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浪潮

中國已經融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20多年的改革開放的過程,也就是中國經濟參與國際分工、充分利用國際資源的過程。中國已經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必將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經濟全球化

“全球化”一詞是美國學者T.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他用這個詞形容此前20年間國際經濟的巨大變化,即商品、服務、資本和技術在世界性生產、消費和投資領域中的擴散。因此,“全球化”的原意就是指經濟的全球化。

1995年英國出版的《科林斯商務詞典》(第二版)對全球化作了如下定義:“國際全球化是指公司通過出口向國外經濟擴張,尤其是指通過對外國的投資,建立生產部件的工廠、製造車間和銷售子公司。”顯然,這裏的定義是把國際化和全球化等同起來了。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彼得·狄肯在1991年出版的《全球變動——經濟活動的國際化》一書中說,當前“經濟活動不僅變得越來越國際化,更重要的是變得越來越全球化。‘國際化’僅僅是說跨國界經濟活動在地理分布上的擴大,這並不是什麼新現象。經濟活動‘全球化’有質的不同,同國際化相比,它是一種更先進、更複雜的形式,它意味著國際上分散的經濟活動在某種程度上運作的整合。全球化是比國際化更新的現象,在範圍越來越廣的經濟活動中,它是一種正在興起的模式”。

自80年代後半期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日益明顯,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新技術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而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又加速了全球範圍的資金流動,擴大了國際市場,從而促使各國經濟更加開放,走向國際化。全球性貿易往來、資金流動和技術革命,正在推倒各國的經濟壁壘,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一個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整體。

1.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和特征

經濟全球化的明顯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經濟全球化以全球市場化為前提

世界經濟通行的規則就是市場經濟規則。隻有市場化才能使世界經濟取得共同的規範與共同語言。拋開市場化就根本談不上全球化。如果說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是資本主義國家對一些所謂不文明國家施行擴張的過程,帶有強迫性,第二次全球化過程則因計劃經濟國家實行“集體封閉”,帶有“半球化”特點的話,那麼,20世紀80年代後這次全球化浪潮則是在各國推行市場化改革的基礎上形成的。冷戰後占世界人口一大半的原有和現有社會主義國家以及多個發展中國家,開展了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為市場經濟體製在全球範圍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全球市場經濟體製的形成則為經濟全球化發展奠定了基礎。1995年12月7日的法國《世界報》就說:“5年前市場經濟還隻涉及到世界6億人口,再過5年,市場經濟將涉及60億人口。”美國財政部副部長薩默斯甚至說:“將來,當曆史學家回顧我們這個時代的時候,他們視為最突出的事件也許不是兩個集團之間鬥爭的結束。這麼多的國家轉向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這樣一種前所未有的局麵,也許是震動更大的變化。這是一場把亞洲、東歐、拉美和非洲幾十億人送往繁榮的快速電梯的運動。”不但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改革市場經濟體製,而且發達國家也在設法進一步發揮市場體製的作用,放鬆限製。實行市場經濟,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實現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已成為各國的共識。因此,這次經濟全球化是在各國積極推行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前提下形成的,具有很強的內驅力。

(2)經濟全球化以全球信息為條件

信息技術主要是指信息的獲取、傳遞、處理和儲存等技術,它是高技術的前導。輪船、火車、汽車、飛機、電話、電報等交通通訊工具的發明和使用,曾使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而以信息技術為標誌的全新的“網絡社會”的形成則使碩大的地球變成了一個“地球村”。20世紀80年代末,互聯網絡的應用由軍事、科研、教育和行政部門擴大到商業,現在已廣泛應用於經貿、金融等領域。到1999年,世界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96%在網上開設網址,樹立“網絡形象”,已有186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萬台電腦連接入網,互聯網用戶達到6000萬人。據國際商用機器公司估計,到2000年,將有1億台電腦連接入網,互聯網用戶將達到5億!據IDC統計,1996年全球電子商務交易額為810億美元,預計到2000年將達到4260億美元。據一些研究機構預測,到2001年,全球信息產業產值將達到35000億~5000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到2016年,全球將有2億多員工在家裏“上班”。現在,跨國公司不管其子公司距離總部多遠,總部都能隨時掌握它們的經營狀況和進行指揮。而通訊和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得小企業也能為遠距離的市場經營服務。

為維護美國在未來知識經濟中的主導地位,1993年2月克林頓總統提出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簡稱“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同年9月美國又提出建設“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計劃,並在1995年2月倡導成立了名為“全球信息基礎設施委員會”的國際組織,以推動全球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在美國的推動下,很多國家提出和實施建設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美國計劃投資4000億美元,歐盟計劃在10年內投資1500多億美元,日本計劃在1994~1999年間投資10000億日元,韓國將耗資500多億美元建設信息高速公路。新加坡計劃投資27.5億美元發展信息技術產業。據不完全統計,在今後10年內全世界將投資8000多億美元用於建設信息高速公路。隨著科學技術內部的交流和聯係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作用的進一步增強,科學技術將更加社會化和國際化。

(3)經濟全球化促使國際資本的快速頻繁流動

近年來,國際資本流動出現了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流動性進一步提高。從國際清算銀行依據國際收支計算的證券跨境交易情況看,1975~1997年間,西方國家各類證券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間的交易總額相對於GDP的比例迅速上升,美國由4%上升到213%,日本由2%上升到96%,德國由5%上升到253%,其中最為顯著的增長基本都發生在90年代初以來的12年間。從1992~1997年間,國際銀行業的年信貸淨額累積增長了141%,年發行債券和票據總額累計增長了326%,年國際融資總額累計增長了163%,年國際融資淨額累計增長了230%。顯然,國際資本流動總規模進入了有史以來最快的增長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