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苗煒:為文藝青年一辯(1 / 1)

苗煒:為文藝青年一辯

專欄

作者:苗煒

不知從何時起,文藝青年被妖魔化了。我搜羅一下網絡上關於文藝青年的描述,大體是這個樣子——

某輛開往尼泊爾邊境的大巴上,某個女青年癡呆般地望著窗外,她要去加德滿都,口袋中沒幾個錢,到了加德滿都不能坐飛機看珠峰也不能參加徒步,隻能在便宜的旅社坐著。女青年說,我就是想去尼泊爾發呆。

某個麗江酒吧或者大理客棧,某個女青年蹭吃蹭喝,已經欠了不少房錢,她癡呆般地望著酒吧歌手,還想著和歌手打一炮。她穿著棉質長裙,長頭發,紮成馬尾辮子。

某個男青年,懷揣著文藝理想,來到京城,進入某書店當起了售貨員,工資很低,但書店是個理想主義的地方,男青年天天吃5塊錢的盒飯,在地下室裏寫小說。當然,還可以改成流浪歌手版本,住在地下室裏,天天寫歌。總之,他們過著窮困潦倒的日子,還想著買一個有情懷的手機。

這些描述把文藝青年的特征總結為,第一,沒有生活能力,掙不到錢;第二,有不切實際的夢想,癡呆而固執;第三,愛好文藝,喜歡電影音樂啥的。這幾個特征互為因果,愛好文藝,所以不會掙錢,窮,因此更加癡呆。從外部特征上,他們都受安妮寶貝影響,喜歡穿點兒白衣服,但腳下的匡威球鞋多半是黑色的。他們可能還喜歡上豆瓣,給新出的書和電影打分。

我不敢說這樣的描述是否準確,甚至不知道是否有這一類人物存在。我的確在一些選秀節目上看見過住在地下室的歌手,他們夢想著進入娛樂界,這跟文藝青年的想法可不太一樣。作為一個文藝中老年,我身邊也有不少文藝青年的朋友,試舉兩個例子,某女文青,就職於某廣告公司,每周都要看話劇,認真寫各種劇評,逢年過節就去菲律賓潛水,業餘時間翻譯美食書;某女文青,就職於某大公司,負責該公司的政府公關及慈善事業,每天坐班車上下班,耳機裏聽古典音樂,晚上拿一小本子抄詩,業餘時間翻譯了三個愛情小說。這兩位,文藝生活相當有質量,個人感情問題雖有波瀾,但生活安逸,掙錢養活自己不成問題。我想,所謂文藝青年,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一點兒要求,不喜歡膚淺的娛樂,他們不僅要過上安逸的日子,精神生活上還要豐富,能欣賞裏爾克,能去歐洲玩玩,有這樣的追求,自然花費不少,智商也肯定夠使。

作為一個文藝中老年,我回憶自己當文青的時候,那時是不富裕,但還吃得起小龍蝦和髒串兒,拿幾瓶燕京啤酒就開始聊存在主義。當時認識一些不靠譜的女文青,動輒就上西藏了,可能還和什麼康巴漢子有過交往,轉身下來到了紅塵,照樣考律師證、簽大單、穿香奈兒。這些人讀小說看電影,掌握世界運轉的規則,懂得人情世故。愛好文藝,讓他們生活得更美好。

我也總結一下文藝青年的三個特征一是,多少是愛自由的。尤其珍視“消極自由”。他們未必有改天換地的誌向,但維護自己的小天地,不受他人的影響。通俗地說,就是當個人處於非強製或不受限製的狀態時,個人就是自由的。這樣的人不易受到宣傳蠱惑,不管這種宣傳來自國家還是來自商業機構。二是,很強的個人主義色彩。珍視個人財產,強調個人利益,當然最重要的一條是個人獨立。看著有點兒自私自利,實際上不麻煩別人,能照顧好自己。他們不喜歡一個看得見的首腦或者膜拜的偶像。三是,浪漫主義情懷。喜歡美好的事物,有點兒神經質和憂鬱。相信少數比多數更神聖,失敗比成功更高貴,他們覺得,成功往往是_些粗俗的東西。能有這樣的想法,得有安全感的生活作保障。

當然,我得警惕我這樣的描述可能會給困頓中的文青帶來虛幻的不切實際的夢,我誠懇地說一句,養活自己,愛好文藝,這兩件事並行不悖。不管是小小的自由天地,個人獨立,還是浪漫主義情懷,養活自己都是題中應有之義。如果搞不好,就會走向反麵——不是“消極自由”而是變得消極,精神上沒有更高的要求;不是個人獨立,而是自私自利,精於算計;不是浪漫主義,而是破罐破摔,一腦門子怨氣。這樣的人,是被文藝給害了,說起來也不夠“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