記錄至少提前了兩千年,一時轟動國際社會。世界古生物考古界都關注著這個叫文子夫的中國人。目前,一個以跨國科學家為核心的早期生命研究中心正在對該地區化石進行深入考察。他本人已獲得國家科技表彰獎和我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還獲得由香港一位知名人士提供的“長江學者成就一等獎”的巨額獎勵……

我煩躁地扔下這些專業味十足、枯燥艱澀的介紹材料。這種冷門的科研項目對外人來說,無疑如聽天書。一般人根本不知此項研究的成果價值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關係。這樣的報道誰喜歡看呢?靜心一想,又暗自好奇,這位教授人到中年就取得如此成就,他的身上到底有什麼不同尋常之處,是神童?是天才?還是接受了獨特的教育?他本人和他所研究的領域一樣,簡直就充滿了謎。想到這裏,一下子激發了我要見識這位有點神秘甚至有點古怪的專家的欲望。

我當即就給暨北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打電話。接電話的一聽我想采訪文教授,馬上一口回絕:“這兩天要采訪的記者太多,文所長很忙,一概拒絕采訪,真對不起。”隨即掛了電話。

果不其然,出師不利。我猛然想起,暨北大學也是我的母校,我可以找我的老師牽線。我翻開了電話號碼本,搜尋到一位我很熟悉的目前在暨北大學且又很有身份的老師。老師在電話裏一聽笑了:“人出名也累呀!我試試吧,不過這人很倔強,說不見記者就不見,你可得做好失望的準備。”

幾天過去了,還是杳無音信。我心裏有點涼,為不能接觸一個難得的采訪對象而遺憾。也許我失掉的不是一次采訪機會,而是一篇在今年可能會得新聞一等獎的作品。我又催我的老師。他卻說,我知道你們搞新聞的愛抓熱點,搶時間,可這哪是急的事呀?人家還沒答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