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氣象的術語
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地處太平洋熱帶地區的海水大範圍異常增溫現象。這一現象造成了地球溫度的升高,使影響氣候的各種因素失衡,從而導致氣候異常。據曆史記載,自1950年以來,世界上共發生13次厄爾尼諾現象。其中1997年發生的並且持續之今的這一次最為嚴重。主要表現在: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非洲到拉美,氣候變得古怪而不可思議,該涼爽的地方驕陽似火,溫暖如春的季節突然下起來大雪,雨季到來卻遲遲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卻洪水泛濫.....科學家們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與人類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有關,是地球溫室效應增加的直接結果,與人類向大自然過多索取而不注意環境保護有關。2月3日,來自世界各國的氣象專家聚集曼穀,研討對厄爾尼諾的良策。“拯救大自然,也就是拯救人類自己”是本次研討會發出的最重要信息。專家們認為,本次厄爾尼諾現象將延續到今年4月份,在這之前氣候異常將更加明顯。
城市熱島效應
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在城市氣候中表現最為突出。城市人口密集,高樓密集,高速公路密集,工廠、汽車、空調及家庭爐灶和飯店等大量消耗能源,除造成大氣汙染外,還釋放出廢熱進入大氣,使城市年平均氣溫比郊區可高1度,甚至更多,在溫度的空間分布上,城市猶如一個溫暖的島嶼。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築物,是氣流通行的障礙物,使城市風速減小,由於城市熱島效應市區與郊區形成了一個晝夜相反的熱力環流。進年來,由於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城市熱島效應越來越明顯。
台風與熱帶風暴
台風是發生於海洋上的大範圍旋轉的強熱帶低氣壓係統,其半徑一般為幾百分裏,強大的可超過1000公裏。其主要特征是中心氣壓低,常有台風眼,影響範圍大。影響我國的台風一般發生於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多發於夏秋季節。沿海地區和部分內陸地區常遭受台風襲擊。台風往往帶來狂風、暴雨和暴潮,破壞力巨大。如1956年的“8.1“大台風造成幾千人死亡和失蹤;8807號台風使美麗的杭州西湖景觀慘遭摧殘。在熱帶洋麵上生成發展的低氣壓係統稱為熱帶氣旋。國際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來確定強度並進行分類:12級以上的通稱為台風;10-11級的是強熱帶風暴;8-9級的是熱帶風暴;小於8級的是熱帶低壓。強烈的熱帶氣旋伴有狂風暴雨、掀起巨浪、引發風暴潮。隨著它的移動和登陸,給所經洋麵上的船隻和陸地上的農田、房屋等造成極大的破壞。
龍卷風
它是從積雨雲中伸下的猛烈旋轉的漏鬥狀雲柱,主要特點是範圍小,中心氣壓很低,移動速度很快,風速極大。春夏季節是龍卷風多發時節,常發生於我國北緯20-50度地區。龍卷風雖然範圍不大,但其破壞力和造成的災情十分嚴重。龍卷風所經之處,樹拔房倒,一片狼籍。
閃電和雷聲
大家知道,光的傳播速度相當快,每秒鍾達30萬公裏,而聲音傳播的速度比光要慢得多,每秒鍾隻有340米,因此在有雷電時,人們總是先看到閃電而後聽到雷聲。如果雷電現象發生地離觀測者太遠,一般為60公裏以外,那麼觀測者就隻能見到閃電而聽不到雷聲。由於聲音的傳播速度比較慢,因此,用秒表(或心算)可測出閃電與雷聲之間的間隔時間,再乘以聲音傳播的速度(340米/秒),即可算出雷電發生地與觀測者的距離。例如,一觀測者看到閃電後5秒鍾聽見雷聲,則雷暴距觀測者的距離為340*5=1700(米)。
暴雨
泛指降水強度的很大的雨,我國氣象部門規定,一,1小時內的雨量為16毫米或以上的雨;24小時內的雨量為50毫米或以上的雨.暴雨具有“集中性”和“強度大”的特征,出現時雨勢傾盆,短時內造成窪地積水,徑流陡增,河水猛漲等現象,是一種嚴重的災害性天氣,我國是一個多暴雨國家,除西北個別省區以外,各地幾乎都有暴雨發生,而且主要集中在夏半年,同時由於我國季風明顯,全年雨量多集中在5-9月,因此這期間被定為汛期,汛期是氣象部門預報服務工作中最緊張,最關鍵的時候.
冰雹
冰雹是強對流發展形成的雷雨雲中降落的冰塊或冰粒,小如豆粒,大如雞蛋、拳頭。冰雹是比較難以預報的災害性天氣,氣象台以天氣雷達、氣象衛星監測和天氣圖等大量實時氣象信息對冰雹天氣進行追蹤和外推預報。民間也有許多預報經驗,如“旱年多冰雹”、“春季多陡風,夏季多冰雹”、“烏雲寶塔形,下邊泛紅雲,冰雹到眼前”等等。在冰雹易發季節,要做好防雹工作。冰雹天氣發生前,人和牲畜要轉移到安全地方,還可組織進行人工消雹。植樹造林,改變土壤植被狀況,改造局地小氣候可以降低冰雹災害的危害。
霜與霜凍
入秋後,冷空氣活動過後,往往會出現霜凍的危害。霜是靠近地表空氣層溫度達0℃以下時所凝結出來的白色晶體物,它的出現既與溫度有關又與地表的濕度和屬性有關。當有霜出現時,絕大多數植物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害;有時近地麵層的氣溫雖然降到0℃以下,但濕度很小,因而沒有霜出現時,但卻使植物發生了凍害,這種霜凍俗稱“黑霜”,因此看來,出現霜凍時,可能見霜,也可能見不到霜。北京平原地區一般月中旬出現霜凍。如秋季冷空氣不活躍,霜凍可推遲到月下旬,本市今年就是在日首次強冷空氣侵襲之後才出現霜凍的。
冷鋒和暖鋒
冷鋒即冷空氣的前鋒,在冷、暖氣團交界處,冷空氣向暖空氣推進。冷鋒上多風雨激烈的天氣,鋒後多大風降溫天氣;反之為暖鋒,鋒上多陰雨天氣,鋒後轉多雲和晴天,所溫回升。呈波動狀的高空西風氣流上,波穀對應著低壓槽,槽前暖濕空所活躍,多雨雪天氣,槽後冷空氣控製,多大風降溫天氣;波峰與高壓脊對應,天空晴朗。
霧
霧是飄浮在貼近地麵大氣中的大量微細雨水滴的可見集合體。安主要是空氣中水汽達到飽和,在凝結核上凝結而成。春秋季是霧的多發季節,在我國常見的有平流霧、輻射霧、蒸發霧及鋒麵霧等。霧的直接後果是造成地麵水平能見度顯著降低。因此,霧常使機場、高速公路關閉,交通事故頻發,也直接影響人民生活。經常出現霧,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也有直接影響。海邊的霧氣含鹽量高易使植物、設施遭受鹽害。
雪花及降雪量
雪花是由空中的水蒸氣,遇冷後凝結形成的。雪花看起來是白色的,實際上雪是冰的晶體,冰晶是無色透明的。雪花的外型基本呈六角形,其千姿百態的圖案就象精美的藝術品,雪花的圖案大約有兩萬餘種。在我們收聽收看天氣預報時,總會有一個總體的概念,預報有大雪便知雪下的大,小雪就下的小的認識。對於降雪量,在氣象上是有嚴格的規定的,它與降雨量的標準截然不同。雪量是根據氣象觀測者,用一定標準的容器,將收集到的雪融化後測量出的量度。氣象上對於雪量有嚴格的規範。如同降雨量一樣,是指一定時間內所降的雪量,有24小時和12小時的不同標準。在天氣預報中通常是預報白天或夜間的天氣,這主要是指12小時的降水量,各等基降雪量的標準:零星小雪是指有量降雪量但小於0.1毫米;小雪:大於等於0.1毫米,小於0.25毫米;中雪:大於等於0.25毫米,小於3.0毫米;大雪:大於等於3.0毫米,小於5.0毫米;暴雪:降雪量大於等於5.0毫米。
雪
雪是指大量白色的雪晶和其聚合物組成的較大固體降水。雪晶形狀都是六邊形。冬季和早春,我國極大部分地區都可能降雪。我國北方常見暴風雪,是大量的雪被強風卷著隨風運行,它發生時,寒風凜冽,道路掩蓋。在終年積雪的高壓,雪崩也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大雪對農牧業、林木、建築物、電力、通迅設施、交通運輸和人民生活等有較大危害。
酸雨
水的酸度用PH值表示,中性水的PH=5.6,低於此值便為酸性水。當降水的PH<5.6時,稱為酸雨。PH值越低,則酸性越強。1872年英國化學家R.A.史密斯就提出酸雨術語,但直到20世紀60年代瑞典和挪威等國最先出現強酸雨而對森林等造成破壞時,才引起對酸雨的廣泛注意。酸雨的成分很複雜,但已肯定酸雨主要由水、硫酸與硫酸鹽、硝酸與硝酸鹽等成分組成。酸雨的形成機理更是一個極複雜的問題,至今尚未完全弄清楚,不過也已肯定硫酸和硫酸鹽由汙染氣體二氧化硫轉化,硝酸與硝酸鹽由汙染按慣例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轉化而來,而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是由人類和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等而排入大氣中。酸雨的危害是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酸雨會使土壤肥力下降,影響農林業,強酸雨會破壞植物葉麵,使作物和林木受傷害或死亡。酸雨會使湖泊酸化,當湖水PH<4時,魚類爛腮、變形、甚至死亡。酸雨對建築物和其它物品亦會造成百戰不殆。酸雨的分布甚廣,目前全球有4大中心區,即西歐中歐區、俄國與東歐區、北美區。中國西南和中南與華東區。其中以北歐和北關地區酸雨的酸度最大。
雲
雲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或兩者混合組成的可見聚合體。雲的形狀多種多樣,瞬息萬變,絢麗多姿。我們通常將雲分為三族十屬二十九類。一、低雲族:(一)積雲Cu頂部呈圓弧形或圓弧形重疊凸起,底部幾乎是水平的雲塊。1、淡積雲2、碎積雲3、濃積雲(二)積雨雲Cb雲體濃厚龐大,雲底陰暗混亂,起伏明顯,有時呈懸球狀結構。常產生雷暴和陣性雨(雪),有時有冰雹,偶爾還有龍卷出現。4、禿積雨雲5、鬃積雨雲(三)層積雲Sc6、透光層積雲Sctra7、蔽光層積雲Scop8、積雲性層積雲Sccug9、堡狀層積雲Sccast10、莢狀層積雲(四):層雲St層雲是低而均勻的灰白雲幕,像霧,但不接地。層雲可降毛毛雨或米雪。11、層雲12、碎層雲(五):雨層雲Ns厚而均勻的降水雲層,能完全遮蔽日月光,忡暗灰色。通常降連續性的雨或雪。13、雨層雲14、碎雨雲二、中雲族:(六)高層雲As帶有條紋或纖縷結構的雲幕,有時較均勻,顏色灰白或灰色,有時微帶蘭色。可降連續或間歇性的雨雪。15、透光高層雲16、蔽光高層雲(七)高積雲Ac17、透光高積雲18、蔽光高積雲19、莢狀高積雲20、絮狀高積雲21、堡狀高積雲22、積雲性高積雲三、高雲族(八)卷雲Ci23、毛卷雲24、密卷雲25、偽卷雲26、鉤卷雲(九)卷層雲Cs27、毛卷層雲28、勻卷層雲(十)卷積雲Cc29、卷積雲
雷雨雲的形成
人們通常把發生閃電的雲稱為雷雨雲,其實有幾種雲都與閃電有關,如層積雲、雨層雲、積雲、積雨雲,最重要的則是積雨雲,一般專業書中講的雷雨雲就是指積雨雲。雲的形成過程是空氣中的水汽經由各種原因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而發生凝結的過程。使空氣中水汽達到飽和是形成雲的一個必要條件,其主要方式有:(1)水汽含量不變,空氣降溫冷卻;(2)溫度不變,增加水汽含量;(3)既增加水汽含量,又降低溫度。但對雲的形成來說,降溫過程是最主要的過程。而降溫冷卻過程中又以上升運動而引起的降溫冷卻作用最為普遍。積雨雲就是一種在強烈垂直對流過程中形成的雲。由於地麵吸收太陽的輻射熱量遠大於空氣層,所以白天地麵溫度升高較多,夏日這種升溫更為明顯,所以近地麵的大氣的溫度由於熱傳導和熱輻射也跟著升高,氣體溫度升高必然膨脹,密度減小,壓強也隨著降低,根據力學原理它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氣層密度相對說來就較大,就要下沉。熱氣流在上升過程中膨脹降壓,同時與高空低溫空氣進行熱交換,於是上升氣團中的水汽凝結而出現霧滴,就形成了雲。在強對流過程中,雲中的霧滴進一步降溫,變成過冷水滴、冰晶或雪花,並隨高度逐漸增多。在凍結高度(-10攝氏度),由於過冷水大量凍結而釋放潛熱,使雲頂突然向上發展,達到對流層頂附近後向水平方向鋪展,形成雲砧,是積雨雲的顯著特征。積雨雲形成過程中,在大氣電場以及溫差起電效應、破碎起電效應的同時作用下,正負電荷分別在雲的不同部位積聚。當電荷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在雲與雲之間或雲與地之間發生放電,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閃電"。雷電以其巨大的破壞力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慘重的災難,尤其是近幾年來,雷電災害頻繁發生,對國民經濟造成的危害日趨嚴重。我們應當加強防雷意識,與氣象部門積極合作,做好預防工作,將雷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秋季
秋季是由夏季到冬季的過度季節。陰曆為7-9月立秋到立冬,陽曆為9-11月,天文為秋分到冬至一段時間。氣象工作者研究的物候學標準是:炎熱過後,五天平均氣溫穩定在22℃以下時就算進入了秋季,低於10℃時秋季結束。從我國秋始日期分布圖上可以看出,東北地區是我國東部秋始來得最早的地方,8月低以前就已全境入秋。9月上半月華北平原金秋送爽。10月1日22℃等直線南移到長沙、南昌、杭州一線。10月15日秋風吹到南嶺、11月1日以後到達兩廣沿海和海南北部,海南島南部12月份方夏去秋來。進入秋季,北方冷空氣不斷侵入,但勢力不是很強,常在我國北方形成秋高氣爽的天氣,華西常有綿綿秋雨出現。秋季的主要氣象災害有:華西秋雨、南方寒露風、霜凍及低溫冷害。總體來講,進入秋季,太陽高度角漸低溫度漸降;秋風送爽、炎暑頓消、碩果滿枝、田野金黃。
氣團
在廣大區域內,水平方向上各處溫度、濕度的分布比較均勻,而垂直方向溫度、濕度的改變也處處相近的大塊空氣團。它的水平範圍可由幾百公裏到幾千公裏,垂直範圍可由幾公裏到幾十公裏。氣團可分為冷氣團和暖氣團。
冷氣團
氣團在移動中,比其所經下墊麵或環境為冷的氣團稱為冷氣團。常使其所經地區變冷,而本身則逐漸增熱。
暖氣團
氣團在移動中,比其所經下墊麵或環境為暖的氣團稱為暖氣團。常使其所經地區變暖,而本身則逐漸冷卻。
鋒麵
大氣中分隔冷、暖氣團的狹窄過渡帶。其長度延伸百公裏至數千公裏;水平寬度在近地麵層約數十公裏,在高層可達200——400公裏,或更寬。因其水平寬度遠比大範圍氣團小,可近似地視這一過渡帶為一幾何麵,故通稱為“鋒麵”。也簡單的稱為鋒。鋒可以分為冷鋒、暖鋒和靜止等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