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氣功相關理論
第一節 氣功常見名詞淺釋
本書中,已經較為係統地介紹了各種功法,並穿插介紹了很多氣功術語,但有些術語如不通讀全書則很難完全了解,故在此加以解釋,並簡要地解釋一下經絡學說,為以後學習其他功法打下基礎。
1、丹田:這是氣功最基本的術語,但爭議也最大。有人認為它就是肚臍;有人認為它在臍下寸半的氣海穴處;還有人認為它在臍下3寸的關元穴處;還有人認為它在小腹中。實際上,這些爭執無實際意義。丹者,內丹,指修行者內氣之所聚。田者,納丹之所。所謂丹田,就是修煉者內氣所會合的地方。它根本不可能有具體的位置。因此,通常隻要一提起丹田,我們就認為它在腹部內,是真氣所聚之處就可以了。練功時千萬不要去體會丹田的定位,否則極易出偏差。
2、氣海:氣海有很多種解釋。一種是氣彙集的胸中的部分。一種是丹田。還有一種解釋是氣海穴。
3、三丹田:所謂三丹田,是指人身上三個易於煉成丹氣的地方。即印堂穴(兩眉毛連線的中點稍上方)稱上丹田。此處丹成,有內視外視透視之功,稱“天目”或“粟米”。膻中穴(胸部正中,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稱中丹田,此處丹成,百病不侵。下丹田就是我們常說的丹田,此處功成,則得金丹大道,可以飛身成仙,很少有人修成。
4、意守丹田:指練功時排除一切雜念,將思想默默地集中在臍下小腹部。
5、氣貫丹田:指武術氣功中行吞氣法之時意想將呼吸之氣送入丹田。
6、入靜:即修煉氣功之時,使自己思想專一,排除各種雜念。入靜的常用方法有觀想法、聽息法、數息法、念咒法等,前麵均已進行過介紹,請參閱。
7、收功:指練習完氣功之後,解除氣功狀態的方法。有些功法雖未明言如何收功,但它的最後一式往往就是收功。一般而言,動功和站樁須要翻手,上舉,下接,拉氣,五個動作一氣貫成方為收勢。而靜功則須手撫丹田片刻才好。動靜結合類則須將雙手搓熱後按摩頭麵部及耳朵。
8、外氣:外氣是和內氣相對而言的。所謂內氣,即人體內部運行的氣體,包括髒腑之氣、經絡之氣、宗氣、營氣、衛氣、元氣等。所謂外氣,則是指自然清淨之氣。
9、發放外氣:這是在外氣和人體結為一體時才會出現的。某些特定的功法,由於包括一套采天地之氣的方法以及內氣外放法,經過一段時間修煉之後能把內外之氣合一,把天地之氣收歸己用,存於體內,應用時可將外氣發出來,達到治病的目的。很多現代氣功如少林內功一指禪、中功、香功都有這種效果。可以隔空治病,甚至千裏治病。
10、信息水:類似於古代治病的符咒。一般都是取一碗清水,經氣功師發放外氣或自行發放外氣後飲下,達到祛病的目的。
11、八觸:古代對練功時出現的一些生理現象的描述,包括身體局部肌肉、皮膚的發冷、發麻、發熱、發脹、發酸、發重、蟲行、蟻走等感覺。
12、自發動功:指有些動功在修練過程中能引起患者不由自主地全身做出各種姿態。這是氣功誘導的一種超生理現象。一般不宜強行中止,須給予一定的暗示,使動作持續或緩緩中止,這類功法,稱自發動功。它和能內氣外放的功法都具有易出偏差的缺點,本書未作介紹,青少年朋友若非遇上良師,不可輕易嚐試。
13、驚功:指練功時突然受人打擾,心神渙散,導致氣機在體內發生逆亂,稱為驚功。輕者可以自行調理。重者須請氣功名家進行糾正。
14、走火入魔:是古代道家對練功偏差的一種稱謂。氣功本是民族瑰寶,是使人強健的。但有些人過於馬虎,沒有掌握必要的原則和要領,從而導致頭昏腦脹,泰山壓頂,前額凝貼,丹田鼓脹,氣團行走,失控大動,真氣外放等一係列現象,實際上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隻要完全按照練功要領去做,不妄加引導,不盲目改換功法,一般不會出現偏差。更須慎重的是:精神病及思維有一定障礙者絕對不可以練習氣功。出現偏差,可緩緩中止意念,用雙手輕輕拍打身體各部,全身放鬆。當然,最好還是請氣功名家來糾偏,切不可請走江湖賣藝的街頭氣功師治療。
15、瑜珈術:是古印度氣功的一種別稱。它曾經由恒河流域傳到喜馬拉雅山一帶。它一般是通過對體態的修行,最後達到一定的神通。多由修行者師徒相傳。
16、靈子術:氣功的一種。由日本人田中守平所倡導,相傳在我國秦王朝時傳入日本。
17、內視:也稱返觀內照,即在修練過程中雙眼微微閉合,觀想身體某一部位,久而久之會出現“返觀”之象,即仿佛看到自己的氣脈運行和髒腑升降。中醫的理論之一“內景外形”即是由此而來。所謂內景,即是內視之時,狀若觀景,不明不暗之意。
18、透視:特異功能的一種。相傳練至上丹田發熱發脹後,逐漸可以開天目,有隔物視人之功。古醫家常有此術。
19、靜坐:修習靜功的方法之一,包括單盤坐、雙盤坐、散盤坐、正襟危坐(即端正地坐在椅子上)、平坐(即自由地坐在床上)、端坐(即上半身坐直,下半身左右一致)。佛家又把靜坐稱為打禪或打坐。
20、站樁:即樁功,也是靜功的一種,包括養生樁、擊技樁兩種。養生樁一般都是直立,雙腿微屈、雙手相對,有所謂三圓式、三合式、太極式、兩儀式等。擊技樁以習武強身為目的,多為馬步樁、龍形樁、蛇形樁等。
21、吐納:氣功的古代名稱,側重於訓練呼吸,通過呼吸的升降出入,調整膈肌和肋間肌的位置,從而對胸腹有一定的調理作用。現在人們所說的自然呼吸、腹式呼吸、胸式呼吸等都是由吐納而來。練功者一般常選擇自然呼吸(即調勻氣息後隨意行之)或腹式呼吸。
22、腹式呼吸:包括腹式順呼吸和腹式逆呼吸兩種。所謂呼吸,即吸氣時小腹微凸,意想氣沉丹田,呼氣時小腹微凹,意想濁氣吐盡。逆式腹式呼吸恰恰相反,吸氣時小腹微凹,意想氣行全身,呼氣時小腹微凸,意想精氣內聚,濁氣外出。
23、臥功:也是靜功的一種,一般有仰、側兩種,以右側臥為最優。
24、進火:即呼吸的別名,內丹術中將深吸氣稱進火,呼氣則稱退火。
25、搖昆侖:昆侖即頭部的別稱,搖昆侖是指晃動頭部,有清眩之功。
26、鳴天鼓:即用手掩上雙耳,以指彈撥耳後,使耳中如聞鼓聲。
27、烏龍攪海:又稱赤龍攪尾,以舌在口內攪動,待產生津液後徐徐咽下。
28、鼓漱:口中產生津液後不立刻咽下,使津液在口中發出響聲,狀如飲水漱口,然後再徐徐咽下,稱鼓漱。
29、津液:在氣功學裏,津液一般指行功時口中的唾液。此時全身舒暢,口中唾液也會覺得甘甜無比,故有此稱。小周天過程中產生的津液稱金液還丹,大周天過程中產生的津液則稱玉液還丹。
30、上功:練習氣功到了一定時間出現氣感則稱為上功。一般多表現為手部的熱、脹、麻等感覺,也有的表現在下肢或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