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小說拾趣
五千年風雨曆程,五千年跌宕起伏。中華小說以它獨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出每一年代的不同風情,每一種人生的百態姿容。那些奇思妙想,那些浮沉往事,那些曲曲折折的悲悲喜喜裏,道盡了人世滄桑,演盡了人生起落。小說就是人生,人生也是一部小說。
羅貫中與三國
傳說,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空城計”這一段時,有這樣一段故事。馬謖失街亭,司馬懿率領大軍,殺奔西城而來。這時城內隻有文臣十幾個,老弱兵卒二千多,諸葛亮自知不敵,決定棄城而走。寫到這裏,他覺得這樣寫不出孔明的足智多謀,但一時又沒有好主意。
偏巧,羅貫中隱居的小山村,出了一件新聞:村裏請來了戲班子,要連唱十天大戲。村民王大膽一家老少都是戲迷,晚上個個都要去看戲,誰都不願留下看家。急中生智,王大膽忽發奇想,叫老婆把大門敞開,堂屋裏亮起一紅燭。全家人於是樂得歡天喜地都去看戲。頭一晚,村裏幾家關門上鎖去看戲的,都被小偷破鎖偷走了東西,唯獨王大膽家平安無事。王大膽自以為這一招高明,第二天如法炮製,照計行事,小偷雖覺疑惑,但到底沒敢進屋。第三夜,小偷反生一念,在其門口大喊:“失火了,快救火呀!”連叫幾聲,無人響應,於是便放膽進門,將衣服財物席卷一空。王大膽戲散回家,途中遇見有人背包袱離去,於是忍不住得意地對老婆說:說不定是小偷,今晚又不知哪家失竊了呢!待到返家一看,方才真正傻了眼,頓時呼天搶地,以後再也不敢離人了。
羅貫中聽到此事,初覺好笑,可後來一想:司馬懿隻知諸葛亮一生謹慎,我何不寫諸葛亮坐在城樓上觀山景,城門大開,叫老兵掃地相迎?秉性多疑的司馬懿,必不敢進城,我就能贏得時間調兵,豈不兩全其美?後來,羅貫中果然寫成了“諸葛亮智退司馬懿”這一章節。而把空城計寫得如此精彩,也許正是受了王大膽敞門點燈看戲的啟發而來。
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魏、蜀、吳三國相繼崛起,成鼎足之勢,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曆史長劇。本書就是以此為曆史背景演繹出的一部曆史小說。
漢末爆發黃巾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湧現出一批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豪強,他們彼此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戰。漢靈帝死後,少帝劉辨繼位,外戚何進當權,宦官殺死何進。袁紹起兵誅殺宦官,又被董卓打敗,董卓廢劉辨而立獻帝劉協。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以貂蟬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然後聯合各路豪強,殺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所殺。隨後,袁紹軍與另外17鎮諸侯割據混戰,最後,形成了三股強大的勢力: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殲滅袁紹、袁術等勢力,統一了黃河流域,占據了中原地帶;劉備最初轉徙不定,直至他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出山輔佐,才製定了正確有效的戰略方針,即以“帝室之胄”“光複漢室”為旗號,以“聯吳抗曹”為基本方針。最後,經過“赤壁之戰”,迫使曹操北還,得以占據益州與荊州部分,逐步發展壯大;江東孫氏自孫堅開始,就以江東六郡81縣為根據地站穩了腳跟,直至孫權,實力日益增強。
此後,三國爭戰層層展開。先是孫權趁關羽和曹兵交戰之際,派兵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死於孫權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廢漢自立,定國號“魏”。劉備亦繼漢統,建立蜀漢。為報關羽被害之仇,劉備親征江東,結果孤軍深入,為陸遜所敗,劉備病死白帝城,托孤於諸葛亮。其後,孫權建立吳國。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少主劉禪,獨撐危局。其間,諸葛亮堅持聯吳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獲之後,穩定了後方。又先後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敗告終,諸葛亮也積勞成疾,病死軍中。他死後,薑維繼其職,先後九伐中原,同樣無功而返。後主劉禪昏庸無知,朝政腐敗,蜀漢國力日漸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