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招退“敵”
專欄
作者:高金國
好幾次出去,見到一些新朋友,知道我是做報紙的,對方總是不無關心地問:“現在微信之類的這麼火,對你們有影響嗎?”朋友關心,是好事。問題是,社會上一旦形成了這麼一種“不看好傳統媒體”的氛圍,就不咋的了。看來,傳統媒體不僅要用時間來證明自己,傳統媒體人還要學會辯論,讓圈外人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老高對這類問題的回答是,“它對傳統媒體的影響,和對你的影響一樣。它隻是讓我們的生活有所改變,但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媒體形態”。至於理由,老高隻說了兩點:第一,是規模效益;第二,是盈利模式。
先看規模效益。無論是新媒體還是自媒體,在把它作為一項事業經營之前,必須弄清楚這一點。整個新媒體行業內,具備規模效益潛力的,目前來看,主要是平台的經營者,而非內容的經營者。如果你是做內容的,但沒有平台,那麼,想通過內容來做好新媒體,就十分困難。因為這裏有一道明顯的坎兒,就是規模效益。
規模效益這個複合名詞,有兩個顯見的要素,一是規模,二是效益。光有規模不行,就算平台經營者也不行,比如騰訊微博、網易微博。它們有規模,但為什麼最終被冷落、被拋棄?核心就是效益。隻有一點效益,但無法支撐你的規模化發展,也很危險。比如新媒體搞點經營、搞點創收,效益是有的,但一星半點,掙點零花錢,也很難撐下去。
不管怎樣,如果你擁有平台,而且形成了規模,效益還是可以預見的,比如新浪的微博、騰訊的微信。但如果是依托於其他平台建立的自媒體,就懸了。明星微博有幾千萬粉絲,表麵看很有“規模”,但能帶來的所謂效益,可謂九牛一毛,自娛自樂而已。微信自媒體也是同樣的道理,你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把規模擴大,但要通過內容產品取得效益十分困難。換句話說,依托於他人的平台,做自己的內容,把自己當成媒體,很難有前途,也不可能對傳統媒體構成太大威脅。原因就在於他們可能做出規模,卻很難通過內容做出效益。
為什麼會這樣?這就牽扯到老高要說的第二個方麵:盈利模式問題。
如果自己有平台,然後通過自己的平台做內容,而且是很純粹、很高端、很有價值的內容,有做大的可能,比如專門做化工信息的卓創資訊。如果平台(渠道)在他人手中,內容方麵又沒有特別硬的“幹貨”,那依托於內容的盈利模式,很可能走不通。我們看到的自媒體的盈利模式,大多以產品銷售為主,而這種模式,沒有什麼獨創性,人人可以複製。以這種模式來做營銷,可以嚐試;來做媒體,死路一條。
這種自媒體模式,適合於生產端和消費端的直接對接。農戶生產農產品,從生產到最終消費,要經曆“地頭運輸→代理商→批發商→分銷商→超市→消費者”這些環節,運用自媒體之後,中間的環節全部取消,這就實現了環節的節省,帶來了一定的效益。當然,這種模式的最大問題,依然在於如何形成規模。
這種模式的本質,是一種借助於自媒體的營銷模式,而非媒體模式。要把自媒體作為媒體經營,就不能依托於這種模式,而要另尋出路。
很多網絡公司也開始了新的嚐試,就是“自媒體代理”。客戶申請一個微信公眾號,由我來運營,收取費用。理論上,這種模式是可行的,但目前來看,成功的還不是很多——也可能是老高不知道,因為這類“中介代理類”的公司,越來越低調了。為什麼低調?是吸取了無原則的網絡推手遭到法律製裁、無底線的網絡水軍遭到政策打壓的教訓。這類公司麵臨著一個殘酷的現實:僅憑好的內容,想要短時間內擴大粉絲量、影響力,幾乎是不可能的;要想迅速增大粉絲量、擴大影響,要麼內容上“無底線”,要麼手段上“非常規”。如今,惡俗的炒作已經沒了出路;手段上的“非常規”(比如花錢吸引粉絲等),又會遭到微信管理者的打壓。
對網絡推廣公司而言,渠道的確是非常關鍵的一環;采取各種手段之後,它們有不少的確能擁有很大的粉絲量。這時候,內容的製作又成了一道坎兒,那些流行的段子、內容,有幾個屬於原創呢?又有多少來源於傳統媒體呢?
渠道受限製,內容無新意,前景自然很難樂觀。最終的解決辦法,恐怕還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聯手走路,互為補充,路子才會走得更遠。說穿了,這不是“競爭”的問題,而是“生態重建”的問題。
(作者為魯中晨報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