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自由地追求精神世界樂趣的婚姻,那隻能製造愛的奴隸、愛的囚徒。一切貪圖占有對方精神世界的戀人,都是在為愛情挖掘無形的墳墓,它不僅會窒息多情的戀歌,還往往會埋葬創造的人生。

1 婚姻有必要存在嗎?

“婚姻:是一個小團體,包含一個主人,一個主婦,而且也是兩個奴隸,就這麼兩個人。”這個嘲諷婚姻的定義是比爾斯在19、20世紀之交所下的。像這類對婚姻作尖刻評語的並不算新鮮。幾世紀以來,的確有些聰明人因頌揚婚姻而大有聲譽。但是在近二十年來,這個最崇高的人類製度已日益受到嚴厲的抨擊,不單是從文藝及學術觀點的批評而已。直到現在婚姻為人非議的缺點有:離婚率直線上升,夫婦之間不美滿,還有年輕人鑒於老一輩的痛苦經驗,對婚姻變得過分小心以免重蹈覆轍。此外,許多自以為醒覺的人咒罵婚姻,進而否定其存在的必要。離過婚的人常發誓這輩子不再婚姻;婚姻不美滿的人,失望之餘,常在婚姻的枷鎖之外另求新伴侶;有些年輕人隻是生活在一起,有婚姻之實而無其名;還有一些已婚夫婦,互相厭倦,屈服在一種彼此有利,但卻同床異夢的婚姻生活裏。

有些人懷疑婚姻存在的必要,而提出有力的論據。現在所謂婚姻美滿似乎已如同海市蜃樓,逐漸模糊,渺茫不可捉摸。在美國大約三對夫婦中有一對會以離婚收場。有些學者更認為,一般人中婚姻不如意的至少占75%。許多人對著這樣的統計數字,開始懷疑自己為什麼要冒這個險。現在的世界已是性泛濫、性開放,而道德規範和倫理觀念也解體了,為什麼還要結婚?為什麼不能隻是生活在一起,甚至有些人認為——為什麼不能許多男女住在一起?

在美國的年輕人嚐試團體婚姻,晚上夫婦們交換伴侶。有的電影明星在接受訪問時,大談他們秘密的暖昧關係。還有其他標榜理想或 功利主義者,有的主張性開放,有的仍然保持一夫一妻的關係,可是沒有婚姻的名分。年輕的女人愈來愈不滿意婚姻的束縛,不願結婚。有些未婚的媽媽更是勇敢地獨力撫養孩子。事實上,即使一直沒有結婚,同樣也可以養自己的孩子,給他溫暖的家。

有些人則在多婚製中找到答案。常有男女三人共同生活的例子。甚至那些表麵上主張一夫一妻製的人,實際上由離婚而再婚,實行一連串一夫一妻的婚姻,長久下來也應算是多夫或多妻者。拒絕做法定結合的人漸多,他們選擇過各種未婚的生活,大概傳統的老式婚姻隻對同性戀者還具有一點神秘性。

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麵臨這種紛亂的局麵,對傳統的婚姻提出許多可行的建議——富於想象,但未必實用。林伯爾建議,兩對夫婦和他們的孩子們生活在一起,集合所有的力量——性方麵、精神上和經濟上——彼此照顧。瑞典人嚐試令丈夫在家看孩子,由妻子出外奔跑,養家活口。也有人實行擴大的家庭組織,這樣可以得到別人的幫忙,促進友誼,彼此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或者白天將孩子送到托兒所,使母親(或父親)白天免於看管孩子的羈絆。還有人建議分段結婚。按照年齡和成熟程度,從沒有小孩到養育孩子,年齡較長而且相當成熟的婚姻才準養孩子。有人更進一步主張強迫節育,嚴格限製婚姻執照。甚至有人計劃為期五到二十年的婚姻合同,到期可以各奔東西,另求新伴。

眾說紛紜,漫無止境,這些隻有更叫人無所適從。顯然對甲夫婦有幫助的建議,很可能反而會破壞乙夫婦的關係。麵對這些矛盾的解決方法,許多人會覺得,目前的婚姻至少能提供我們一些保證。但是除了這種消極勉強的看法之外,我們是否能找到一些婚姻的好處和美德?婚姻確實值得保留嗎?

婚姻製度之所以持續的一個簡單的解釋,是人類有一本能的需求——尋求組織。組織和形式是一切存在的中心,創造的根據。為了生活的方便和經驗的井然有序,組織是有必要的。它讓人知道做事的法則,了解物換星移,四時運轉。現代生活中有許多事物需要組織,像門牌住址、計算機、支票和銀行。尤其是社會日益複雜,人口日益膨脹之時,需要更多的組織形式。

製度隻是我們用來使人類行為結構形式化的方法而已。婚姻和家庭製度,是每一個社會的基礎。雖然形態和結構各個不同。每種婚姻製度的存在都是配合特殊的文化背景,並和其他的親屬、社會、政治和經濟製度交互作用,互相影響。這種作用意味著社會不時的變動,每一種製度本身要調適,重新整合,以配合其他製度。婚姻製度因為涉及個人的問題,變動較緩慢。但終究是在改變,也必須改變。

猶太教的父權婚姻製度以土地經濟為基礎,到現在已經過時了。古代在農場裏,父母共負一軛,一起犁田,共同為生活奮鬥。這種夫婦在經濟上和心理上的相互依賴是靠著社會認可而維係的。婚姻結構配合著當時的婚姻功能,但這是會隨時間而改變的。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高速工業化瞬息萬變的世界,舊有的婚姻形式顯然已不再適用。新而複雜的生活方式引出新的婚姻形式。一切都在棄舊從新,可能我們會把婚姻完全拋開。

在這樣混亂的時代裏,我們非常明顯地需要一些組織的結構。同樣地,舊有的婚姻形態也在消失和改變。舊有既定的製度能被改變嗎?如何擺脫日積月累的傳統?隱藏在幾世紀來錯綜的文化殘餘下,什麼是婚姻的基本成份?

長久下去,婚姻製度也許會完全消失。

有些未來學家預測,未來的世界有一天會由女性占優勢,男人隻是像雄蜂一樣,閑散不工作,而達到婦女解放運動的結果。還有一種說法,不至於那麼嚇人,就是組織鬆散的團體會取代現在的核心家庭,形成像一些印第安文化的擴大家庭組織,成為一整個大家庭。或者可以用試管和電腦製造嬰兒,那時婚姻就成為曆史陳跡了。

但是這些發展都還在遙遠的未來。我們生活在此時此地,人們發現世界正快速發生巨大的變動。他必須改變人際關係以抓住生活的意義。這種親和的需要掩蓋了人類更深刻的需求。隻有經由彼此誠摯的了解,我們才能相愛,發揮潛能,共同奮鬥。也隻有從婚姻,不論何種形式,我們才能平穩地體驗那種一對一的關係中,完全親密的感覺。有位快樂的妻子說的話,更肯定了這種許諾的需要。她一直拒絕結婚,直到三十四歲才在不安和氣憤之下勉強結了婚。她說:“結婚前,我有過很多親密而且長久的關係,但後來沒有真正的許諾。婚後我發現,除了結婚以外,別無他法可以使自己的心靈成長。在婚姻生活中,經由取得和舍棄而成長。成長是一個過程,你必須投身其中。我拋在後頭的是什麼?”她問,“我舍棄的是什麼?我想是扔掉了我自己的舊殼,取得開放自己的能力。這就是許諾,使自己完全對另一個人開放。”隻有憑著完全將自己許諾給親密的婚姻關係,我們才能找到成長的能力。

許多事實指出,目前大多數人仍然願意選擇婚姻來達到最親密的一對一關係,並由許諾自己而成長,這種情形可能持續幾代而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因此我們的努力要朝向實際製度的改變,怎樣使婚姻製度適合每一個人,滿足他們特殊的需求?婚姻應該像一件裁剪合身的衣服那樣合適,而不應像衣架上取下的成衣,遲早有一天我們都會步向婚姻之途,那時婚姻應該是一種積極的肯定,肯定自己願意和另一個人共同成長,增進感情。

2 婚姻是一種負擔嗎?

大多數夫妻同意幸福婚姻需要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但是,有許多夫妻由於其努力沒有立即見效而心灰意冷,馬上就放棄努力,覺得婚姻是一個負擔。

但是,最幸福的夫妻不這樣處理他們的關係。他們的成功婚姻的秘密在於以下10項規則:

(1)幸福婚姻不是恰好碰上的

大多數人越來越相信愛是不可思議的,從最終意義上說,我們把握不了她。我們並非“決定”去愛——我們“跌入”愛河。但事實並不完全如此。婚姻的質量取決於雙方在順境和逆境中對待對方的方法。愛決不是靜止的,她或是生長,或是衰落。幸福夫妻懂得,他們的愛情的生命力在於自己的責任。他們是尋求持久愛情的積極參與者。

(2)愛情不是輕易能毀滅的

幾乎所有的夫妻私下都害怕愛情的停滯和枯萎。但愛是不死的。它隻能是在其他愛情的遮蔽下而顯得缺乏。

當一個婚姻中發生了糟糕事時,雙方都需要保護自己。由於害怕受傷害和拒絕,他們縮到冷淡的假麵具下。但有著良好婚姻的夫妻明白,暴風雨過後,甜蜜還會回來。由於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就能克服危機而不使婚姻破裂。

把這一準則用於行動,就是記住在雙方發生分歧時停下來想一想剛結婚時你對對方的感情。讓你的愛起越暫時的否定感情。

(3)婚姻不是萬金油

由於婚姻的價值被高度頌揚,人們認為它是治療孩提時代的或過去的戀愛創傷的良藥。但婚姻不是個人問題的解決方法。不管你們夫妻的關係有多麼親密,在結婚前,你和你的配偶都是獨立的人。

當我們期望一個同伴支持我們的自我主義或補償我們的軟弱時,我們毫無例外地是失望的,我們所愛的人也會感到不滿。我們必須獨立承擔起自我價值的責任。

幸福夫妻知道,婚姻要延續,雙方必須首先學會愛自己。否則,他們決不能感受到對方愛的價值。

(4)愛是接受

我們經常愚蠢地認為愛給予我們重塑他人的特權。我們試圖抹去我們配偶身上的粗糙之點,而不管在這樣做時甚至會抹煞那人身上令我們鍾愛的品質。

決不能這樣做。即使是一個依從型的配偶,他或她也會不自覺地抵抗改變或一致化的壓力。

當然,如果問題使生活不可忍受,這就需要商議了。但這時也得考慮“會更好或更壞”。婚禮上就提醒我們所有人都是有缺點的。

真正幸福的夫妻懂得,愛包括接受對方的瑕疵。他們知道一個人改變的願望產生於對他或她的接受之中。

(5)愛人不是思想的讀者

愛情的幻想之一是愛人能對我們最深沉的思想和夢想發生共鳴。當對方不能共鳴時,我們就感到傷心、失望甚至感到被辜負了。

但是,要愛人猜測我們的所思所想顯然是不明智的。感到自己為配偶所理解的男人和女人都知道,我們有責任使對方了解自己,當你告訴你的配偶你需要什麼而他或她對這一要求作出了反應時,這就是愛的證明。

(6)最好的關係往往是變動著的

大多數人認為,牢固的婚姻關係是始終不變的。而事實上,正如個人在不斷變動那樣,婚姻關係必然是變動不居的。麵臨著最大困難的夫妻是那些由於害怕他們的愛情經受不住而頑固抗拒變化的夫妻。

具有持久關係的夫妻用接受和積極的態度迎接變化。要相信你們夫妻間的愛情是堅固的,彼此的信任足以使對方自由發展。

(7)不忠是愛的毒藥

“我丈夫不知道,因此不會傷害他”,這是常見的私通事件的借口,但這個借口是靠不住的。私通即使不導致離婚,也會永久地損害愛的紐帶,因為這是對婚姻義務的根本背叛。

當我們遵守婚姻誓約時,就對自己感到滿意。當我們行為不忠時,我們自己知道並感到失了名譽。如果我們不愛自己,就不可能愛別人。

(8)愛不責怪

婚前,我們把婚姻想得很單純。如果一切順利,我們覺得這是由於自己的選擇正確;如果不順利,我們也知道這是自己行為的結果。

然後我們結婚了,如果我們不小心,就會把對方當作抱怨的對象:“我的不幸福是由你造成的。”

不幸,婚姻夥伴是最近便的替罪羊。找出他或她的缺點比檢查我們自己怎樣造成了自己的不幸更為容易。這樣的抱怨不僅不公正,而且會挫折自己,因為它會加強個人消極性。

不要容忍自己落入責怪的陷阱。在你的婚姻以至生活中占據一個更為牢固的地位。你在生活中所承擔的責任越多,你——以及你的配偶——會變得更幸福。

(9)愛是無私

互愛需要在給予與接受之間取得平衡,自發的無私是愛的本質。

真正的愛要求我們把握自己的需要,同時對對方的需要作出反應——不是無休無止的,不是單方麵的,但是經常的。事實上,當我們給予對方而不是接受時,更感到我們“在愛戀中”。最幸福的婚姻是那些百分之百地給予,又百分之百的接受的夫妻。

(10)愛是寬容

所有夫妻有時都不免互相傷害和失望。這種感情有兩種結果:要麼原諒,要麼慢慢積累成怨恨。愛情若要長久,我們必須能夠原諒。簡單地把感情擱置起來或不去想它並不是寬宥。為對方的行為辯解也不是原諒。原諒是怒氣和傷害的真誠的、自願的釋解。原諒對於愛情的重新生長是必不可少的。

愛情最重要的法則在於:為了你的配偶和你本人,朝著增進自我價值、尊嚴和完善的方向去做。當你對自己感到滿意時,你就擁有使愛情真正鮮活所必須的信念和個人滿足。

3 一種神聖的責任

在舊時候,婚姻是看作一種神聖的責任,不是由神道命定,便是由國家裁成。法國散文家莽旦(Montaigne)說,我們結婚,不是為了自己。在當時,滿意不滿意的問題可以說是不存在的,一個人把這種神聖的義務完成以後,就算是已經取得了幸福。至於那些得不到幸福的,是一些例外的人和一些邪孽的人,可以不論。這種對於婚姻的看法,不但得到了宗教的裁可,也受了藝術的承認;冠冕一此的愛情小說,結果總是一個夫婦團圓,百年好合,而主持婚姻的教會也認為這是唯一可能的結果,旁的結果是不可想象的。不過這種看法現在是早就過去了,事勢所趨,也是不能不過去的,到了今日,不但這種看法已經站不住,許多人的見解並且已經走另一個極端,就是,婚姻不僅不能供給百年好合的甜蜜生活,並且連相當的滿意和幸福都拿不大出來。

福洛依特在一九○八年就說過:“大多數的婚姻的結局是精神上的失望和生理上的剝奪。”又說:“要消受得起婚姻的折磨,一個女子必須特別的健康才行。”

婚姻的不滿意的普遍,好比塞翁失馬,不一定是一個十足的禍患。它表示從事於婚姻的人大都有一個很高的理想,並且都切心於實現這理想,唯其這種理想不容易實現,才發生不滿與失望的反應;這是一個好現象,事實上婚姻是一種造詣的曆程,一個須不斷努力的攀登的曆程。很少人了解,他們所能希望的婚姻生活的滿足究屬是甚麼一個性質,安知他們懷抱著的不是一種根本上婚姻所無法供給的奢望?他們不了解婚姻終究是人生的一個縮影,一個太容易和太舒服的婚姻生活就不成其為一個縮影,換言之,就是不可能的;而對於人生真有閱曆和真已備嚐甘苦的人,這種太容易和太舒服的婚姻生活事實上也不能給予甚麼饜足。

因此,我們對於滿意不滿意的問題,雖得不到一個絕對準確的答案,我們至少必須把這種答案的嚐試放在一個統計的基礎之上。“就一般情形說,女子對於婚姻的失望,比起男子來更要見得嚴重”。

近代的婦女對於生命已經有一種更大的展望,因此,也就感覺到一番更大的要求;男性的優勢,她們自己的比較委屈的地位,在她們的母親一輩是認為很自然而不可避免的,在她們看來卻是很不滿意的。對於女子,這世界是變了,特別是在她的宗教生活和社會生活方麵;對於男子,這種變動雖也未嚐沒有,但遠不如對於女子的那般深刻;在女子不能不感覺到這種變動的深刻,一部分也是因為這種變動的一大部分是經過了輿論的特別承認與法律的特別規定的。男子的一般的傳統生活也沒有改變很多。因此,一個女子加入婚姻生活以後,很容易感覺到一種剌謬的情形,一種事實與理論的剌謬,一種生活與主張的剌謬,而這種剌謬又很容易引起一番內心的衝突。有許多女子,——其中有舊派的富有浪漫主義的理想的女子,從小到大很少和男子發生過接觸;其中也有比較新式的女子——到了蜜月的時期才第一次了解男子是怎樣的一種人和婚姻是怎樣的一回事,而從那天起就深深的感覺到不滿與失望,甚至於到老不會完全忘記或擺脫。對於舊派的女子,這固然是由於舊式教育的錯誤,而對於新式的女子,這種不滿的心理就得追溯到方才所說的那種剌謬的情形了。……德國凱塞林伯爵(Count Keyserling)在他那篇很皮裏陽秋而又鞭辟入裏的關於婚姻問題的分析裏,把婚姻描寫做“一種兩極間的張力”;婚姻是一元的,但這一元是由兩個焦點組織而成的,焦點之所以能彼此維係,是由於其間有一種緊張的引力——他在別處說,這張力也許是一個很悲慘的張力——但若這焦點的關係必須維持於不敗,這張力是不能取消的。這種焦點間的關係事實上也是一般生命的一個象征,自有其在生活中可以增加愉快的價值,在婚姻裏如此,在一般的生命裏也未嚐不如此。我們說婚姻自有其痛苦的成分,或焦點之間的張力,自有其悲劇的性質,我們並不采取禁欲主義的立場,認為痛苦與悲劇本身有很大的意義,而值得加以申說。我們說這話的用意,有一位詩人而兼先知家的作家頡勃蘭(Kahlil Gibran)已經再三說過,就是:快樂與悲苦是分不開的。

4 婚姻的潛能

據估計,有十分之九的夫婦不能獲得所有潛在的幸福。但麥斯夫婦認為每一個婚姻都是可能更豐富些的。大衛·麥斯說:“人們所實現的東西和期待實現的東西之間是有差距的”。區別在於發展的潛能——即存在於所有夫妻中的感情財富的隱蔽倉庫,但很少有夫妻去開啟這個倉庫。

“婚姻潛能測試”的設計就是為了衡量婚姻潛能,它包括下述夫婦間互動的10個主要方麵:

1、共同的目標與價值。

2、發展婚姻的諾言。

3、溝通技巧。

4、情愛與尊重。

5、解決衝突的創造性方法。

6、男性/女性角色的一致看法。

7、合作和一起幹活。

8、性滿足。

9、金錢安排。

10、怎樣做父母,對非父母夫妻而言是怎樣做決定。

參加測試的夫妻先私下估計問卷所列的各個方麵的潛能情況。例如,如果丈夫或妻子認為他們合作得非常好,他(她)就給那一題打上8分或9分(分為0—10十一檔);如果一個妻子認為她的丈夫十分不情願幫她幹家務雜事,她就給對性別角色的認識一條打上低分,如果一方認為隻得到了部分性滿足,她就給這一條打4—5分。總分表明一對夫婦的婚姻潛能實現了多少。以100減去所得總分,就表明如果夫妻雙方盡力而為的話還有多少潛能可以實現。

參加“婚姻潛能測試”的成千上萬對夫妻的經驗表明,婚姻中存在幾個關鍵性的領域,它們最容易造成婚姻的困難——也因而是增進婚姻潛能最大的地方所在。

(1)婚姻問題中的丈夫和妻子中有87%的人存在著相互溝通

上的困難維拉·麥斯看到:“如果一對夫婦能夠發揮改進其表達感情和需要的方法的潛能的話,大多數誤解都可以消除。”

一位洛杉磯男子訴說了因為他下班回家往往很遲引起他的妻子抱怨時感到多麼憤怒。他說:“我想這無非是因為我晚回家她得在廚房裏多幹點罷了。”但是,當這對夫妻在婚姻潛能測驗的分數討論中提到這件事時,那位妻子說:“我之所以介意,是因為我想你工作得太累了。”

這對夫婦認識到他們的爭吵有許多是由紊亂的溝通所引起的。為了改進這一點,他們計劃參加一個學習班學習怎樣更加確切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2)情愛與尊重一欄也有一些麻煩

一對中西部的夫婦在其他項目上的打分都很高,他們驚訝地發現在這一條上兩人打分都較低。逐漸地,他們認識到他們對情愛的忽視起源於丈夫的年邁父親病重之時。

丈夫說 :“我是獨子,因此所有擔子都落到了我的肩上,我被弄得心力交瘁,我非常需要我妻子的支持。但她卻似乎對我越來越生氣。我不知道為什麼。”

妻子解釋:“這是因為我感到受了冷落,我想幫忙,但你從不把擔子分給我。”

最後,這對夫妻認識到這是因為雙方都有壓力,而不是因為相互不關心才導致感情的疏遠。他們說:“我們相約下次誰如感到被剝奪了感情,就得找出原因。我們已經明白抑鬱或生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3)當問題涉及解決衝突的創造性方法時,大多數夫妻企圖忽

略或掩蓋他們的不同意見但是,許多家庭生活專家認為,如果用積極的方式解決衝突,就能夠強化婚姻,社會學家默裏·斯特勞斯說:“如果沒有衝突所帶來的變化的話,一個家庭就麵臨著傾覆或停滯的危險。”據麥斯夫婦研究,配偶之間的衝突是他們的親近願望的必然結果:“關係親近的夫妻相互靠攏,感情越熱,越易產生不同意見。這時,他們所感到的不是愛,而是氣憤。但是,如果他們能把衝突看作潛在地具有創造力的話,不同意見就不可怕了。”

有對夫妻承認,當他們發生爭執時,妻子總會退歸沉默,掩蓋起她的怒氣,而丈夫則又是叫喊又是威脅。當他們參加婚姻潛能測試時,妻子對丈夫說:“我以前從未告訴過你,當我們爭吵時你變得如此粗暴,這使我驚怕,所以我沉默了。我讓你贏,然後憎恨它。”

丈夫驚奇地問:“你怕?但我也覺得怕,我想我大喊大叫是為了掩飾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