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杞鄉驕子王自貴(3)(1 / 3)

王自貴十幾年來一輛皮卡車裝貨又坐人,走銀川、進茨園、見貴客、迎領導,妻子鞍前馬後,四五十歲的人,有時長途奔波,這輛破車弄得她腰酸背疼,有時還遭人冷眼,更為傷心的是王自貴處於同情心,許多次助人,幾十萬元先後被騙,為他人擔保貸款他人失信,妻子隻好替人還貸,代人受過,幸免於對簿公堂。妻子有時埋怨,有時提醒,手裏沒錢時發些牢騷,背後偷偷罵幾句傻老王。埋怨歸埋怨,沒錢歸沒錢,罵歸罵,但沒有一件事不是照著這個傻老王的那句發自言內心的承諾去辦的。

為了高水平地完成《神奇的寧夏枸杞》這本科技書籍的編寫,更加真實地了解寧夏枸杞的特性,搜集更多的實事資料,2006年夏,他到寧夏固原山區種植枸杞的地方進行枸杞考察,每遇到有學校的地方,他不辭辛苦,非得進去轉轉,問問老師,看看學生。當轉進固原原州區三營鎮羊圈堡小學,看到山區學校破舊、缺少教具,孩子們坐在危房教室讀書,當時帶的資金有限,隨同的妻子趕忙拿出一萬元當即送到校長手裏。王自貴叮囑說:“以後學校有困難,就給我打電話。”當地政府知道這事,派人專程趕到學校感謝了他們。

2007年秋,家鄉棗園立新村支書向他說,立新完小正在改造危房,資金有點緊張。他放下手頭工作,立即驅車趕到學校,了解危房改建情況,當即拿出1.2萬元,對村支書記說:“以後隻要是學校有困難,就給我打電話,我一定支持。”

2007年全區開展向公安民警英烈學習活動,得知此事,王自貴向寧夏公安民警英烈基金會送去5萬元,汶川救災、慰問貧困戶各類公益事業捐助也不少於20多萬元。

王自貴待人處事並不是一時衝動,是發自內心的。在奉獻愛心的善舉行動中,他鍾情的依然是枸杞產業和杞鄉文化。中寧縣為官從政的閻福壽同誌,是書寫中寧紅枸杞文化的一位老前輩,對書寫中寧史話傾注了自己的後半生,有病癱瘓在床,依然筆耕不輟,癡情於寫作,希望自己的《杞鄉傳奇》一書盡快問世,傳承後人,弘揚杞鄉,王自貴得知這一情況,又慷慨地送去5000元;杜寧旭是我縣頗有藝術風格的書畫家,以自己獨特的繪畫天才,呈現農民的喜與樂,呈現杞鄉的情與歌,表達著自己紅枸杞藝術家的悲喜年華,繪畫作品榮獲國家、區市的20多次大獎,王自貴得知杜寧旭個人要出《寧旭畫集》,帶頭送去4000元;馬新生、謝施禕都是我縣枸杞產業發展的科技學者,幾十年如一日風餐露宿,為杞農講學傳教,授藝解惑,為了把自己積累的經驗財富留給後人,寫下了很有價值的《綠色食品——枸杞標準化生產技術》,王自貴看了書稿,拿出一萬元支持出版;文聯書畫院的幾名老人在全縣承辦的科學發展書畫展公益活動中,以翰墨怡情,書寫杞苑藝人田永前《中寧枸杞賦》的10米長卷,出於對前輩的尊敬,王自貴支付了製作這副長卷4700元的全部費用;不久另一位員工父親逝世,王自貴聞訊後立即上門吊唁、送花圈、送帳篷,並安排車輛專門幫忙料理辦事,直到安葬……公司類似的紅白事情,隻要不是長途外出,無論他有多忙,都親自前往。對於嫡親好友的慷慨解囊,大到上萬,小到上千,屈指可數也不下80萬。

十多年來,單論錢王自貴的捐助不下150萬元。他比不上那些慷慨豪爽之士,但論人生的價值、論企業家的氣度、論為人聲事的真情實感,比起那些捐贈千萬元的慷慨之士一點也不遜色,不愧為杞鄉的佼佼者。

2009年,在中寧縣十大優秀人物評選活動中,很多捐贈事跡第一次披露。縣評審委員會的成員深受感動,有個領導看了王自貴先進事跡後,感慨地說:“我們知道王自貴癡情研究中寧紅棗,中寧枸杞,杞鄉生物公司在商界關注民生,重質量,守誠信,他自己編書寫歌宣傳杞鄉,也小有名氣。他做的這些事,隻有那些情操高尚的有心人、善良人才能默不作聲的去做”。經過全縣公眾投票選舉,王自貴與中寧縣的孫占財、周金科,秦毅、賈天將等十大優秀人物同居榜首。中寧縣這些商賈名人,在杞鄉做出的社會公益事業如同企業發展一樣,其影響和號召力非同凡響。

妻子耿永芳說得好:“難處給一口,強比人家有了添一鬥。我家的傻老王從來不管家裏的錢,公司的錢他也隻能說個大概,要說我比他權力還大哩!每當知道一些有意義的事,他比人家還高興還著急,好像沒有他給錢幫忙,人家都幹不成、活不了一樣。我們知道該幫的一定要幫,不耍積極、不撈表現,再給多大的獎牌、多厚的榮譽證書,我們從來都不想逞強,不願露頭。社會上說我們小氣也好,吝嗇也好,總之,錢要是用在難處最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