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方略
知識管理就是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
——弗拉保羅
知識管理:全新的管理視角
知識管理不同於信息管理,它是通過知識共享,運用集體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知識管理的實施在於建立激勵雇員參與知識共享的機製,設立知識總監,關注創新和集體創造力的培養。重要的是應當認識到,知識管理並不是一門技術,而是各種可行的解決辦法的綜合,其作用是作為一個單一係統滿足各項具體需求。
隨著公司越來越重視無形資產而輕視有形資產,或者說越來越重視知識而輕視庫存,關於成功的整個定義都已經發生變化。如今衡量成功的尺度是創新能力,即開創新市場和取代舊市場的能力。公司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並贏得競爭,必須不斷地使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勝人一籌。公司若要取得成功,就必須積蓄自己的人才資源。這是實施知識管理的動力。
1知識管理的內涵及特點
知識管理是智力資本管理進程中所提到的所有步驟的管理,但這一過程在應用於知識管理時,要比應用於知識產權或市場資產時複雜得多。
由於各界學者對“知識”的理解各有千秋;同樣,作為以知識為對象的知識管理,也是管理領域的新生事物,目前還沒有一個被大家廣泛認可的定義。各國學者和企業界人士紛紛對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按照美國德爾集團創始人之一卡爾·弗拉保羅的說法,“知識管理就是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是為企業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提供的新途徑。
巴斯(BAssi)認為,知識管理是指為了增強組織的績效而創造、獲取和使用知識的過程。
美國的維娜·艾利對知識管理的定義是“幫助人們對擁有的知識進行反思,幫助發展支持人們進行知識交流的技術和企業內部結構,並幫助人們獲得知識來源,促進他們之間進行知識的交流”。
斯維拜(KArl E·SverBy)從認識論的角度對知識管理進行了定義,認為知識管理是“利用組織的無形資產創造價值的藝術”。
歐勒銳(DAniel E. O'LeAry)認為,“知識管理是將組織可得到的各種來源的信息轉化為知識,並將知識與人聯係起來的過程。知識管理是對知識進行正式的管理,以便於知識的產生、獲取和重新利用”這種解釋著重闡明了信息、知識和人在知識管理過程中的不同角色。
阿比克(AndreAs ABecKer)將知識管理活動定義為“對企業知識的識別、獲取、開發、分解、使用和存儲”。
馬斯(MAsie)認為,知識管理是一個係統地發現、選擇、組織、過濾和表述信息的過程,目的是改善雇員對待特定問題的理解。
維格(Wiig)指出,知識管理主要涉及四個方麵:自上而下地監測和推動與知識有關的活動、創造和維護知識基礎設施、更新組織和轉換知識資產、使用知識以提高其價值。
奎達斯(P.QuitAs)等將知識管理看作“是一個管理各種知識的連續過程,以滿足現在和將來出現的各種需要,確定和探索現有和獲得的知識資產,開發新的機會”。知識管理的目標包括六個方麵:第一,知識的發布,以使一個組織內的所有成員都能應用知識;第二,確保知識在需要時是可得的;第三,推進新知識的有效開發;第四,支持從外部獲取知識;第五,確保知識、新知識在組織內的擴散;第六,確保組織內部的人知道所需的知識在何處。
法拉普羅(FrAPPuolo)認為,知識應有外部化、內部化、中介化和認知化四種功能。外部化是指從外部獲取知識,並按照一定的分類將它組織起來,其目的是讓想擁有知識的人擁有通過內部化和中介化而獲得的知識;內部化和中介化所關注的分別主要是可表述知識和隱含類知識(或稱為意會知識)的轉移;而認知化則是將通過上述三種功能獲得的知識加以應用,是知識管理的終極目標。
由於人們對知識管理有不同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出知識管理是一個內涵及其豐富的管理領域,不僅管理對象多樣化,而且管理角度也是多麵的。我們綜合以上學者的定義,總結出知識管理的四個基本特點:
①知識管理是基於對“知識具有價值、知識能夠創造價值”的認識而產生的,其目的是通過知識的更有效利用來提高個人或組織創造價值的能力。知識管理的基礎活動是對知識的識別、獲取、開發、分解、使用和存儲。特定的知識管理活動需要投入金錢與勞動力,這些活動包括:第一,知識的獲得,即創建文件並把文件輸入電腦係統;第二,通過編選、組合和整理,給知識增添價值;第三,開發知識分類方法,並標示對知識的新貢獻的特點;第四,發展信息技術基礎,實行知識分配;第五,就知識的創造、分離和利用對雇員進行教育。
②對於企業而言,知識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經營管理模式,其出發點是將知識視為企業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識作為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關鍵。知識管理把存在於企業中的人力資源的不同方麵和信息技術、市場分析乃至企業的經營戰略等協調統一起來,共同為企業的發展服務,創造整體大於局部之和的效果。
③知識管理不僅是最新的管理方式,而且代表了理解和探索知識在管理和工作中的作用的新發展,這種理解和探索的方式更加有機、全麵。當企業麵對日益增長著的非連續性的環境變化時,知識管理是針對組織的適應性、組織的生存及組織的能力等重要方麵的一種迎合性措施。本質上,它嵌涵了組織的發展進程,並尋求將信息技術所提供的對數據和信息的處理能力以及人的發明和創新能力這兩者進行有機的結合。個人和組織要適應現代經濟日益複雜多變的環境,知識管理是真正的向導。
④知識管理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科技進步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日益增大。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管理將遍及社會各個領域,它將使大到一國、小到企業、機構和個人擺脫傳統資源或資本的限製,獲得新的競爭優勢,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
2知識管理的必要性
知識管理的必要性是由知識經濟發展的趨勢和知識資產的特點決定的。伴隨著21世紀日益逼近的腳步,世界經濟正在從工業經濟悄然而堅定地向知識經濟轉變。“知識經濟”恰當地概括了世界經濟的發展特點和最新趨勢,其最重要的表現在於知識在經濟增長中作用的增加。專家估計,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從20世紀初的5%~20%提高到70年代至90年代的70%~80%。從以下不爭的事實中,我們可以感覺到知識在當今世界產生的震撼:
近年來,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帶動下,全球GDP中已有2/3的產值與信息行業有關;
《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一書中指出,OECD主要成員國的知識經濟已經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50%;
年銷售收入僅100多億美元的微軟公司,其市場價值高達2000億美元以上;而作為工業時代堡壘的通用汽車公司,其全球設施和庫存量居世界之首,1997年銷售額1781.74億美元,但其市值僅為500億美元。
事實上,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經濟時代,不同資源曾先後發揮過不同作用。農業經濟時代,創造財富的必要條件是擁有土地和勞動力,加之少許資金和知識;到工業經濟時代,對勞動力和土地的需求有所減弱,對知識的需求有所增強,同時資金成為競爭中發揮主要作用的因素;而到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作用第一次得到充分體現——知識在經濟增長中的角色已不再是“外生變量”,而成為內在的核心因素。這將使經濟的增長方式發生根本變化,使人類對物質資源的依賴逐漸減弱;而知識作為一種獨特的生產要素將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以知識為主導要素的知識經濟,其核心是以智能為代表的人力資本、以高技術為代表的技術知識和以科技為核心的新生產力體係。計算機的普及、因特網的出現、通信與計算機的“數字趨同”等,都對經濟增長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時,產品和服務將進一步知識化和智能化,生產方式將從批量生產向個性化和多樣化轉變,生產和貿易的知識密集程度越來越高,經濟效益越來越依賴於知識和創新而不再依賴於有形的資產。在這樣的社會經濟環境中,知識的生產率將逐漸替代以體力勞動者為主的生產率,而日益成為國家、行業和企業競爭力的決定性要素。
按照科學專家齊曼的理論,知識具有以下七點特殊性:①不可替代性,即每一種知識具有獨特性;②不可相加性,即知識不遵從物品的加法定律;③不可逆性,人們一旦掌握了某種知識,便不可逆轉,不可被剝奪,某種知識一旦傳播開來,就不可收回;④非磨損性,知識在使用中本身不會被消耗,可被重複使用,但是,知識存在老化的問題,即知識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而過時;⑤不可分性,一條信息不可能被分成幾個部分,即不存在半條信息的說法;⑥可共享性,所有物質商品都有排他性,但一人擁有的知識不排除他人也同樣完整地擁有;⑦無限增值性,知識在生產、傳播和使用過程中,有不斷被豐富、被充實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