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本經營的組織設計(1 / 3)

知本經營的組織設計

知本家作為一個社會階層的興起,在他們控製社會財富的過程中,除了通過嚴密的知識資本市場管理和卓越的知識資本市場營運才能發揮外,還須借助完整的組織設計和知識經營,達到營運目的。

組織的建立必須依據知識經濟社會中製度變遷和組織更新的實際要求,吸收製度經濟學家們的理論研究成果,認真嚴謹地進行組織設計,才能使組織結構滿足知識資本市場營運要求。組織設計與知識資本經營、知識資本市場管理一樣,是知識資本營運家必備的基本素質,否則,將會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1組織的特點與類型

組織是為了達到共同的特定目標,在不同的權力分配下,由承擔一定義務、享受一定利益的人集合而成的開放係統。組織必須有共同目標,否則,組織就缺乏凝聚力,是一盤散沙。在一定時期內,組織一般隻能有一個目標,如果有多個目標,必然在人、財、物、信息、時間、知識要素等各個方麵相互幹擾。

組織內部必須有不同層次的分工協作,這種分工協作需要有不同權力、責任和應享受的利益作保證。組織必須是一個開放的係統,需要不斷地與外部環境進行物資、能源、信息、知識的交流,才能不斷地創新、發展。

組織目標,是個體單位所無法實現的,組織效率也是單一個體無法比擬的,否則,組織就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存在下去。知識資本營運家所管理的企業就是一個組織。

在知識經濟社會,知識資本營運家利用組織進行知識要素與非知識要素的配置與再配置,要求組織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充分的柔性,即組織的高效率化和柔性化。

無論是從技術的角度,還是從曆史的角度,柔性的內涵與外延都是極為模糊的,但應用卻很廣泛,泛指適應變化的能力和特征。從防守的角度講,柔性也指能忍受變化所帶來的負麵影響的能力,有堅強、韌性之意。對一個組織而言,柔性是指具有參與國際變化,對意外變化不斷反應,適時根據可預期變化的意外結果迅速調整的能力。簡而言之,柔性是指組織能處理不同的問題,進行不同的業務活動,適應不同需求變化的能力。

標準不同,組織劃分的類型不同。按照目標、程序的不同,可分為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按照適應環境和能力及變動狀況,可分為柔性組織和非柔性(剛性)組織。還可分為傳統組織結構、現代組織結構等多種類型。

(1)正式組織

正式組織是指按照一定的組織程序,依據明確的目標,有領導、有秩序建立起來的組織。德國社會學家馬克·韋伯(MAx WeBer)把正式組織稱為邏輯理性社會體係。構成正式組織的任何成員和要素,必須聽從組織的調遣和安排,力求符合組織與工作規範,實現組織目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多數知識型企業屬於正式組織。

正式組織具有一係列特征,如下:

第一、正式組織具有明確的目標。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經過認真的規劃和組織設計,組織結構的特征反映出一定的管理思想和信念,效率和收益最大化是正式組織的重要目標。

第二、正式組織內部有各種規章製度,約束成員和要素的行為,使組織具有一致性特點,組織成員共同分擔角色任務,形成以服務為中心的相互關係。

第三、正式組織具有權威,組織賦予領導管理者正式權力,下級必須服從上級。個人在組織內部的職位可以由不同的成員來擔任,但不可能世襲,適應職位要求的成員才有機會被任用。

(2)非正式組織

非正式組織一般沒有明確的目標,不需要程序、條例、章程,而是自發、自願集成的組織。知識資本營運企業內部也存在著非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的存在與一定的社會正式組織、社會結構、社會分工、社會關係有著密切的聯係,但並不必然依附於正式組織。

非正式組織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非正式組織最主要的功能是滿足成員個人不同的需要,是基於人與人之間共同的思想、職業特點、道德理念,彼此的吸引和互相的依賴而自發形成。

第二、非正式組織一經形成,即產生各種行為規範,製約成員相互之間的行為,對正式組織目標的實現產生重要影響。非正式組織具有領袖,他們並不一定具有較高的地位和權力。但他們往往能力較強,知識與倫理道德素養高,享有較高的榮譽或威望。經驗豐富,善於謀取非正式組織的最大利益,對每個成員具有感召力。他們具有交際的影響力。

對知識資本營運家而言,非正式組織的存在是客觀事實,必須采取正確方式對待。在思想上承認非正式組織的存在,這種存在對知識資本營運具有潛在的影響,如果應用得當,有利於市場目標的實現。對非正式組織的領袖人物應平等地尊重,學習他們身上的長處,與之友好相處。可以通過非正式組織的“領袖”傳遞正式組織發出的指令,為知識資本營運服務,為了更好地發揮非正式組織的作用,知識資本營運家可以把非正式組織的領袖安排在適當、特定的職位上,並對非正式組織給予財力、精神支持。

(3)柔性組織

是指能適應不同環境變化和市場需求,能抵禦各種困難和障礙的組織形式。知識型企業為了縮短產品的生命周期,從有限的市場機會中迅速獲得知識資本和非知識資本,快速地推出新產品,及時地對競爭市場的變化做出反映,進一步加劇了對柔性組織的需求。因為眼前的成功並不是長期生存的保障,技術突破,意外的公司股權重組,市場各件突然變化,都會使知識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柔性組織適應知識經濟時代製度變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從重視人的績效轉為重視人的素質,特別是知識、信息、技能素質,不但關心組織的市場目標及資本營運活動,還關心員工培訓,使員工的素質始終處於上升勢頭,從而提高組織的市場競爭力,改善組織形象。

第二、組織內部從嚴格的等級製度轉為寬鬆的不同層級間的和協關係,情感、價值觀成為改善領導與被領導之間對峙、緊張關係的媒介,領導主要依靠威信和影響力從事業務活動與管理工作,組織內部的行政權力受到削弱,但仍作為必要的、最後保障的管理手段而存在著,組織內部不同成員間、要素間處於相互協調狀態。

第三、組織管理從重視製度管理轉向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培養共同的價值觀念和組織文化,采用多種激勵方式,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共同實現組織目標。具有較高知識素質的組織成員成為管理的核心和主體,通過他們的活動帶動整個組織結構的調整,以最高效率、最大限度實現組織預期目標。

第四、組織從重視管理方法、手段轉為重視管理哲學和企業家精神的研究。不斷轉變思想方法,愛護和發揮人的才智,開發組織內部的各種軟件資源,形成無形組織優勢,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與市場環境。

總之,柔性組織是知識經濟社會較為普遍的企業組織形態,克服了傳統社會“剛性”組織更新成本高、反映速度慢等弱點,能適應知識資本營運市場快速循環變動需要。更為主要的是,知識資本營運家可以利用柔性企業組織高效率地配置市場資本,人力資本、管理資本、知識產權資本為顧客資本,使整個社會的知識資本實現高效率利用,提高知識經濟社會的整體福利水平。

2組織設計的原則及製度管理

知識資本營運家進行組織設計時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並有相應的組織機構及製度保障。

(1)組織設計原則

知識資本家在進行組織設計時,應堅持如下原則:

一是任務目標原則

知識資本營運過程中,每一個組織和該組織的每一個構成部分都與一定的任務、目標有關,而任務、目標是設計組織的目的。任務目標原則就是以知識資本營運業務的中心,按照業務活動建立組織機構,設置相應職務,配備相應人員。

根據這一原則,知識資本營運家在進行組織設計時,應當明確知識資本市場營運的長期目標、中期目標和近期目標。還應考慮實現這些目標應該設置什麼職務、什麼機構,配備的人員數量、專業與知識結構。

二是有效跨度原則

有效跨度是指有效的管理幅度,指一個領導者在知識資本營運中能夠直接領導的、整體效益最高時的人數。一般而言,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成負相關關係,加大管理幅度,管理層次就少,反之,縮小管理幅度,管理層次就增加。管理幅度的大小,受到管理內容的相似程度、複雜程度以及管理者素質、經驗等條件的製約。

有效跨度原則,要求知識資本營運家在建立組織機構時,必須正確處理好有效管理幅度和管理層次的關係,提高管理能力,實行管理業務標準化,使管理機構精簡,工作效率提高。

三是分工協作、統一指揮、分級管理原則

分工原則就是按照提高管理專業化程度和工作效率的要求,把組織的任務、目標層層分解落實,明確各級、各部門、各成員職責。協作原則就是在分工的基礎上,要求各組織層次、各部門、各成員進行物流、信息流、知識流的相互傳遞,使組織的各個部門能夠相互配合、協調和監督。

要處理好組織設計的集權與分權關係。集權與分權的劃分沒有統一的標準,取決於組織規模、管理者與員工素質。如果組織規模小,集權較為合適,組織規模大則宜分權,如果控製手段、方法完備,民主管理有基礎,管理者與員工素質高則宜於分權。

知識資本營運在組織設計時,應注意分工的粗細要適當。一般而言,分工越細,專業化水平越高,責任越明確,效率也越高,但也會使組織機構多,協作工作量增大。如果分工較粗,則組織機構較小,協調任務可以減輕,但專業化程度低,責任不清。此外,必須在統一指揮的前提下,按照不同的崗位,有層次、有重點地分權,形成一個有機的權力係統,使組織統而不死,活而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