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易斯

(W。ArthurLewis)

獲獎年度:1979年

演講日期:1984年9月27日

出生日期:1915年1月23日

學曆:

1937年倫敦大學(UniversityofLondon)學士

1940年倫敦大學博士

經曆:

1938年一1948年倫敦大學講師

1948年-1958年曼徹斯特大學(UnversityofManchester)傑文斯政治經濟學教授(StanleyJevonsProfessorofPoliticalEconomy)

1959年一1963年西印度大學(UniversityofWestIndies)副校長

1963年-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經濟學麥迪遜客座教授(JamesMadisonProfessorofPoliticaleconomy)

重要著作

《經濟計劃原理》

《營運成本》(OverheadCost)

《經濟成長理論》(TheTheoryofEconomicGrowth)

《經濟成長麵麵觀》

《國際經濟秩序之演化》

劉易斯從來不曾想過當經濟學家。家父原本希望劉易斯當律師,但他在劉易斯7歲那年就撒手人寰,所以在決定劉易斯一生出路的重要時刻,他已無從表達意見。那是1932年,劉易斯獲得路易斯(St。Lucia)政府的獎學金,可以選擇進入任何一所英國大學就讀。劉易斯不想行醫,也不想當老師,所以劉易斯感到十分彷徨,因為在那個年代裏,隻有律師、醫生、傳教士與教師,是黑人青年能從事的工作。劉易斯一心想成為工程師,但是當時的殖民地政府以及製糖業卻不可能雇用黑人工程師。至於家母,對劉易斯所作的任何選擇都無條件地支持。事實上,如果不是她老人家,劉易斯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

由殖民地到倫敦

在翻閱倫敦大學(UniversityofLondon)的簡介時,劉易斯深深地被所謂“商學士學位”所吸引,課程內容包括會計學、統計學、商事法、企業管理、經濟學、一門外國語言以及經濟史。經濟學到底是什麼名堂?劉易斯從未聽過這個名詞,大概整個聖路易斯也沒有人知道。不過沒關係,這項學位的其他課程都非常實用,有助於劉易斯日後在民間企業或政府行政部門就職。所以,在1933年,也就是18歲那年,動身前往倫敦,修習商學土的課程。

在倫敦經濟學院(LondonSchoolofEconomics)修業期間,經濟學成為劉易斯最拿手的科目,因此1937年劉易斯以第一名畢業時,獲得了該校的獎學金,繼續攻讀經濟學博士。翌年,劉易斯被聘為助教,為期一年,期滿後升為助理講師。過去數年來,劉易斯曾為自己的前途舉棋不定,但麵對親朋好友的質疑時,劉易斯總充滿信心地微笑。如今這些都已過去,劉易斯立誌要成為經濟學者。

當初劉易斯對經濟學一無所知,但對行政管理卻不陌生。從1929年離開學校到1933年赴倫敦的四年期間,劉易斯就在政府部門擔任基層辦事員。在那裏,劉易斯學到了所有文書處理的技巧——如打字、記錄、寫信及檔案管理等,對劉易斯大學時期的學業可以說是助益匪淺。劉易斯對於行政與法律架構的逐漸熟悉,也給劉易斯極大的幫助。

當然,劉易斯也賺到微薄的薪資(每個月3英鎊),可以貼補家用。家母總是竭盡所能地增加家庭的收入,靠著她的努力以及慈愛,才能將五個兒子扶養成人。家父去世之際,劉易斯們五兄弟都還小(劉易斯排行老四),因此家母的一生,可說是艱苦奮鬥有成的典範:一位寡婦帶著一群年幼的孩子,手頭拮據,人生地不熟。[家父家母均係安提瓜(Antigua)移民],所憑借的就是絕對的正直,永不動搖的勇氣,以及對上帝虔誠的信仰。在校期間,劉易斯常聽到較年長的男孩大放厥詞,說男性在各方麵均強過女性,但劉易斯總認為他們的說法太過荒唐。

跳級就讀

劉易斯之所以離開學校,是因為已修完了取得劍橋學院文憑(CambridgeSchoolCertificate)的所有課程(相當於美國的SAT,即美國大學入學資格測驗)。至於劉易斯有能力在14歲就修完所有課程,是因為在6歲那年受到感染而被迫輟學三個月時,曾經擔任教職而那時是政府公務員的家父對劉易斯說:“別擔心,劉易斯每天都會教你一些東西,你不會跟不上的。”其實,這是家父含蓄的說詞。任何一位聰明的小孩,如果每天跟著家庭教師學習,他在三個月所吸收的知識,應該可以抵得上學校老師在課堂上教兩年的分量。三個月後複學,劉易斯跳了兩個年級,但是學習進度仍然領先學校的課程。不過,那也是一段充滿創傷的經驗。因為在往後的學校生活中,和劉易斯一起上課的同學都比劉易斯大兩三歲,他們彎起胳膊,展現隆起的肌肉,而劉易斯卻乏善可陳。玩板球時,總是到末尾才輪到劉易斯上場。由於體格瘦小,劉易斯有嚴重的自卑感。劉易斯也理解到,在團體裏要被同事所接受,並不是隻靠學業表現而已,還必須迎合他們的價值標準。由於很早就離開學校,劉易斯變得早熟。後來劉易斯來到英格蘭,原來為同樣10歲的英國青年會比劉易斯老成,結果卻發現並非如此。

似乎在冥算之中劉易斯已要成為經濟學者,連那一種經濟學者也好像早有定數——應用經濟學者。這並不是把經濟學應用到產業界或是結構性的問題上,而是在從事經濟分析時,由製度麵的背景來處理問題,因為劉易斯認為解決之道應同時兼顧製度架構與經濟分析。

至於劉易斯要專攻應用經濟學的哪一方麵,也早安排好了。畢業後劉易斯擔任的是商學係教授普蘭特(ArnoldPlant)爵土的助理講師,他也是劉易斯的指導教授。由於他的推薦,劉易斯才能獲得獎學金以及助理講師的職位(這是該學院有史以來第一件聘用黑人教師的人事案,當然也引起一些反應。)基本上,他是位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但劉易斯卻不是。然而劉易斯們在經濟學認知上的歧義,卻無損於彼此的情誼。

普蘭特是專攻英國產業組織的專家,他引領劉易斯走向這個領域,也建議劉易斯的博士論文選擇這方麵主題,所以劉易斯成為研究英國產業組織的“專家”。劉易斯深愛這個研究題目,因此也就樂在其中。

20世紀30年代的倫敦經濟學院(和其他年代一樣),是一個生氣蓬勃的地方。校園裏可以說是百家爭鳴,那些所謂“熱門”的學科,往往有二到三位教授競相開課,互相競爭,懂得門道的人總是能享受到知識的盛宴。倫敦經濟學院典型的高材生,由於汲汲於探索多種相互衝突的理論而腦筋靈活,還經常要分辨知識的真偽,所以富於懷疑精神。該校向以培養優秀的經理人與差勁的國會議員而著稱。

倫敦經濟學院並重視凱恩斯學派(Keynesianism),當時負責講授此種理論的是年輕的講師,知名的教授卻對之嗤之以鼻。相反地,該校卻是發展與推廣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econmics)的先鋒,特別知名的有希克斯(JohnHicks)、亞倫(RoyAllen)、卡爾多(NicholasKaldor)、哈耶克(FriedrichHayek)、羅賓斯(LionelRobbins)。

以事實驗證理論

這就是劉易斯所處的研究環境。這個圈子裏大部分的著作都是有關理論的建構:把文字轉化為圖表,再將圖表轉化為方程式。劉易斯是其中少數以事實來驗證理論的人。

劉易斯在1937年獲得研究產業組織的獎學金,從此開始投入這個主題。1948年,劉易斯抵達曼徹斯特(Manchester),並出版了《營運成本》(OverheadCosts)一書,這是由劉易斯的博士論文修訂而成。

劉易斯對營運成本感興趣的部分,是當單位平均成本高於邊際成本時的價格結構問題。柏萊圖法則(Partorule)認為價格應該等於邊際成本,但如果在上述情況中引用此一法則,恐怕廠商就要關門大吉了。實際上,這種狀況一如今天的航空業,在破產與獨占之間擺蕩。大多數經濟學家傾向於強製施行邊際定價,並補貼廠商邊際成本與平均成本之間的差額。從整體產業政策的觀點來看,這似乎不切實際,而且劉易斯們也無法認同其正當性,因為許多納稅人將會被迫為自己從未享用的服務付費。假如劉易斯們從使用者付費的觀點來看,那麼問題將縮小到如何將固定成本分攤到使用者這個課題上。就這項問題,劉易斯是從鐵路“對交通載運者收費”的原則出發,並結合羅賓遜夫人(JoanRobinson)提出的新差別取價理論(newpricediscriminationtheory)。

營運成本另外一個層麵是時間的麵向。需求經常是不穩定而有波動,假如產出的成品無法儲存,勢必會定期或不定期地發生生產能力閑置。如何分攤這方麵的成本呢?劉易斯認為處理這個問題的正確方法,就是把固定投資視為生產者所分擔不同時間內不同產出的聯合成本,大家各自就其能力負擔,而且這些支出的總和不能超過總成本。

因此,劉易斯論文的重點,是要探討在營運成本的不同計算方式下,產業的價格係統如何,而不是著眼於單純的單位產出成本。這些價格係統包括:複式定價、不同時段的差別定價、數量折扣、權利金折讓以及相關的製度問題,如交易印花、指定采購等,而有關定價的法律史也是劉易斯的興趣所在。由於往後的二十年,英國廣泛地實行價格管製措施,因此劉易斯的著作也就有了現成的讀者。

混合型經濟的管理

這項有關產業結構的分析,成為劉易斯閑暇時著作的背景資料,這些著作包括1949年出版的一本小冊子,名為《經濟計劃原理》(ThePrinciplesofEconomicPlanning)。到今年正好成立滿一百周年的費邊社(FabianSociety),可以說是英國工黨(LabourParty)的智囊團。事實上,費邊社成立在工黨之前,並獨立於工黨之外。1947年,劉易斯曾參加費邊社舉辦的一場研討會,並宣讀了一篇論文,主題是避免通貨膨脹的重要性以及必須采取的措施,結果遭到毫不留情的抨擊。劉易斯對於他們情緒化的表現感到驚訝,於是向大會秘書長說:“你們真的需要委托專人對管理混合型經濟(mixedeconomy)的問題和潛在風險進行研究。”他說:“為什麼你不來做呢?”劉易斯想了一下,隨即答應了他的提議。

費邊社出版的研究小冊,一般大約在二三十頁之間,但是劉易斯的這份報告卻超過了一百頁。並不是劉易斯喜歡長篇大論,實在是如何管理混合型經濟這個課題,的確需要這樣的篇幅。這本書並不是開山之作,但剛好趕上議題廣受討論的時機,因此雖然探討隻能限於1948年英國存在的問題,後來卻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廣泛發行。書中對避免通貨膨脹所開的處方,是屬於凱恩斯學派的觀點,也就是維持貨幣所得的年增率不超過3%。最近為了這次演講,劉易斯又重新創覽了這本著作,有一點引起劉易斯注意的是:混合型經濟的施行,經常是為了順應民眾普遍深感挫折的浪潮,但最後總會迎麵撞上國際收支的暗礁而改弦易轍(如1936與1981年的法國、1945年的英國以及1976年的牙買加)。針對一個新掌權的社會主義民主政府,其所實行的混合型經濟將會遭遇哪些問題,實在有人該寫本手冊——一陳述,書名或許可以用類似“最初的兩年”這樣的標題。當然,這有待其他的作者來執筆了。

再回到劉易斯的學術發展曆程。根據劉易斯的猜想,此一係列講座的主辦單位。是希望了解一個人的思想如何和他所處的環境發生關聯。然而,劉易斯個人的情況並不是這方麵的典範。一開始劉易斯就說過,其實劉易斯最初想當工程師,但卻陰差陽錯地成為經濟學家;劉易斯去大學任教,是因為並沒有其他工作可供選擇;而成為應用經濟學者,則是因為那是劉易斯指導教授研究的主題。之後劉易斯的人生旅途,也仍然是循著這樣的軌跡。劉易斯並不是在抱怨,因為比起別人,命運之神已經給劉易斯太多的眷顧。在此,劉易斯隻是很忠實地陳述實際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