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女科學家蘇珊娜·維洛梅薩克決心改變這種狀況。她說:“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生於土地,也應死於土地。我們的遺體不應該給大自然造成任何危害,而應造福後代。死也應當是美麗的。”
經過幾年的調查研究,維洛梅薩克提出了自己的殯葬改革新方法:先把死者遺體浸入攝氏零下196度的液氮中,待其凍脆後輕微搖晃,使之變成粉末,然後將粉末放入真空容器進行幹燥處理。最後,把幹粉裝進由泥炭或玉米澱粉製成的骨灰盒中埋進土裏。這樣,6個月之後,它們就會變成肥沃的土壤。在把骨灰盒埋入地下的同時,親屬們可以在墓地上選種一二種多年生植物。1年後,死者軀體的分子將進入植物的軀幹和枝葉中,變成植物的一部分。枝葉隨風起舞、沙沙作響,好像在問候親人。
維洛梅薩克成功發明的這種既有利於環境保護、又不失人文關懷的新殯葬方法,能使死者遺體得到徹底的生態利用,並使其轉化為植物的一部分,因而受到當事人及其親屬的歡迎,並且在十多個國家申請了專利。
當地政府對這項改革十分支持。隨著新殯葬方法的推行,瑞典延雷平市今年將修建第一座這樣的新型公墓。以後還會相繼出現一座座枝葉繁茂、花木飄香的新公園。如今,每個瑞典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遺囑上寫明,他希望變成哪一種植物。
“逝去的人並沒有消失,而是進入一個新的生命循環,重新開始。”她說,這與不少亞洲國家的文化相符合。
冰葬步驟
1.死後一個半星期內,將屍體冷藏在-18℃冰格中;
2.將屍體浸在攝氏-196℃的液體氫中令其變脆;
3.震動屍體使其成為微小的有機“屍粉”;
4.將“屍粉”真空處理使水分蒸發;
5.將“屍粉”過濾,隔去金屬及水銀雜質;
6.以載滿蜀黍粉或薯粉的有機棺材盛載;
7.葬在墓地6至12個月,“屍粉”完全分解便可作肥料種植樹木。
日本悄然興起樹木葬
很多國家都在麵臨“老齡化”的問題,日本就是其中之一。隨著日本社會步入“老齡化”,福利製度、經濟體係、雇傭改革等一係列嚴峻而棘手的問題也接踵而至。而日本人死後“住房”也就是墓地問題也是其中之一。
如今,一種叫做“樹木葬”的新型殯葬形式在日本悄然興起,既經濟又環保。所謂的“樹林墓地”,就是在椿樹等樹下預備一個直徑1.5米、深2米多的大洞,用於集體安葬死者的遺骨。日本人把這種自2012年新出現的回歸大自然的葬禮形式叫做“樹木葬”。
出人意料的是,前來為家人申請安葬的人非常多,甚至還出現排隊預訂的情況。之所以受歡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費用的問題。據調查,“樹木葬”需要的費用是13萬多日元。而且如果在下葬前家屬能自行把死者的遺骨變成粉末狀,安葬費就隻需要4萬多日元。如此低廉,已經是跟普通的樹碑修墓的費用無法比擬的了。
對於國家來說,當然最大的好處就是節約土地。根據一組數據推斷,2010年到2019年的10年間,日本死亡人口將達到1300萬多人,所需墓地麵積總和為650萬平方米,這相當於139個東京巨蛋球場。在寸土寸金的島國日本,尤其是那些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墓地用地麵積和死亡人口數目的比例嚴重失衡。
除了這種時尚的“樹木葬”以外,日本最近還出現了另一種特別的葬禮,叫做“獨女葬”。這個“獨女”可不是“獨生女”的意思,而是“獨身女子”的意思。現如今,選擇終生獨身的日本女性越來越多,她們不是“不想結婚”,也不是“不能結婚”,而是堅定地選擇了“不結婚”的人生取向。據日本內閣府統計結果,截至2012年6月,日本50歲以上的獨身女子已經占人口總體的10%,這比2005年增加了3個百分點,創下了曆史的最高紀錄。
按日本的習俗,女子過世後是要入葬夫家的。這對獨身女子可就難了。為此,日本一位作家創建了一個可供獨身女子們“合葬”的墓地。外觀也設計得非常女性化,橢圓的白色墓碑,周邊植滿了玫瑰花。在這個墓地裏為自己預訂“位子”的獨身女子,現今已有近千人。
據了解,這些預定者並不是一般的局外人,她們同時都是創立者“獨女會”的會員。這些“獨女”們生前一起定期聚會談天說地,死後也願意不分彼此地葬在一起。而日後掃墓維修祭拜等事宜就由年輕一些的“獨女”們負責,讓一批會員誠心地送走另一批會員。這倒很有一些金庸筆下那種“古墓派”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