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柔懦型人的命運
優柔,能謀不能斷。
懦弱,無謀亦無斷。
具備這種性格的人往往是失敗的命運。他們遇事猶豫不決,瞻前顧後,辦事拖泥帶水,不果斷幹脆。
機會並不是隻給每個成事之人,上天會垂青每一個人,但性格優柔懦弱者卻一次次放過,失掉機會。他們缺少果斷的勇氣,其命運無疑以悲劇結局。一、李煜的悲劇
古來性格優柔懦弱的人難成大事,他們缺少男子漢陽剛果斷之氣概,一朝帝主,統禦天下,最後卻成了階下囚,何也?皆因其性格優柔懦弱,喪失了一次次機會,認敵為友,摒棄忠良,最終為人所滅。南唐後主李煜用他那哀婉淒切的詞曲向人訴說著曆史和他個人的悲劇。
從古至今政治家與藝術家就是兩種不同的性格,他們是兩條道上的人,自然有不同的命運,前者需要的性格是剛毅堅韌、冷靜果斷,而後者的性格則是感情豐富,浪漫細膩,不會客觀冷靜處事。自然,後者的個性也多屬懦弱型,他們書生氣十足,往往好對現實或曆史抒發感慨。南唐後主李煜就是這樣的文人,卻偏偏又讓他當了皇帝。他的詞寫得頗有獨到之處,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他不是一位好皇帝,由於性格懦弱優柔,最終被淪為亡國之君,客死他鄉。
李煜雖然性格懦弱,但依靠祖輩傳下來的基業,這個南唐皇帝當得倒也逍遙快活,每天寫寫同、賦賦歌。誰知,好景不長,宋太祖的鐵騎打破了他的好夢。宋軍數十萬雄師攻破建康。身為一國之君的李煜,此時不想辦法召集群臣采取措施,卻回後宮,去問老婆,真是讓人好氣又好笑,究竟是不是男人?實在是太沒主見,太軟弱了。
小周後倒顯得比李後主還鎮靜,她首先想到朝政機密,急命執事女官帶領眾人一起動手把朝臣們的奏章抱出去焚掉,然後又令他們把珍奇墨寶、貴重典籍和價值連城的名畫都抱出去焚毀。頓時,雍和殿前烈焰飛騰,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濃煙如愁雲慘霧四處飄散。六宮美人兒也忘記了宮禁嚴規,個個驚恐萬狀地跑出來,圍向小周後。此時,小周後也沒有了正宮娘娘的尊容儀態,嬌美的鳳體顫抖著蜷縮在宮女中間。眾人哭聲、叫喊聲混作一團。
此刻,李後主必須立即做出決定:殉國還是投降,因為宋軍的攻勢越來越猛,還有小周後和眾美人們期待的目光。正當他猶豫不決的時候,宋兵已衝到第一重宮門。這就由不得李煜了,他隻好身著白衫,頭戴紗帽,邁著沉重的腳步帶領皇族與屬下出宮遞上降表。平南將軍曹彬率部下把被俘的李煜等40餘人押解到船上,從水路奔赴大宋國都汴京。曹彬久聞李後主是一位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的詞人。如今同乘一隻船,他好奇地凝視著李煜那俊秀的容貌,果然不凡,但此刻卻現出一臉悵然若失的神色,不禁對他輕蔑地一笑:如此懦弱之君,焉有不亡國滅族之理?難為他還當了這麼多年皇上。
船艙裏的李煜閉著雙眼一語不吭,內心像湧起翻江倒海的波濤:南唐建國已有40載了。昔日南唐之主,如今淪為亡國之君……一切皆如東流水,痛定思痛,心中暗自吟誦《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裏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吟罷,暗自感慨萬端地想:真有點後悔,不該輕信讒言,亂殺忠良!更不該在國家大事上一再優柔軟弱!
後來,宋代的大文學家蘇武評論說:國破家亡之後,李煌應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丟掉了祖宗創下的基業,應該到宗廟前痛哭,並向百姓謝罪。但是他根本沒這麼做,而是去頌聽教坊樂手演奏《別離歌》,惋惜自己再沒機會與宮娥彩女尋歡作樂了,這樣,不亡國才怪呢?其實李煜何嚐不想國力昌盛,但是性格使然,讓他在皇帝的位子上實在是勉為其難。
李後主的先皇後周後(昭惠後)去世時,宋太祖派使臣魏丕去南唐吊祭,實際是借機讓魏丕觀察李後主的想法和打算。魏丕在周後靈前吊唁後,李後主設宴款待。席間,李後主君臣吟詩,認為宋使魏丕乃一介武夫,不會吟詩賦詞,隻是禮節性地請他賦一首,卻不料,他提筆一揮而就,其中有兩句是:“朝宗海浪拱星辰,莫教雷雨損基肩”之句,實則是暗示宋太祖處心積慮要統一天下。李後主君臣看罷,驚詫不已。
沒過幾天,宋太祖就命崔彥進。曹彬等4員戰將率6萬大軍,分兵兩路直取後蜀。很快,兵臨其京都城下,後蜀被攻破的消息傳到江南,猶如晴天霹靂,南唐舉國震驚。敏感的李後主暗想:孟昶踞劍門天險,固若金湯,宋軍一到,頃刻陷落,束手就擒;而我僅憑長江天險,恐怕江山難保!
這還不算,宋太祖又興師討伐與南唐國土接壤的小國南漢。僅數日即攻破南漢,將其國君劉獾押往汴京。李後主心裏明白:這是殺雞給猴看,也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不僅如此,宋太祖滅掉南漢之後,大軍移師漢陽,其鋒芒直指南唐,氣勢咄咄逼人。宋朝此舉把李後主嚇破了膽,每天惶惶不可終日。
樊若冰原是南唐一布衣,後逃奔到汴京,向宋太祖提供謀取南唐之策。宋太祖當即委以重任,做個舒州軍事推官,上任後,即上書宋太祖,說其家眷仍在江南,為避免李後主加害,奏請把他們接到自己的任所。宋太祖馬上為之下詔。其實,樊若冰逃到汴京後,南唐朝臣就紛紛上書李煜,要求懲處此賊,殺其家眷,以除後患。可是李後主執意不敢,事到如今,更不敢違抗宋太祖的旨意,隻得忍氣吞聲地派人送樊若冰的眷屬渡江,任憑國賊逍遙法外。
宋太祖肆無忌憚,得寸進尺地威脅欺淩南唐。有識之朝臣深為社稷擔憂,有人曾向李後主奏稟,宋太祖在荊南製造幾千艘戰艦,意在謀取江南。南唐愛國誌士紛紛主動向李煜上表,請求前往荊南秘密焚毀戰艦,破壞宋朝南犯的計劃,可李後主卻膽小怕事,不敢準奏。
南唐並非沒有忠臣良將,鎮海軍節度使林仁肇是一位文武兼備之人,身經百戰,屢立戰功,就連宋太祖也佩服他的軍事才能。林仁肇忠君愛國,時刻為南唐社稷擔憂,為了社稷永固,專程進京密奏防禦之策。
由於宋太祖日甚於日的威逼江南,李後主已如驚弓之鳥,巴不得有人救助,聽說朝臣來獻禦敵之策,急忙到光政殿等候。
林仁肇胸有成竹地向李煜獻出他的禦敵之策:宋朝淮南諸郡戍守薄弱,而又連年出兵,滅西蜀,平荊湖,現在又攻取嶺表,往返數千裏,軍士疲憊,兵家稱之為“有可乘之勢”。請陛下借給臣精兵數萬,出壽春,渡過淝水、淮河,占據正陽,依靠那些懷念故國的士民和積蓄多年的糧草,收複過去的疆土,必將勢如破竹。臣起兵之日,陛下派快騎報告宋朝,就說臣私自舉兵反叛。此事若成功,國家享其利;若不成,請誅臣族,以表明陛下未參與此事。”
李後主聽罷林仁肇所獻禦敵之策,立刻嚇得龍顏失色,連連擺手阻攔:“此乃惹火燒身之策,使不得,使不得,如照此策行事,勢必會招來宋兵!”林仁肇還想進一步論證自己所獻之策的可行性。然而,李後主卻怕得再也聽不下去了。
一朝天子,麵對敵國的咄咄逼人,如此優柔退卻。焉有不滅之理。無疑,這使南唐失掉了一次防禦宋朝南侵的良機。
後來,沿江巡檢盧維也來向李煜獻策:“吳越仇讎,乃腹心之疾也。他日必為北兵向導以攻我。臣屢與之角,知其易攻,不如先出其不意滅之。”
李後主非常膽怯地問:“如果宋朝來討,奈何?”
盧絳信心百倍地回答:“臣請詐以宣、歙二州叛,陛下可邊聲言討伐叛軍,邊以金珠寶貝賄賂吳越國,請吳越國發兵。吳越之兵,勢不得不出。待吳越兵到之時,再迎頭痛擊之。而臣襲其後,定可一舉滅掉吳越!吳越既滅,則我國國威大振,北兵亦不敢妄動矣!”
此等冒險禦敵之策,李後主豈敢采納!而且視如洪水猛獸一般,急忙命盧絳退下。由此可見,南唐並不是沒有能人,主要是國君太軟弱了。
可惜,李後主又一次失去了難得的防禦宋軍南侵的機會。宋太祖對南唐蓄謀已久,虎視眈眈,步步緊逼,致使李後主恐懼得寢食難安。那麼,在不可多得的禦敵良機麵前,他為什麼一而再的錯過呢?隻一個字,就是“怕”!這種懦弱的性格就注定了南唐的錦繡河山要從他的手裏斷送掉。
李後主之所以懦弱到如此地步,看看他從孩提時代到登上王位所處的環境就不難理解了。
幼小的李煜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宮中誰還改對這個小龍種慢待呢?專門服侍他的奶媽、侍女是在後宮中挑了又挑選了又選的,無不盡職盡責;天氣冷暖、早晚起居、一日三餐……無不精心嗬護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