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硝煙的環境之戰(1 / 3)

沒有硝煙的環境之戰

人類在呼喚著友誼,呼喚著和平,殊不知也正在孕育著戰爭——一場沒有硝煙的環境之戰!而這場環境之戰將無一國家幸免,甚至會毀掉全人類。大氣“空洞”在覆蓋地球的大氣層中,距地麵15—25公裏為臭氧層,別看隻有10公裏左右的薄薄一層,它卻是人類的保護神。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保護神正在一天天地走向衰老甚至死亡——臭氧層出現“空洞”。自從美國科學家首次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層逐漸變薄並出現“空洞”以後,接著科學家發現北極上空也出現了“空洞”,而且“空洞”的範圍逐漸向赤道方向延伸。70年代以來,中國、美國、蘇聯、西歐等地的廣大的上空,臭氧層含量平均減少了2.9%,這不能不使我們感到驚歎。大氣的臭氧層既能吸收太陽輻射的大量紫外線,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線的破壞,同時又能起到一定的殺菌作用。由於臭氧層的破壞,大氣空洞的出現,導致大量的紫外線暢通無阻地射向地麵,破壞人體的免疫能力,使皮膚癌、白內瘴等疾病的發病率迅速上升。除此之外,對紫外線反應靈敏的作物,如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產量也會明顯地下降,有些植物甚至失去受粉能力,有些植物甚至滅絕,徹底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經過科學家們的多次研究,多數認為破壞臭氧層的最大元凶是氯氟烴。氯氟烴升入高空以後,與紫外線發生化學反應,產生遊離態的氯原子,氯原子與臭氧反應,奪取臭氧中的氧原子,使臭氧變成氧氣,從而喪失了吸收紫外線的能力。由此可見,保護臭氧層最好的辦法是停止生產和使用氯氟烴。可是,氯氟烴是製冷的必需品,同時還可作洗淨劑、發泡劑。現代化的空調、冰箱、計算機元件等都離不開它,至今還沒有找到理想的代用品,這正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大難題。溫室效應“溫室效應”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由於工廠,汽車大量排放廢氣,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由於二氧化碳具有吸收太陽短波輻射的能力,使得大氣溫度升高,地球也在一天天地變暖,這將會融化極地的冰雪,使海平麵上升。並且,由於氣溫升高,海水的溫度也隨之升高,將會使大量的海洋生物瀕臨滅絕的境地,資料表明,從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海水溫度上升了1℃,其造成的結果是水災、旱災、風災不斷地出現,科學家們做過預測,到下個世紀前半葉,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將增加1倍,地球溫度也將提高4℃左右,試想,這將給人類帶來多大的災難。減少二氧化碳最好的辦法是對工廠排放的廢氣進行處理,合理利用,可是這樣做的代價是很大的。同時,還應大量地植林種草。綠色在呼喚著人類,而人類卻麻木不仁,肆意砍伐森林,這是多麼可悲的行為啊!土地危機由於亂砍亂伐森林,將使氣候發生很大的變化,本來森林是氣候的調節器,可是,擺在我們麵前的是:大片的森林變成荒漠,大片的土地淪為沙漠。土地是農業的基礎,由於人類忽視綠化工作,導致致大量的土地變成沙漠。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有2000公頃的農田被沙海吞沒。在非洲有40%,在亞洲,有32%,南美,有20%的耕地處在沙漠危機之中,長此下去,我們人類的土地還能有多少?除此以外,人類麵臨的還有能源危機,人口危機等等。為了子孫後代,人們一定要想辦法製止這沒有硝煙的戰爭的爆發。

長江也曾斷流

黃河斷流,是近年來常有的事,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水量豐沛的長江也曾出現過斷流現象。據史料記載,長江下遊江蘇泰興段先後有兩次斷流。一次斷流是在655年前元代的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八月。當時正值長江大汛期,泰興沿江居民驚奇地發現,一夜間長江枯竭見底,人們紛紛下江拾取江中遺物。次日,江潮驟然而至,許多人因躲跑不及被滾滾而下的江水衝沒。另一次斷流是在43年前。1954年1月13日下午4時許,泰興長江沿岸風沙驟起,天色蒼黃,突然之間,大江頓失滔滔,數十隻航輪擱淺,江底盡現人們眼前。曆經兩個多小時之後,江水又突然奔湧而下,水聲如雷。正在江中的人們聞聲迅跑登岸,幸無人被水衝走。

大氣是人類的親密朋友

大氣緊緊包圍著地球,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得以生存、繁衍。人的呼吸,飛行器的飛行、聲和光的傳播、植物的生長……人類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無一不同大氣密切相關。有了大氣的保護,地球上的生物才能免受嚴寒的侵襲和酷熱的煎熬;有了大氣的阻擋,地球才能免遭來自外星空間飛來的隕石的襲擊;有了大氣的存在,地球上才有了季節的交替,才有了風霜雨雪、雲霧雷電等自然現象,才使得我們居住的地球生機勃勃,絢麗多彩。因此,有了大氣,才有我們人類的存在,大氣是人類最親密的朋友。大氣的成份很複雜,但每一成員都對人類有所貢獻。占大氣1/5的氧氣供應著生物界的呼吸,有誰能1分鍾不需要氧氣呢?占大氣3/4的氮氣對於發展工農業是必不可少的,工業用的硝酸,農業用的氮肥,都是氮氣所提供的原料。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塵埃在大氣中含量雖然很少,但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臭氧吸收太陽光線中的大部分紫外線,如果沒有它,地球將變成淒涼荒漠的焦土,但臭氧又允許少量紫外線到達地球,用於殺死對人類危害大的細菌,這種恰如其分的安排是多麼巧妙;二氧化碳提供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使植物在地球上一代一代地茁壯生長,為人類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水汽和塵埃共同製造了雲雨霧雪,雷電霜露等自然現象,使地球雨季旱季交替,而風調雨順則可國泰民安。由此可見,大氣中的各種成員對人類都是有益的,人類都應該保護它們。但是,人類傷害大氣的事情每日都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著。你看,全球億萬隻煙囪不停地噴吐著濃煙,成千上萬飛行在天空的飛機、導彈,航行在江海裏的輪船、汽艇放出來的廢氣都擠進了潔淨大氣;戰爭對工農業、軍事設施的破壞,核試驗中有毒氣體的彌漫,也在不停地損傷著大氣健康的肌體;本來,森林可以幫助大氣的忙,進行光合作用時吸收二氧化碳,排出供人類呼吸的氧氣,但是,近些年來,不少森林被人們砍伐了,世界上森林麵積在急劇縮小;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城市麵積在增加,工廠、汽車越來越多,這些因素的增長也對大氣造成巨大的影響。由於上述人為地破壞大氣,大氣也不能正常地為人類服務了,疾病在折磨著人類,農作物產量受到影響,湖海裏魚蝦等水產成批成批死亡等。由此可知,人類不注重保護生態平衡,不注重保護健康的大氣,也就是自我埋葬。保護大氣吧,保護人類最親密的朋友也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保護地球的大氣

鑒於廢氣、廢物、廢水對地球大氣、土壤和海洋的嚴重汙染,1970年4月22日,美國2000多萬群眾走向街頭,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環境保護運動,這一天被定為全世界的“地球日”。據報道,全世界每年有50多億噸二氧化碳、近2億噸二氧化硫無情地向大氣中排放,氧化氮、氯碳氟、甲烷等有害氣體也在大氣中快速積累,全球氣候趨向惡劣。我國每年因大氣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近2百億元,由汙染所產生的酸雨,不僅使400萬公頃農田備受危害,而且將對日本產生不良影響。那麼,怎樣保護大氣呢?1、綜合治理“三廢”:中國是工業化不發達的國家,但同時又是世界上汙染排放量最多的國家之一,40%的鄉鎮企業已成為最大的汙染源。因此,“三廢”治理刻不容緩,應該變廢為寶,對於不具備“三廢”處理能力的工程或企業,應下馬或停產。2、發展林業:中國是貧林大國,又是沙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森林麵積隻有12465萬公頃,覆蓋率為12.98%,而北方的沙漠麵積為149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15.5%。森林可降低氣溫3至5℃,增加濕度15%至20%,形成有利於降水的氣候條件;同時,每公頃森林能蓄水300立方米,可減輕幹旱和洪澇災害,防止水土流失與沙漠化擴展;每公傾森林每天排放出700千克氧氣,吸收1噸二氧化碳,對大氣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3、淨化海洋:大氣和海洋互相作用、交換能量。海洋每年向大氣提供16000億噸氧氣、吸收10萬噸二氧化碳,是全世界每年生二氧化碳的2/3。海洋對大氣而言,是個強大的緩衝係統。但是,海洋同樣遭到了塑料、石油、有毒化學物、放射性核廢料的嚴重汙染,每年死於海洋汙染的有200萬隻海鳥和10萬頭海洋的哺乳動物。許多國家與地區已禁止向江河湖海傾倒拉圾,特別是塑料廢物,這已成為當務之急。4、使用稀土燃燒催化劑:將這種催化劑安放在廠礦或汽車的廢氣排放口,能提高燃燒率而不冒黑煙、從而減少或消除有害氣體。由於使用我國豐富的稀土資源,與進口白金催化劑相比,每處理1億立方米廢氣,可節省外彙投資1億美元。大氣保護了人類,人類不僅要認識大氣、利用大氣,更需要珍惜大氣、保護大氣!

地球大氣的危機

地球的大氣是無國界的,地球上的生物與地球大氣生息與共,地球上的人類有義務共同來保護地球的大氣。人類社會在前進,工業在發展。工業生產產生的大量化學物質源源不斷地排入大氣,其中含氯、氮、氟等的化合物,在大氣中常以穩定或難以溶解的分子形式存在,如氯氟烷烴、澳氟烷烴等。這些痕量氣體能長期滯留在對流層中,最終上升到平流層的臭氧層。這些痕量氣體在太陽紫外線的照射下,能同其他的化學物質反應生產含氟、氯、氮等的活性基,並劇烈地破壞臭氧層。早在七十年代初期人們就認識到,工業生產排放出來的化學物質正在不斷地破壞臭氧層,這些化學物質的破壞作用可能延續一個世紀。在大氣環境中已經存在的這些化學物質人們是無法消除的,但是,人們有能力去防止它們今後繼續排人大氣環境。如果現在不立刻采取行動來製止這類化學物質向大氣環境中排放,將來即會導致地球表麵紫外線輻射量的增加及全球氣候的變化。臭氧是地球大氣中的微量氣體,主要集中在10—50公裏高空的平流層中,在30公裏高空附近,臭氧濃度達最大值。臭氧層是太陽紫外線輻射的一種過濾器,它能防止具有極大危害作用的紫外線輻射到達地球表麵,它能過濾掉70%—90%的有害紫外線輻射量。如果這些紫外線到達地球表麵,即會引起人體曬斑、雪盲症、眼病及皮膚癌等多種病症,人類和其他生物都要遭受危害。臭氧層對於地球上的生命就象空氣和水一樣的重要,如果地球沒有臭氧層的保護,地麵上紫外線輻射迅速增加,地球上的生命就象失去空氣和水一樣遭到毀滅,因此,臭氧層的耗損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極大重視。1985年英國南極考察隊在南極發現臭氧層“空洞”,並被衛星觀測所證實,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政府官員都對這一新的環境問題表現出強烈不安。人民群眾呼籲,政府發表聲明,國際組織不斷開會,聯合國於1985年通過了《關於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內容主要是保護臭氧層的宗旨和原則。1987年聯合國又通過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確定了耗損臭氧層受控物質的種類及控製過程。人們普遍認為,臭氧層耗損,臭氧層的“空洞”是工業發達國家大量的生產和使用耗損臭氧層受控物質造成的,因此,工業發達國家要承擔保護臭氧層的義務,不但要解決本國受控物質的代用品,而且還要幫助發展中國家盡快地解決代用品,以保證耗損臭氧層物質的排放量迅速減少,直至完全代替受控物質。愛控物質氯氟烷烴,是工業製冷的主要製冷劑,也是電冰箱、空調器等民用產品的製冷劑,因此,對它的控製不僅關係到生產部門、工業部門,而且還關係到千家萬戶人民的生活,必須解決好受控物質的替代品,使其不因使用代用品而給人民的生活增加麻煩和負擔。溴氟烷烴主要是滅火劑,它的替代品的應用不會給人民的生活帶來影響。我國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非常關心,積極參加國際上保護環境的各種活動,已於1989年7月宣布參加《關於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並為參加《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積極作準備。總之,隨著工業及高空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已認識到大氣平流層中臭氧的耗損,而且也確定了兩類耗損臭氧層受控物質,並正在采取有效的措施替代這些化學物質的生產和使用。

漫話太陽能

無論春夏秋冬,太陽每天從1.5億公裏的遠處向地球輻射光芒,使人類能感受到她慈母般的溫暖。然而,人們從太陽那裏得到的還不僅僅於此。史料記載,3000多年前中國人發明了陽燧取火器。那是一種底尖、口闊、光亮的金屬杯狀容器,通過對陽光的反射、聚合,使置於杯底的可燃物點燃。公元前214年,羅馬軍隊侵犯西西裏島的斯拉修斯港時,守港的阿基米德指揮數百名手持光亮盾牌的士兵,用盾牌反射聚合後的太陽光射向敵艦。一會兒工夫,在人們歡呼聲中,入侵的木質敵艦被焚毀。1845年,奧地利人創造發明了太陽能灶,使人類在應用太陽能方麵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現在,法國、美國等49個國家把太陽能應用列為國家能源開發的重點。專家們預測,21世紀太陽將為世界提供20%~30%的用電量,成為全球性替代能源的奠基石。本世紀初,法國人特隆伯在比利牛斯山建造了迄今為止世界最大功率的1000千瓦太陽爐;1995年,法國馬歇希建造了一個40噸重的太陽房,它借助200多個軸承的活動可對著太陽旋轉275度。今天,太陽能應用已發展成為種類齊全、興旺發達的“名門大族”。有用於公共建築的大規模采暖、製冷、空調的太陽能設施;有用於海水淡化脫鹽的太陽能蒸餾裝置;有用於高鹽度湖泊的蓄熱發電裝置;有用於飛船、航天飛機、汽車、自行車的太陽能能源;有用於育種、幹燥、殺蟲等的太陽能器具。美國喬治丹鎮小學用太陽能為該校提供60%的能源和80%的熱水需要。近來美國科學家用硫化鎘電池將日光轉換成為直流電,借助超導線圈和铌錫合金線材將日光多餘的熱量儲存起來,供陰天和夜晚使用,為太陽能應用做出了開拓性貢獻。我國太陽能資源豐富,有良好的應用條件。近年來,我國的太陽能應用發展很快,目前已擁有百餘家專用設備製造廠和數千名應用技術人員,有太陽灶10多萬台。到2000年,我國將擁有百萬台太陽灶,500萬套被動太陽房及3300多平方公裏太陽能溫室。敦煌的太陽能敬老院,內蒙古、北京的太陽房,舟山群島的海水淡化,湘潭的太陽能電站及鄭州的太陽能醫療器械等都成為我國利用太陽能技術的開路先鋒。大連市金州區大李家、旅順口區水師營鎮的居民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器,莊河市已建造一批太陽能校舍,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五彩城新建的大型太陽能熱水集體工程已投入正常使用。最近,傳來我國成功生產吸熱率高達93%的真空太陽能吸熱管的喜訊,這必將使太陽能的應用在中華大地放出奇光異彩!

地球大氣汙染起於何時

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的渡邊興亞教授和藤井理行副教授的研究結果表明,地球的大氣汙染從1800年左右即已開始。他們認為,大氣中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物質沉降會在南、北極的冰層中完好地保存。通過分析這些冰層,就可查明各個時期地球大氣的汙染情況。於是他們在北極圈最南部的北緯66。51’、西經46。15’、標高為2000米的地方鑿取一根長205米的冰柱,對冰柱的每1米取樣融化,並用高精度PH測定機進行測定。結果表明,1800年前後PH平均值為5.35,已明顯呈酸性。到1980年時,PH值降至5.15。

全球氣候變暖的可能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是當前非常熱門的一個問題,上至政府首腦下至科學家和新聞記者都在議論這件事。聯合國第34屆大會43/53決議關切地注意到:出現的事實證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不斷增加導致全球變暖、海平麵升高,如果各級政府不及時采取措施,其對人類的影響將是災難性的。生態係統地球生態係統可能麵臨全球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增加以及與之關聯的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地球上南北地區溫差減小,經向大氣環流減弱,降水地理分布發生根本變化,總的趨勢是低緯度降水稍有增加,中緯度年平均降水量減少,土壤水分減少。氣候帶在下一個50年代內可能向兩極方向移動數百公裏。動植物區等將滯後於這些氣候帶的移動,殘存在它們現在的位置上,因而可以在不同的氣候區域內發現它們。從全球來看,CO2濃度倍增帶來的氣候變化將使森林的覆蓋麵積從自然植被的58%減少到47%,沙漠則從21%擴展到24%,草原從18%增加到29%,苔原從3%減為零,自然生態因之而改變。氣候變化還威脅全球生物多樣性,使得某些物種可能滅絕。在某些地區,可能增加蟲害和火災出現的頻數,這將使生態係統變得複雜化。農業就區域性而言,由於氣候變化和蟲害,以及由於汙染物排放有關的高空臭氧量的變化,可能會減少產量,對某些地區,可能產生劇烈影響,如巴西、秘魯、非洲的薩赫勒地區、東南亞、前蘇聯的亞洲部分和中國。在高緯度和中緯度地區,由於生長季節的延長,生產能力有可能提高,但這不可能對生產開辟廣大的新領域,而且這種增產的可能性主要限於北半球。由於現今某些穀物高產區,如西歐、美國南部、南美的某些部分以及西澳大利亞等地減產,可能改變糧食貿易的格局。另一方麵,北歐的穀物生產可能增加。我國東北地區由於水分條件較好,會因增溫而獲益,同時也會因增溫而增加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亞熱帶的華南和長江流域、暖溫帶的黃淮地區可能出現熱害。對農業氣候的影響預計溫度上升可能延長目前農業生產力因熱量不足而受到限製地區的生長季,導致農業上的熱量界限向極區移動。由於北半球的溫帶農業已在較高緯度占有很大的麵積,因此這裏生產力的提高將是顯著的。年平均氣溫增加1℃將使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穀物種植熱量界限向北推進150—200公裏,適耕農業的高度界限上升150—200米。

氣候與發展

“環境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是人類為之奮鬥的目標。國際社會對“環境與發展”問題高度重視,必將有力促進全球環境的保護和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氣候是自然環境中最活躍的組成部分,也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因此,在討論“環境與發展”問題時,不能不給予“氣候與發展”問題以特別的注意。一、氣候資源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一,充分而合理地開發利用氣候資源和保護氣候資源,有利於加速經濟持續發展。氣候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資源諸要素中,大氣降水是地球上水資源的主要來源;太陽能、風能是重要的再生清潔能源;光、熱、水、氣為農業提供了能量和物質。開發利用氣候資源對經濟發展有著難以估量的作用,還沒有一個經濟部門能離得開它。尤其主要還是“靠天吃飯”的農業,一地氣候資源的分布往往決定了當地的農業生產類型和發展潛力。我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的潛力還相當大。初步估算,我國近地麵可供開發的風能儲量約2.2×104億千瓦小時,太陽能儲量約1.8×107億千瓦小時,分別相當於我國1988年可供電量的4倍和2926倍。我國東部地區農業氣候生產潛力,由北向南,約為500千克/畝—1750千克/畝,當前大麵積的農業單產隻及其20—40%,高產地區也僅40—60%。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氣候資源,可獲取顯著的經濟效益。以農業為例,1949—1985年期間,我國平均耕地麵積為15.373億畝,通過間、套、複種,每年實際播種麵積達21.963億畝。這增加了的6.5億畝播種麵積,就是通過提高氣候資源、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得到的。但是,開發利用氣候資源不當也會誘發、加劇氣候災害,甚至導致氣候資源破壞、環境惡化。例如在半幹旱、幹旱地區進行農墾或過度放牧,就導致了一些地區沙漠化。為幫助經濟部門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氣候資源,近40年來,我國氣象工作者開展了多種有關氣候資源的評價工作,如農業氣候資源調查和農業氣候區劃、太陽能區劃、風能區劃、建築氣候區劃等。這些工作為各經濟部門製訂發展規劃和進行生產指揮、決策,為防災抗災等提供了科學依據,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如80年代中期進行全國農業氣候資源調查和農業氣候區劃研究,對我國北方農牧過渡帶的位置、旱作農業氣候界線以及北部林業氣候界線的論證,已為“三北”防護林地區農業區劃和三北防護林建設規劃的調整提供了重要參考,並在近年沙漠化防治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近幾年進行的我國亞熱帶丘陵山區農業氣候資源及其合理利用研究,根據山區農業氣候資源及農業氣候災害的分布特點,提出的發展多層次的立體農業、因地製宜建立名、特、優商品生產基地等建議,正在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科技扶貧等振興山區經濟的活動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目前,國家氣象局及各級氣象部門正從二方麵來強化氣候資源管理,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一是通過“細化”氣候資源調查,建立氣候資源信息庫和開發利用決策支持係統,開展氣候資源利用實驗示範等,幫助各經濟部門充分而合理地開發利用氣候資源。二是與全社會一起,積極設法保護氣候資源免遭破壞。人類對森林資源的衝擊、對水資源的過度消耗、對大氣的汙染等,不僅直接危害了這些資源、惡化了環境,同時也會引起氣候惡化而使氣候資源遭到破壞。氣象部門作為國家歸口管理氣候資源的單位,有責任通過組織開展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因子(如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的變化、酸雨、臭氧等)的監測,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大型工程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氣候效應的預測等項工作,以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氣候的不利幹預,保護氣候資源。二、氣候災害是經濟發展的重大製約因素,加強對氣候災害的監測、預報能力,將減少災害損失,對保障持續發展起積極作用。氣候災害通常指那些給國民經濟造成重大損失的極端氣候異常現象。它們在氣象災害(包括幹旱、雨澇、冷害、凍害、雹害、風害、雪害等)中,時、空尺度都是比較大的,通常表現為某一時期內的某種氣候趨勢,如氣溫的持續偏高或偏低、降水異常量的偏多或偏少等。在眾多製約經濟發展的自然災害中,氣候災害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據統計,全球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中,幹旱、水災占55%以上。在我國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中,也以氣候災害為首。1950—1988年間,我國平均每年旱災麵積3億多畝,澇災麵積1億多畝,分別占氣象災害成災總麵積的59.3%和22.9%。除農業外,氣候災害給商業、交通等其它行業以及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也相當可觀。為盡量減少氣候災害的損失,我國各級氣象部門十分重視減災防災氣象服務工作。40多年來,開展了大量的調查、觀測和研究,基本上摸清了我國氣候災害的時空分布規律,加深了對其成因的認識,為有關部門防禦氣候災害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每年定時提供長期的旱澇、冷暖趨勢預測;及時分析通過遍布全國的氣象站網以及氣象衛星獲得的監測信息,檢測災害是否發生;災害一旦發生除通過電視、電台、電話、報紙向社會大眾發布實況外,還通過專題報告向決策層提供災情信息,災後開展災害日影響評價工作。我國各級氣象部門在抓防災減災氣象服務的同時,十分注重提高對氣候災害以及其它各種氣象災害的監測能力和預報水平。經過多年努力,已初步建成由大氣探測係統、通信係統、氣候資料加工係統、天氣預報警報係統和氣象服務係統組成的現代化氣象業務體係。“八五”期間,氣象現代化建設將進一步得到發展,特別是災害性天氣預報警報係統、氣象衛星綜合應用業務係統、大氣監測自動化係統等項目的建設,將極大地提高我國災害性、關鍵性天氣的監測、預報和服務水平,必將為進一步做好防災服務工作,為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三、加強對氣候變化的監測、檢測和預測,增強社會適應、對付氣候變化的能力,積極促進經濟持續發展。自工業革命以來,因人類活動產生的排放使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不斷增加,從而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這一問題現已受到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現有觀測資料表明:近百年中,全球氣候確實出現了變暖趨勢。我國北方地區也已連續6年出現了暖冬現象。全球氣候變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比年際氣候波動的影響更廣泛、更深刻,也更複雜。可以肯定,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氣候資源及氣象災害的分布也必然出現變化,初步研究表明,在不少情況下這些變化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將是利弊並存。中、高緯地區氣候增暖後,熱量資源將有所增加,從而有利於種植生育期較長的品種,給增加糧食產量提供了機遇。但中、高緯地區增溫後,地表蒸發能力將增大。這會使原本處於半幹旱狀態的區域如我國的西北、華北等地區幹旱化進程加快,水資源更為短缺。為了正確對付氣候變化可能產生的影響,用其利而避其害。我國各級氣象部門首先加強了對氣候變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氣候資源和氣候災害分布變化的監測。“七五”期間,已開始建設以監測氣候變化為基本任務的“基準氣候站網”,並著手建設“大氣監測網”,加強對大氣中溫室氣體、氣溶膠、降水化學的變化趨勢的監測。我國現有區域本底站3個,酸雨觀測站78個。世界上第一個大陸基準大氣本底站(青海瓦裏關山),經世界氣象組織(WMO)認可,也已開展試驗觀測。我們還將根據監測站的布局要求,在我國不同氣候區選址建設8個地麵臭氧總量觀測站,4個臭氧垂直分布探測站,4個區域本底站,90個幹濕沉降監測站,1個大氣化學分析中心。其次,我國各級氣象部門十分重視開展我國氣候資源和主要氣候災害時空分布變化的分析與影響評價,及時為社會經濟各部門應用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有利因素發展經濟、針對氣候變化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采取對策提供科學依據。黑龍江省氣象局根據北方增暖、積溫增加這一事實,提供可引進新玉米品種的氣候資源論證和適用農業氣象技術。現全省已引種1200多萬畝,平均畝產增加了150千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有關省(區)氣象局針對我國北方現在比較旱、將來有可能進一步變十、應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這一需求,研究出了小麥優化灌溉技術。五年來推廣了2000多萬畝,節水30多億立方米。陝西、甘肅和寧夏三省(區)氣象局研究了一膜兩用調水技術,對雨養農業有很大應用價值。此外,為了促進各有關部門了解氣候變化及其對本部門的影響,增強其適應、對付氣候變化的能力,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還於1990年2月成立了跨部門的國家氣候變化協調小組,協調各部門關於氣候變化及其影響與對策的研究和工作。總之,氣候已成為促進或製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為做好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先行官”,當好防災減災的“尖兵”,氣象工作者將更加努力,以實際行動為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二步戰略目標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