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著名旅遊城市(1 / 3)

愛麗舍宮(LePalaisdel'Elysé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愛麗舍田園大街北側,它是一座大石塊砌成的二層樓建築。建於18世紀初,距今已有200多年,它經曆了一段曲折的曆史。1718年戴佛爾伯爵亨利在巴黎市中心蓋起了這座宮殿、取名戴佛爾大廈。主人死後,龐畢度候爵夫人買下了戴佛爾大廈,她死後,大廈轉到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手裏。1773年路易十五把宮殿賣給了金融家博讓,13年後又被新國王路易十六買下,後來他的侄女波旁公爵夫人成了宮殿的主人,戴佛爾大廈改名為波旁大廈。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這座大廈幾經轉手,最後改名為愛麗舍宮。1805年8月,拿破侖的內兄繆拉買下愛麗舍宮。3年後他被封為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國王,把這座宮殿送給了拿破侖。奧地利戰役爆發前,拿破侖和約瑟芬就住在宮內。1815年百日政變中,拿破侖又回到愛麗舍宮;滑鐵盧戰役失敗後,他在宮內宣布等二次退位。1816年路易十八把愛麗舍宮送給他的侄子貝裏公爵,就是後來的法王查理十世。

1820年查理十世遇刺身亡,這座宮殿就被拋棄了,20多年無人居住。1848年路易·波拿巴(拿破侖三世)當選總統後,住進此宮,拿破侖三世稱帝後,把愛麗舍宮改為皇宮,當時曾經接待過大批外國國家元首。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以後,愛麗舍宮改為總統府,從此100年來,一直是法國總統辦公的地方。

建築主樓左右對稱的兩翼是兩座平台,中間是庭園,外型樸素莊重。宮殿後部是一座幽靜、秀麗的大花園。愛麗舍宮內部,金壁輝煌,每間客廳的麵壁都用鍍金鈿木裝飾,牆上懸掛著著名油畫或精致掛毯,四周陳設著17、18世紀的鍍金雕刻家具,廳內陳列著珍貴藝術品以及金光閃爍的座鍾和大吊燈,宛如一座博物館。在愛麗舍宮成為政權中心之前,每個主人都依著自己的喜愛把它打扮一番,龐畢度候爵夫人把它打扮成富奢之宮,波旁公爵夫人把它打扮成田園,商人胡溫則把它打扮成夜總會一樣,其中最富麗堂皇的「節慶廳」(SalondeFete)則是第三共和時代好大喜功的總統加諾(Carnot)改建的。牆壁、天花板、地毯、都是絲絨,單是天花板上的十二個水晶大吊燈,就華麗的可以流出油來了。現在總統府就設在這裏。二樓是總統辦公室和生活區,底層各客廳用作會議廳、會客廳或宴會廳,廳內陳設仍保持古時的模樣,迎賓廳在主樓,中央是宮殿入口,總統在這裏迎接各國貴賓。法國國家元首有時在節日廳東園舉行盛宴歡請外國貴賓。新的國家元首當選後,在節日廳舉行就職儀式。每年接受外交使團的新年祝賀也在這裏。

杜樂麗花園

杜樂麗花園原為皇後麥迪奇的私產,皇後在花園裏建杜樂麗皇宮後,杜樂麗皇宮一直都是皇帝皇後的寢宮,也是皇帝大開宴席的地方,因此華麗不凡,後來凡爾賽皇宮落成,皇帝遷出,它一度冷落了,1798年法國大革命之後,巴黎人強製路易十六從凡爾賽皇宮住進杜樂麗皇宮,因此杜勒樂皇宮又有帝蹤了,但杜勒麗皇宮也開始充滿了血腥的味道。

當時的杜樂麗皇宮已淪落為國家的議壇,皇帝已不能當家了,國家議會、革命委員會、元老會等等都在這裏開會,直到拿破侖「霧月政變」(1799年11月9日),各種驚天動地的大事層出不窮,杜樂麗皇宮成了權謀家的決戰場。

在拿破侖崛起之前,1792年8月10日一大早,路易十六在杜樂麗皇宮中接到消息,聽說帝製被廢,路易十六自知大難臨頭,於是帶著全家跑向議會,議會原是杜樂麗皇宮的馬房,可是中途被截,於是保皇的與倒皇的雙方在杜勒麗皇宮展開戰鬥,倒皇的以大炮攻入杜勒麗皇宮前廳,雙方都死了很多人,杜樂麗皇宮也半廢了。可惜1871年五月人民公社的政爭之火,就連這半廢的杜樂麗皇宮也保不住了,如今它隻是一個很長很大的花圃,往日的繁華已一無所有,見證了王權的殞落。

如今杜樂麗花園可見許多雕像,有「露天博物館」之稱。杜樂麗花園位於羅浮宮與協和廣場之間,一邊依傍塞納河,坐在花園的大池塘邊,或在露天咖啡座喝杯咖啡,是感受巴黎式悠閑的最佳體驗,無怪乎被認為是巴黎最令人著迷的花園之一。

栗樹、萊姆樹以及五彩繽紛的花朵為杜樂麗花園帶來靜謐,青銅雕塑作品添加些莊嚴氣氛,整體整齊清爽的景觀設計則是典型法國花園的特色。

波旁宮

波旁宮又名國民議會(AssembleeNationale),坐落在塞納河南岸,占地相當大,除了議會廳外,還有一係列的附屬建築,足足有百間間,它的正麵麵對著「大學之道」(RueUniversite),後麵麵對著協和大橋與協和廣場,是具有260多年曆史的古典建築,這座半圓形大廈規模雄偉,北門12根大圓石柱組成的寬闊柱廊,承托著一個三角形橫楣,上麵飾以通體浮雕,柱廊下的30級台階兩側有6尊雕像。它是1722年為路易十四的女兒波旁公爵夫人建的,由此得名。1789年以後,波旁宮差不多一直是法國最高立法機構的所在地,它被看作是法國法律的象征。1830年起用作國民議會,拿破侖當皇帝時把它臨塞納河一麵改成柱式門麵,以便與河對岸雅典風格的瑪德萊娜教堂遙相呼應。波旁宮內部設施也很豪華,隻是議會辯論廳相對樸素,像一間扇形階梯教室,比想象中的小,議員座位也沒有扶手。有些議會辯論是允許民眾旁聽的,隻需事先訂座,這裏畢竟是表達民意的地方。

畢加索博物館

在此之前,這裏是於17世紀由國家監倉包稅人皮耶奧百德馮特內(PierreAubertdeFontenay)所建造的豪宅府邸,也曾是巴黎專業藝術學院。於1985年辟建成立著名的畢加索博物館(MuseePicasso),在這裏收集了許多他的畫作及雕刻作品,總計是203幅油畫、158件雕刻作品、陶瓷器88件、素描1500件、版畫1600幅。除此之外,還有畢加索的親筆原稿,編有他的插圖的書籍,除此之外還一部份為大師生平所收藏的帕爾哥(Braque)盧梭(Rousseau)米羅(Miro)及雷諾瓦(Renoir)等人的畫作。此外視聽室內還會播放關於畢加索一生事跡的影片,讓你可以了解畫家的人生就如他的畫作一樣精采。在這裏你也可以買到畢加索名畫的複製品、畫冊、書及相關物品。

盧森堡宮

盧森堡宮建於1615年。原為法國皇家後殿,是按照亨利四世的妃子瑪麗·梅迪西斯的故鄉意大利的托斯卡納風格修建的。近200年來,盧森堡宮一直是法國的政治機構所在地。現在是作為參議院(LeSénat)在使用。

亞利山大三世橋

亞利山大三世橋於1900年落成,有世界最美的大橋之稱,全長107米的橋身由一個橋拱組成,橋身較低是為了不影響香榭麗舍和榮軍院的視野。作為當時法俄友誼的象征,橋以它的奠基人、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父親亞利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橋的兩端、兩側,各有一個巨大的石柱,石柱上是鍍銅騎士群雕像,飛馬振翼欲揚,非常生動,是極佳的藝術品。橋的每一個入口都豎著高高的角柱。橋身是一群水生動植物圖案與一組花環圖案;橋上,做工精致的金屬路燈在夜間更添魅力。

小凱旋門

小凱旋門是拿破侖在1806至1808年之間所建,本來是杜樂麗宮的主要入口,然而法國大革命期間火燒杜樂麗宮,殘留遺跡就是杜樂利花園和小凱旋門。整個小凱旋門流露強烈羅馬風格,與戴高樂廣場上的凱旋門一樣都是以拿破侖盛世和戰爭為主要題材,它的兩側分別是八根科林斯石柱,門前門後有六個浮雕,門楣正中是八個拿破侖時代的士兵,門的最高處有四匹奔跑的駿馬,中央是拿破侖的雕像......當然這些都是後來加上去的,當然這些也都是歌頌拿破侖的。門的頂端的四匹駿馬是從意大利聖馬可教堂搬來的鍍金奔馬。原物於回815年歸還給了意大利,現在的是複製品,青銅戰馬旁是鍍金的和平和勝利女神。

第十五章 第戎

第戎概況

第戎(Dijon)位於勃艮第地區葡萄酒鄉而為富蔗之地,保留了許多舊時貴族的豪華宮殿和遺跡,以古堡著稱全國,人與人之間既友善又活潑,那裏的氣氛會把你深深迷戀,市內幾座博物館有眾多意識品及宗教聖物,值得細細觀賞。第戎現為勃垠第首府,從巴黎搭乘TGV隻需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車站距離市中心很近,加上主要觀光點十分集中,跟著地圖按圖索驥即可,相當適合從事一天的徒步之旅。

說起第戎,其主要特產是蝸牛菜和芥末。中世紀時期,第戎的宮殿常舉辦大行宴會,但現在已無法知道當時的餐桌上是否也上過蝸牛菜。不過有確切記載的是14世紀勃艮第公爵在一次宴會上用掉了320升芥末。第戎芥末其特殊風味是由高級的芥末子,加上當地葡萄酒於未成熟葡萄發酵所調製而成,通常由顆粒狀和糊狀兩種。1747年就成立GreyPoupon芥末店久有盛名,想在以moutandemaille之名經營,顧客絡繹不絕,店家特別推薦含有葡萄酒AuVinBlanc,隻要15F。除了芥末以外,用來裝芥末的陶瓷瓶也可以當成藝術品收藏。

同時,第戎也是法國知名的酒鄉,不隻擁有舉世聞名的葡萄酒、更加引人入勝的是鄉土佳肴的美食吸引力,因此熱愛美酒美食之旅的人,絕對不能錯過此紅酒區。而市區內曆代勃根第公爵所遺留下來壯麗的建築、世紀的豪宅,也為這個城市憑添了許多故事。在曆經許多戰亂、重整、以及不斷發展下,其古城風味的依舊風采迷人、優雅的建、佳肴美酒,以至繪畫美術等豐富的文化資源,將第戎當地的人文及環境創造出獨樹一格的生活藝術及品味,使得今日第戎古城在法國的地位千古不下。

達西廣場

達西廣場上,你從遠遠的地方即可以看見高高佇立的格奧凱旋門(Laporteguilaume),這是第戎的主要地標之一。而旅遊中心就在車站和達西廣場之間,你可以在此取得許多有用的觀光資料,而在達西廣場旁有一個小花園,花園正麵入口處白色大熊的雕像,是著名動物雕塑家FrancoisPompon的作品,他的作品在第戎美術館也有展列。

聖母院

第戎首屈一指的教堂建築--第戎聖母院(Notre-Dame)位於第戎市中心,繼承了羅馬藝術時期的建築風格,當初興建時就位於第戎主要商業區,受空間所限,這個聖母院是整個勃艮第地區最小的哥特式教堂。將近18公尺高的教堂中殿,以及技巧性的應用飛扶牆設計,讓聖母院在有限麵積下,仍舊得以展現莊嚴的宗教氣氛,同時維持穩固平衡的建築本體。聖母院正麵裝飾有怪獸出水口、敲擊報時鍾,教堂內著名的「BlackVirgin」雕像,是為了紀念第戎在1513年突破瑞士圍城所建立。同時對於大多數的第戎人民而言,第戎聖母院是一座最具親和力的教堂建築,在這近幾個世紀以來,聖母院一直是第戎人民主要的精神、心靈的撫慰。

公爵宮

公爵宮初建於14-15世紀,是曆代勃艮第公爵的豪華宮殿,而17世紀為議會而改建,而重新設計者為建蓋凡爾賽宮的曼薩爾,宮殿東翼現為美術館MuseedesBeauxArts,收藏許多法蘭德斯(Flemist)藝術珍品,以及勃艮第公爵的墓,其中"勇者飛利浦"的石棺是參觀重點之一,送葬者雕刻表情極為生動。宮殿的西部分作為市政府行政中心辦公室。

聖.米歇爾教堂

聖.米歇爾教堂正麵為哥特式建築,正門裝飾華麗,有聖經和各神話故事題材,融合文藝複興的細節裝飾,於15世紀所建,17世紀完工。

麥拉得古屋

麥拉得古屋(MaisonMaillard)是13世紀文藝複興建築,原本的主人從事金錢往來業務,在主要大門和另側門之間有兩個小窗戶,引導光線到地下室,也就是用來儲藏錢幣的地方。

聖.貝爾尼大教堂

聖.貝爾尼大教堂從1007年迄今已有將近1千年的曆史,教堂正麵的羅馬藝術設計十分特殊,可惜上麵的一些雕像在法國大革命時受到損害。St.Benigne教堂有兩個參觀重點,其一是勃艮第特有的拚花瓷磚屋頂,其二是教堂側麵的高塔,共有57個響鍾,是法國第二大的鍾塔,每年8月會在此舉行響鍾音樂節。

第十六章 裏昂

裏昂概況

名城古今

法國繼巴黎之後人口最多的城市要數裏昂了,它位於法國的東南部,是座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特別是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人文遺產城市之後,它的地位就更加顯著了。裏昂舊城的最中心布滿了中世紀的建築和教堂,這就使它獲得得了"擁有一顆粉紅的心髒"之城的美稱。

近來年,裏昂在工商、交通和科教等方麵都有很大的發展,包括郊區在內,人口已達126萬,成為法國僅次於巴黎的第二大都市區和經濟文化中心,在國際上也享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國際博覽會

現在,裏昂僅次於巴黎,是法國第二大博覽會中心,每年一度的國際博覽會吸引三四十萬人參觀。在東南郊夏西厄的歐洲博覽公園(Eurexpo)裏,可以看到展覽麵積達7萬平方米的十幾個主題展館。法國本土和海外省及海外領地的參展單位數以千計,也有從南非到中國、從布基納法索到匈牙利的外國官方參展團。在博覽會上,人們可以看到從微波爐到水力按摩浴缸等各種新式的產品,還可以品嚐到不同的特色佳肴。對參展廠商來說,則是宣傳自己的產品,談判成交各種生意的好場所。

每年4月中旬,裏昂都要舉行規模盛大的國際博覽會(Fo-ireinternationale),這個博覽會的曆史比裏昂絲織業還要悠久。早在1420年,裏昂就第一次擺開貨攤,廣招天下客商,進行交易。法王利用意大利的分裂,熱情歡迎來自佛羅倫薩等地的流亡者--金融和商貿方麵的行家。這樣,裏昂的博覽會越辦越紅火,直到19世紀,繁榮依舊。可是在1882年時,博覽會因故停辦,直到1916年世界大戰正酣時,才由法國政治家,當時任裏昂市長的赫裏歐出麵恢複了此地富有傳統的貿易博覽會。

交通中樞

裏昂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適中的地理位置與四通八達的交通。這座城市扼巴黎到地中海沿岸的主要通路,並可東到瑞士、意大利,南下西班牙,擁有高速公路、電氣化鐵路和內河航道,因而是法國東南部運輸網的中樞。

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莫過於高速火車(TGV),因為它班次多,速度快,能夠直接到達市中心心。自從1981年歐洲第一條高速鐵路在巴黎和裏昂之間通車後,航空公司的生意便遇到嚴重挑戰。乘飛機的旅客除花掉飛行時間外,還要往返兩端的機場。算起來便不如乘2個小時的高速火車。

當然裏昂東郊的薩托拉斯機場並不因高速火車而降低其重要性,這裏僅國際航線就有60多條。不久前,機場建成一個高速鐵路火車站,它那蔚為壯觀而又顯得輕盈優美的屋頂,好像一個大鳥展開的雙翼。這是一個新型多模式月台的心髒,它在法國首次將空中運輸、高速火車頭和高速公路網連在一起。

市內交通也很方便。地鐵現已開通4條,總長25公裏。1992年,地鐵D線上開始行駛世界上第一列無人駕駛的大型地鐵列車,名叫Maggaly,即"裏昂都市區大型自動由電腦控製。單向運輸能力為每小時20800位乘客。每隔一分半鍾通過一列地鐵。這種新型地鐵正預示著地鐵的未來發展方向。

20世紀的建築

裏昂雄心勃勃的城市規劃建築方案是20世紀90年代的產物,正是由於這座古老城市的日新月異的變化才贏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視。由設計了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的意大利建築師彼亞瑙設計的國際城位於羅納河畔,是目前全歐洲最具規模,也將是最使人目瞪口呆的工程之一,它將於2000年全部完工。裏昂早已向全世界表現它是一個能創造奇跡的城市,那規模不凡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僅用了十八個月的時間就出現在了人們的眼前。最具有戲劇效果的要算是裏昂歌劇院上麵的附屬建築了,它是一個六層的、由玻璃和鋼鐵構成的半圓柱形建築,與以大理石為飾的古老歌劇院和諧地成為一個整體,它如同一個極其現代化的龐大背景,將劇院上首的雕塑襯得愈加醒目。夜晚,這座新建築點燃一片紅燈,被裏昂人親切地稱為"麵包烤爐",這六層建築的完成使歌劇院的麵積增長了三倍,是用來供彩排和演藝人員日常排練的場所。同時,建築師還在歌劇院的底層挖掘和建築另外五處為主建築服務的場地。此外,1998年4月徹底完工的美術館內的無數藝術藏品使它一躍成為全法國僅次於巴黎羅浮宮的重要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的清理、修複用了大量資金和八年的漫長時間。重新開館後,博物館新添了四十幅印象派畫家和現代派畫家的作品,其中有莫奈的《阿爾堅泰雪景》、雷諾阿的《年青女子肖像》等。也有畢加索、德加和英國畫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博物館占有一萬五千平方米的麵積,共有六千三百多項藏品。

文化城市

裏昂從來就是一座文化城市,從1450年至1550年,富有的銀行家們來到這裏,給城市帶來了繁華和活躍的氣氛,他們中有德國人和意大利人。在全歐洲,除了威尼斯,裏昂是擁有印刷工人數量最多的城市,在這裏的印刷廠裏印出了第一本法語書。這裏特別值得記住的是法國文藝複興時期作家、文人主義者弗朗西斯·拉伯雷,他從蒙波利埃大學畢業後成為名醫,1532年開始發表作品,他的《巨人傳》就是在裏昂離他工作的醫院不遠的住所完成的。裏昂曾有藝術家和作家踴躍參加的文化沙龍,對傳播新的文藝思想和理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是一座了解自己的輝煌過去並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城市,它的成功和將在全法國經濟、藝術領域所占的地位是所有預言家們都堅信不移的。

歐洲絲都

絲都史話

裏昂的絲綢紡織業在城市的繁榮和發展中占有過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從16世紀起,它就是這裏最重要的手工業,絲綢生產給城市帶來了最早的一大批財富和不可忽視的政治地位。16世紀之前,歐洲最大的絲綢產地是意大利,法國王室和貴旅們所用的絲綢及絲絨全部都是從那裏進來的。1536年,裏昂設置了第一個絲綢紡織作坊,在此工作的所有熟練工匠都是專門從意大利的熱那亞聘請來的。國王法蘭西斯一世對發展本國絲綢紡織業抱有極大熱情,到了1544年,裏昂的絲織工人人數一躍達到了一萬二千多人,這樣,它名正言順地成了法國的絲綢之都。王室對這項工業的發展和擴大提供了各種優惠條件,甚至在稅收方麵也放寬一碼。到了17世紀,裏昂變成了全歐洲最重要的絲綢產地,是法國王室及貴族所用的珍貴絲綢的唯一源泉,這裏出產的產品不僅是上等的衣料,而且也成了珍貴的室內裝潢用料,所有最豪華的大廳內的幃幔、窗簾、壁布、家具鑲料都用它,裏昂的絲綢一時遍布全法最大的城堡和宮殿,它們包括楓丹白露堡、凡爾賽宮和巴黎城內的羅浮宮。

賈卡的新織機

在法國絲綢工業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肯定是織機式匠出身的裏昂人賈卡,他是紋板提花織機的積極改革創新者,於1977年製成了配置整套紋板傳動機的腳踏式提花織機,隻需一個人操作便能夠織出六百針以上的大型花紋織物,許多式樣較為簡單的花紋由此達到了自動成形的程度。後來,這種織機發展成了全自動織機,在紡織業上被稱為賈卡機。賈卡1752年出生於裏昂,一成年便在絲綢工坊打工,並且很快成為一個有創意的、技藝嫻熟的工匠。他的改革計劃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多次中斷,但1805年一大批改革後的半自動織機終於在這裏運轉了起來。新織機不但縮短了產品的成形時間,更重要的是減輕了勞動量的減少了工作人數,這必然引起了大批工人的恐慌和隨之而來的抵製及破壞,因為使用賈卡織機後,原來需要六名工人完成的工作現在隻需一名,這就意味著大批工人的失業。賈卡多次受到人身攻擊,甚至有人對他以死相逼,更嚴重的是,土坊裏的新型織機不斷被損壞和焚燒。盡管如此,革新的成果還是遍及全國,1812年,整個法國已裝置了一萬一千多台賈卡自動織機。雖然這位風雲人物因每台織機的提成而成為巨富,但在革新過程中所冒的風險卻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變得沉默和孤僻--在裏昂城紅十字廣場上的賈卡雕像有一種苦澀甚至陰沉的表情,這無疑是這位天才革新家當時的心境寫照。

絲綢博物館

絲綢為裏昂帶來了財富和聲譽,為了使人們更好地了解本地的絲織業發展史,裏昂把昔日的市政府建築辟為絲綢博物館(MuséedesTissus),一進入館內,一種屬於絲的輝煌光澤立刻映入眼簾。這裏有路易十六的王後用過的布簾,它是用116種色彩的絲線細織成的,還有拿破侖皇後所用的壁布,高雅精美之處,使你不得不同意,絲向來具有皇族的氣息。不過館內的另一邊,同時也收藏了法國大革命前一般人的服飾,從鞋子、帽子到衣服,都說明了人類對於絲織品的愛好,是不分貴族和平民的。館內還有一些曆史人物,生動地反映了1831年1834年裏昂紡織工人兩次反抗壓迫的武裝起義。

絲都的現代化工業

今天,裏昂依然是世界高級絲綢的重要產地。人造絲和化纖也得到了廣泛的應有,帶動了整個紡織業的發展。法國紡織研究院在這裏設有分院,從事絲綢等方麵的研究。傳統絲織業同現代科技相結合,放出了新的異彩,一些紡織廠提高了絲綢的生產質量,為高級時裝提供原料,另一些紡織廠則研究發展生產航天用的特製纖維材料。

紡織業需要印染技術,需要各種合成纖維,因而促進了化學工業的發展。裏昂已成為法國化工中心之一,人造絲產量居全國首位。南郊建有加工能力上千萬噸的費讚煉油廠。法國最大的化工企業羅訥一普朗克擁有8萬多職工,其總部現設在巴黎,但它是1801年在裏昂起家的,最初為一家染色工廠。

名勝古跡

白萊果廣場(PlaceBellecour)

裏昂的城市中心是那個巨型的白萊果廣場,它是一度被稱為皇家廣場,一座高大的路易十四的威武騎馬雕像是廣場上最重要的、也可以說唯一的點綴。白萊果廣場同一般中心廣場的最大區別是,它的地麵全部是由紅土鋪成,這一物征雖沒有使它美麗無比,但卻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喜歡它的人將之稱為一個"巨大的網球場"。廣場的紅色調卻同裏昂舊城建築的紅屋頂及其他溫暖的色調極為和諧。白萊果廣場曾是19世紀中期裏昂紡織工人暴動的重要舞台。

廣場周圍盡是19世紀初建造的四五層樓房,花店、咖啡座、餐館林立,是市民的最佳休憩場所。廣場東南麵坐落著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desArtsdécoratifs),藏品種類繁多,相當精采。

老城區

沃土廣場堪稱裏昂心髒,繼續北上便是前麵提到的絲織業中心克魯瓦魯斯。西去過索恩河,裏昂老城(VieuxLyon)則映入眼簾。這睡舊街區保存著許多15到17世紀的古色蒼然舊宅居,橙紅色調鮮豔醒目。沿著狹窄的街巷信步走去,幾百年前的建築物和一帶凝重的空氣混合起來,令人感受到濃厚的古老氣氛,仿佛置身於中世紀。許多哥特式、文藝複興式及古典式的房屋彼此相連,使人感到時代變遷下,裏昂久遠的曆史傳統。

聖讓首席大教堂

徘徊舊街區,在索恩河畔可以看到斑剝古老的聖讓首席大教堂(PrimatialeSt-Jean),這座教堂並不算特別宏偉,但卻以資格老、地位高著稱,它已有近千年曆史,兼具羅曼和哥特式風格。據說,裏昂大主教享有首席大主教的地位,因而他的座堂冠以首席大教堂的名稱。這裏曾目睹過教皇約翰二十二世加冕的典禮,也曾歡慶過法王亨利四世與王後瑪麗·德·美第奇的盛大婚典。這些都是當是市民至今仍津津樂道的曆史事件和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