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世襄:京城大玩家(1 / 2)

王世襄:京城大玩家

學問

他是放鴿家、鬥蟲家、馴鷹家、養狗家、摔跤家、火繪家、烹飪家、美食家、書法家、詩詞家、美術史家、民俗學家、漆器家、明式家具家、中國古典音樂史家……後來成了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鑒賞家、收藏家……他就是“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王世襄(1914.5.25-2009.11.28),號暢安,北京人,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王世襄涉獵的領域相當廣泛,最令人叫絕的是,他精通北京玩家的各種遊藝,他使井市的“雕蟲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京城八旗子弟玩物喪誌的遊戲,經他妙手回春,成了北京民俗遊藝文化;廚房炊事不再枯燥無味,生活被他演繹成了一門藝術。他不但能玩,也能寫,他玩物並研物,他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門“世紀絕學”。

從小玩到大

王世襄出生在詩書世家,高祖王慶在清朝做到兩廣總督,《清史稿》給他立過傳,父親王繼曾擔任過北洋政府的國務院秘書長,他的母親金章是著名的魚藻畫家。父母對愛子的教育有很好的安排,為他請最好的古漢語老師,教經學、史學、小學、音韻,又教他從小學英語,講得一口流利英語。然而少年時的王世襄卻偏離了家族的預期, 王世襄自小好玩,上小學前後,王世襄玩興十足。他先養鴿子、捉蛐蛐;稍大,用葫蘆養冬日鳴蟲,並學會在葫蘆上燙花。

11歲就讀於北京乾麵胡同的美國僑民學校時,一上手寫英文作文,一連幾篇都是興致勃勃地大談鴿子,鬧到英文教員不勝其煩,怒曰:“再寫此鳥,無論好壞,一律給Poor(差等)!”後來他又為鴿鈴寫出《北京鴿哨》,為鴿子編寫了《明代鴿經·清宮鴿譜》,甚至在快走到生命終點時,他念茲在茲的還是北京奧運會能否放飛真正的中國觀賞鴿呢……

他在燕京大學文學院讀書時,還有臂上架著大鷹或懷裏揣著蟈蟈到學校上課的驚人之舉。他的玩家派頭被同學視為荒誕不經,鄧之誠在燕大算是名教授,老先生講中國曆史正興致勃勃,忽聽一陣“嘟嘟”的蟈蟈聲,同學哄堂大笑,敢情王世襄揣著蟈蟈葫蘆進了教室,惹得鄧先生惱怒起來,把他請出教室。

進燕京大學後,王家在校園附近擁有的一大片菜園子,居然成了他種葫蘆、養鷹、養狗、養鴿子、邀請玩家們來此相聚的世外桃源。出圍時間最長的一次,居然長達十餘天,從8月下旬到9月中旬的十來個夜晚,他和玩家們守在山上,直到獵物到手才回城。

王世襄講過的一個故事,頗能表現他的玩興。這是在大學已經畢業之後。一日去參加同學的婚禮,在東華門附近遇見一條黑狗,渾身圓骨頭,毛色糙而深黝,隻胸口有一撮白毛,活潑非凡,無一處不具備獾狗條件。於是,婚禮也不參加了,到“寶華春”買了醬肝,把狗喂到了家,使之成為自己的最後一條觀賞狗。為了紀念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他從一對新人的名字中各取了一個字,名黑狗曰:“小寶”。

玩物成家

他玩的東西多半屬於民俗,但大俗的東西到了他這兒卻玩成了大雅。最可貴的是他能留心玩的學問,於是,黃苗子先生說他“玩物成家”,啟功先生說他“研物立誌”。中學時代的王世襄就表現出不同於其他玩家的特點。畢竟是位有心人,當童趣得到滿足時,一種愛琢磨的習慣使他在無意間步入了積累學識的大門。據他自己說:我十七八歲時學摔跤,拜善撲營頭等布庫瑞五爺、烏二袞為師。受他們的影響,開始遛獾狗、架大鷹,並結識了不少養狗家。為了學習相狗,請榮三口授,把《獾狗譜》筆錄下來,後又請其他幾位背誦,把榮三口授所無的及字句有出入的記了下來,合在一起,在分段上稍做整理。經過記錄,我也琅琅上口,能背上幾段。 何為犬,何為狗,其細微差別,隻有真正的玩家才能區別。至於如何選狗,如何飼養,都在這一《獾狗譜》中有生動的描述。這部當年完全憑興趣筆錄的《獾狗譜》,成了民俗學、動物學與藝術相映照的生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