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經濟下人才的素質要求與培養
在21世紀的網絡經濟時代,“素質”一詞越來越為普通大眾所接受和熟悉,學校強調素質教育,企事業單位選人用人注重考察全麵素質,人們越來越重視提高自身素質等等。不同的時代對人的素質有不同的要求,古語所謂“亂世出英雄”,農業時代呼喚英雄的出現,英雄振臂一呼,使普通百姓看到了被拯救的希望。英雄大概就是那個時代的高素質的人,但網絡經濟時代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則有本質的不同。
網絡經濟人是充分個性化、有創造力、善於以較小的付出獲得最大收益和機會的人,同時又是有平常心、不那麼刻意追求完善、有自覺意識、善於與他人合作的人。高素質的人才是網絡經濟形成的重要標誌,同時也是網絡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網絡經濟時代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素質的網絡經濟人才又為人類社會進入網絡經濟時代立下了汗馬功勞。新世界呼喚越來越多的高素質知識經濟人才的出現。
1網絡經濟對人才的素質要求
素質就是個性化的特征及表現此特征的若幹要素。素質是個性化的,人的素質之所以有高低之分,有好差之分正因為每一個人的素質都是各不相同的。素質與本能不一樣,素質與需要也不一樣,因為人的本能和需要有很多共性化的特征。人的素質包含若幹要素,如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思維素質等這些素質之間是相互補充的,而且有些素質是難以截然區分開的,比如人們通常所說的思想素質,就與思維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有重疊之處。
人的素質來自於學習和鍛煉。學習和鍛煉可分為自覺的和不自覺的兩種。自覺的學習和鍛煉使人更充分地吸收人類文明的成果,使人的素質有加速度遞增的趨勢,不自覺的學習和鍛煉即所謂“潛移默化”,對人的素質也有一定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與人通過自覺的學習和鍛煉而造就的素質有關。比如一個人身處逆境時,可能會心灰意冷,也可能會愈挫愈奮;一個人處於汙濁的環境中,可能會隨波逐流,也可能會出汙泥而不染。反之,不自覺的學習和鍛煉所造就的素質對自覺的學習和鍛煉也會有影響,比如窮山溝裏長大、通過長期奮鬥而成才的大學生,與大城市裏長大的大學生,其心理素質大不一樣,作為同班同學,他們今後努力的方向也將不一樣。
自覺的學習和鍛煉主要是在學校裏和課堂中進行的,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後,網絡變成了一個大學校、大課堂,學校和課堂的形式趨於多樣化。人們更加重視學校後的所謂“終身教育”。
不自覺的學習和鍛煉主要是在家庭中和社會環境中進行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當然,這種影響並不是決定性的、唯一的,因為人還可以通過自覺的學習和鍛煉改變這種影響。比如一般認為貧家子弟有自卑心理,高幹子弟有高傲心態,但如果一個人崇信“人人生而平等”的真理並實踐之,就可能對自己的出身有清醒的認識,貧家子弟可能會不卑不亢,高幹子弟也可能會謙和待人。西方國家資產階級革命後,打碎了貴族和平民之間的森嚴壁壘(法國比較徹底),受法國大革命影響至深的美國人在立國之初就在憲法裏寫上“人人生而平等”,兩百多年來,美國人一直奉行這一原則和信條,很少人以家庭出身卑賤而自慚形穢,也很少有人因出身高貴就放棄努力,美國總統多數是普通家庭出身,而且美國總統的子女和普通百姓的子女受一樣的教育,同樣以普通人的身份去找工作,去掙錢。這裏既有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也有他們的自覺意識所在。進入網絡經濟時代後,知識在個人擁有資源中占首要地位,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的素質的影響可能會減弱,當然,這是建立在學校和終身教育體係較為發達(而且人人都有條件進行自覺的學習和鍛煉)的基礎之上的。
具體而言,在網絡經濟時代,一個成功的人才,其基本素質結構為:知識的創新能力(智慧),是人才的大腦;以計算機及網絡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使用和市場經濟的運作能力,是人才的左右手;基礎知識、語言能力、綜合素質,是人才的軀幹;專業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是人才的左右腳;新知識的獲取、加工、反饋、整合、表達能力,是人才的五官。
今天,知識與技術朝著專門化、多樣化、複合化發展,光是具有狹窄的知識,不管多高深,也很難順應目前的形勢。麵對知識經濟的要求,專家指出應該具有一種“T”字型的知識結構,即有某個領域特長而又具有廣博的知識麵和合理的知識結構。
一個人沒有掌握符合這個時代要求的語言和技能,不但會失業,甚至會變成文盲和時代的棄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文盲進行了全新的定義,即現代的文盲是指不能識別現代信息符號,不能應用計算機進行信息交流和管理的人。為此,每個人必須就知識經濟時代對人的知識水平的最低要求或基本要求有明確的預期和深刻的認識,不斷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
如果你還不熟悉某項最新技術的話,那它很快會變成曆史的灰燼。所以,創造性已成為決定性的因素。技術每年的淘汰率是20%,也就是說,技術的壽命周期平均隻有5年。有資料表明,在美國,15年來,淘汰了8000種職業,同時也誕生了6000種新的職業。
網絡經濟時代對人的特殊要求,是由這一時代的特殊內涵決定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國際化,個人不僅要掌握本民族通用語言,還要掌握世界語言、計算機語言;第二,在網絡經濟時代,網絡技術將更加普及,每個人的生存與發展都將與網絡密不可分,因此也要求能夠識別網絡技術的語言,熟練網絡的操作技術;第三,網絡經濟時代是一個充滿創造力的時代,應重視創新能力、獲取知識和信息能力的培養;第四,網絡經濟時代麵臨從簡單走向複雜、從慢節奏到快節奏的轉變,各種不適應加強,對人心理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第五,網絡經濟時代是一個快速變化的年代,每個人的知識能力都非常有限,今天有很高的知識,三個月不學習就會落後。在高科技與現代化接軌的過程中,人才的基礎是善於學習而不僅僅是今天會什麼;第六,網絡經濟時代強調係統性,社會是一個大係統,公司是一個子係統,每個人的職位都是子係統中的一部分,一個人進入係統必須清楚自己處在係統中的哪個環節。因此,不管是哪種類型的人才,都應該能與人合作,否則就不能稱為人才。
網絡經濟是世界一體化的經濟,其發展在於用新的方式在世界範圍內培養和交流人才;在於用新的係統概念全方位地認識和選拔人才;在於用新的模式,高效率地使用和激勵人才,其核心是發揮人的創造性。隨著經濟的市場化、國際化、科技發展的高速化,人類文明注定要走向綜合化。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做好五方麵的改革:第一,要提高人才的社會責任感,注重決策能力和概念能力的培養;第二,專業麵要擴大,專業要由對口性向適應性轉變,實行寬口位的專業教育;第三,加強學習綜合素質的培養;第四,更新工程教育觀念,把單一專業化的教學體係改變為兼容專業、人文、經濟、管理和環境等內容的綜合教學休係;第五,處理好微觀與宏觀、局部與整體、基礎性與非基礎性、專業與非專業、傳統與現代的關係,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注重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以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世界。
過去在一個單位,隻要具有較深厚的專業知識,就很容易被器重而擔任重要工作。但隨著企業環境日趨複雜化、多樣化,企業活動的管理及其相關技術等也日益綜合化、複雜化,僅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已經不一定能勝任其工作。因此,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要求,綜合化是一個明顯的特征,各種專業人才需要由複合型人才來統一協調和管理。如果你想成為一名管理者,那麼你應當注意,隨著公司日益小型化,純粹的管理者將不再受到歡迎,專家建議你還應具備六種能力:一是麵對不斷變化迅速作出反應的能力;二是把握企業目標並將其分解到每個員工身上的能力;三是適應工作壓力並保持管理範圍內工作有效性的能力;四是適當下放權力,使員工得以自我管理的能力;五是平衡員工心理的能力;六是凝聚人心,在員工分散化和機構多樣化的情況下加強有效管理的能力。企業家所必備的能力,則除了管理能力之外還必須具備其他特質。企業家必須具備高瞻遠矚的眼光、洞察力、想像力、構思力以及敢冒風險的勇氣和魄力。缺乏眼光與洞察力,就很難發現和捕捉到事業發展的機會;沒有想像力和構思力,就很難把想法落實到具體的實施方案;在實施的過程中會麵臨各種風險,缺乏冒險的勇氣則勢必無法創業。
2創新精神是網絡經濟時代對人才的根本要求
(1)加強素質教育,時代呼喚創造性人才
以往的經濟形態主要以物力資源和人的體力為依托,知識經濟則以人的知識和智慧為依托。從這個意義上講,網絡經濟就是人才經濟。網絡經濟的發展取決於對智力資源的占有,而人才是智力資源的載體。因此人才選擇是知識經濟的命脈。
在21世紀的激烈競爭中,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就是國民創造力的競爭,是創造性人才的創造速度和創造效率的競爭。在網絡經濟中,人才和創新能力,比資金的投入與積累、市場的占有與擴大更為重要。也就是說,人才是未來網絡經濟的製高點,是這場新的國際競爭的焦點。國內外許多高技術企業都是在有了技術創新人才和能看到潛在市場的人才之後才逐步發展起來的。
日本政府早在1982年就提出,“創造力開發是通向21世紀的保證,要培養全球性的、進攻性的創造性人才”。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因為在未來的新世紀,沒有創造能力,就隻能跟在別人背後爬行,甚至失去生存的權力。江澤民同誌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說: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缺乏獨創能力的民族,就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網絡經濟是一種新型的經濟,它需要的人才也應該是一種新型的人才,這種人才具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實際上,21世紀注重能力,漠視職位。由於公司等級製度的崩潰和各個組織間界限的消失,雇員開始對技術人員所做的工作以及處理事務的洞察力有一種新的看法。在知識經濟中,確定一個雇員價值的是他的能力,而不是他在等級製度中的職位。評判專業人員的標準將是:是否有迅速適應各種不同工作環境的能力?明天的工作場所將需要“多麵手”管理人員,其“生存”技巧與其職位高低無多大關係,而與能力、業績直接相關。正如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所說:“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一個創造性人才,應該具有以下素質:首先,應該具有創新精神,應養成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和以創新為榮的意識;應該善於發現並提出問題,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其次,應該學會創造思維,能夠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從而使思維具有一種“超前性”。第三,應該具有創造力,具備寬廣而紮實的基礎知識、廣博的視野,以及善於綜合、開拓新領域的能力,掌握創造新知識的方法論。第四,應該具有健全的人格,必須具備獻身科學、獻身人類事業的堅強意誌,具有敢闖、敢冒風險、敢於懷疑和批判的科學精神,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素質。
麵對21世紀的挑戰,社會要求的是全麵發展的人才,因此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更顯得突出了。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簡單地擴大知識麵,高校應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獲取知識和信息能力的培養。大學應教會學生怎樣去思維、創新,從而成為人才。所謂高層次的人才,應當具有接受終身教育的素質,這是因為在生產實際中產品更新換代越來越快,產品的知識含量越來越高。