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甜瓜(1 / 2)

西瓜、甜瓜

西瓜、甜瓜汁多味甜,營養豐富。不僅在盛夏季節給人們帶來甜美和涼意,成為消暑解渴的佳品,而且有治療某些疾病的功效。近代醫學認為,西瓜果肉中的瓜氨酸與精氨酸能增進尿素形成,有導滯利尿、降低血壓等作用。全國各大、中城市每年六至八月份西瓜上市量約占瓜果總供應量的70—80%,被稱為“夏季水果之王”。西瓜、甜瓜不僅供應國內市場,而且還大量出口外銷,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哈密瓜在港澳市場被視為佳品,價格有時比柑桔、蘋果高出2—4倍。

西瓜原產熱帶非洲。甜瓜有厚皮、薄皮兩個品種,薄皮甜瓜原產中國。一九七二年從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漢代軑侯之妻腹內取出的138粒半薄皮甜瓜種子,時間已有二千多年。

西瓜、甜瓜除了在少數寒冷地帶和海拔較高的地區不能進行露天栽培外,南北各省均有栽培,尤其是華北、西北地區具有生產西瓜、甜瓜的優越條件。經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西瓜、甜瓜形成了豐富的品種資源和名優產品。著名的西瓜品種有河南省開封汴梁西瓜、山東省德州西瓜、陝西省銅川西瓜、安徽省阜陽西瓜、台灣省西瓜、浙江省平湖馬鈴瓜、上海市濱瓜、江西省撫州西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精河西瓜、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西瓜等。著名甜瓜品種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瓜、甘肅省白蘭瓜、內蒙古自治區磴口蜜瓜、山東省益都銀瓜、長江中下遊的黃金瓜和梨瓜、黑龍江省的鐵把青和五樓供等。

五十年代西瓜、甜瓜生產處於自發狀態,許多大中城市不能滿足供應,而且瓜的質量差、含糖率低。一九五九年以後生產有了一定的發展,如武漢市西瓜、甜瓜種植麵積一九六○年達33449畝,總產量為6528萬斤,比一九五三年種植麵積擴大了5倍,產量增加8倍,城市人民吃瓜難的局麵開始得到緩和。一九五九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果樹研究所,內設瓜類研究室,一九六四年遷至鄭州,當年在蘭州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西瓜、甜瓜科技會議,開始組織全國範圍內西瓜、甜瓜科技活動,總結高產栽培經驗,調查搜集地方品種資源,推廣優良品種,加強技術協作,組織經驗交流,對發展生產起了促進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間,許多地方將發展瓜類生產當作修正主義批判,致使瓜類生產受到嚴重破壞。一些名產品種,如山東省益都銀瓜、上海市濱瓜等幾乎絕跡。一九七○年武漢市瓜田種植麵積隻剩下17013畝,僅及一九六○年的一半,有關瓜類的科研工作也大部中斷。

一九七八年以後,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製,瓜農擴大種植麵積,采用良種,提高品質,瓜類生產逐步得到恢複和發展。一九八四年全國西瓜、甜瓜栽培麵積回升到918萬畝,比一九七二年增加68%。其中河南、河北、山東黑龍江等省瓜田都超過80萬畝,有的超過100萬畝。一九八五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下達後,取消了統購包銷製度,實行多渠道流通,自由上市,價格隨行就市。農民種瓜積極性空前高漲,北京、天津、上海、山東、河南、河北、江蘇、湖南、廣東、山西等主產地區的種植麵積達到350萬畝,比一九八四年增加了52%,產量100億斤,比一九八四年增加了50%。北京市和山東省人均供應西瓜由六十年代每年10多斤分別增加到一九八五年的45斤和60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